分享

《无声告白》:另类的感悟

 酒肆闲谈客 2018-06-06


“莉迪亚死了”,在我看来她的死亡源自于父母最初的轻率。

 

上个月的时候看到一则消息,说是某小视频平台被责令整改,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传播不良社会导向。看到这则消息的小酒不仅拍手称快,因为小酒早就看不过视频中的某些无脑行为了,就比如“未成年妈妈炫耀孩子”这个话题。

 

在自己还是一个孩子的年纪却炫耀起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悲哀而不自知。

 

对于这种情况的后续小酒向来认为是不会太好的,正巧小酒那时候在看《无声告白》(原谅我看书的滞后性,14年的热书拿到现在来看,不过听说作者最近有新书上市,已经跃跃欲试了),里面的人物情节或多或少的都会让我想到这个未成年二胎妈妈的话题,不过鉴于看书这事急不得,所以我还是慢慢的磨着性子等到今天看完才动笔写下了这篇啰嗦的感慨。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初看书封面这句话的时候,单纯的认为这是一本自我价值实现的书,等仔细读起来就会发现不单单是如此,里面牵扯了性别、种族的歧视,牵扯了几代人的性格影响。

 

这本书让小酒欣喜的有三点,

 

一则书开篇的第一句话“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这种直接揭露真相的写作方式并没有使人知道了结局而不读下去,反而让人萌生了想要探究真相的欲望,随着逐渐的看下去那种想要知道真相的欲望也就愈加强烈。书读到一半之前所有的脉络可能还不清晰,读起来有点平淡的感觉,但是到了一半之后,各种脉络线索交织在一起,莉迪亚身上的重担在一层一层的叠加,直到最后“没关系的,她告诉自己,然后,她就跨出小船,走进水中。”

 

二则是书中前后细节的映照,像是“天花板上微不可见的鞋印”、“用于交际的银质项链”、“贯穿始终的一本烹饪书”等等等等,太多了,无一不让人感受到作者的细心程度之高以及巧妙地布局。

 

三则是随处可见的环境描写,书中几乎随处都能看到一段关于周围环境的描写 ,这些环境描写也确实起到了很好地渲染和烘托作用。例如关于莉迪亚即将爆发的前一晚是这样描写的“她沿着湖边走向家门前的小街,呼吸渐趋平稳,然而,原本熟悉的一切都变得陌生了——颜色过于明亮,犹如调节过度的电视图像。绿色的草坪有点偏蓝,艾伦夫人家的白色山墙太耀眼,她自己手臂上的皮肤颜色太黄。”不堪重负的莉迪亚世界都是扭曲的,尤其是再一次点明了她“太黄”的皮肤。

 

一心想要成为医生、向往与众不同的母亲玛丽琳;一心想要融入人群、渴望毫不起眼的父亲詹姆斯;他们都没有实现自己的想法,却将这些对他们而言美好的愿望加诸莉迪亚一人之身,家庭的平衡点全在莉迪亚一人之身。

 

不平衡天平的另一端是唯一理解莉迪亚却一心渴望逃离这个家庭怪圈的哥哥内斯,而正是最终内斯的“成功逃离”,成了压死莉迪亚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最令小酒印象深刻的人物却是家中的小透明——汉娜,作为家中老幺,她在所有人眼里都是一个多余的存在,而汉娜自己也清楚 ,所以她一直都在极力的降低自己的存在感,收藏家人不要的东西,窝在桌子下,时常踮着脚走路。而也正是她,是这家中最清醒的一个存在,她能够察觉到莉迪亚微笑背后的不正常,但是多年的漠视她不敢开口,也没人会去相信她。为汉娜感到高兴的是,在书的最后她终于也能得到母亲“明早见”的承诺,得到父亲“捉迷藏”的背后,得到哥哥的允许依靠,也终于能够开心的放下脚跟。

 

所以,感慨了这么多,话题收一收回到最初的未成年妈妈,她们有真正的为自己的以后、为自己孩子的人生想过吗?最好是有过,不然不难保证会像书中詹姆斯和玛丽琳第一次见面的错误印象,导致后面一系列的悲剧。

 

所以说啊,人呐,还是要慎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