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什么原因让16岁的女孩自杀?有时父母的爱未必能让孩子真正幸福

 沙栗 2022-12-08 发布于浙江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每个做父母的美好愿望,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做父母的认为孩子年龄小,阅历少,不懂未来的职业规划、人生理想什么的。因此很多父母都热衷于替子女规划好未来的路。

父母们总是自恃自己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米饭都多,因此在人生经验方面有绝对的发言权,在很多事情上替孩子做决定是理所当然的,不管怎么说“我都是为了你好”啊。

有很多父母,自己年轻时候的人生理想未成实现,于是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子女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因此在培养教育孩子的时候,千方百计地把孩子往自己安排好的路上带。

甚至还有些父母不仅在孩子的学业方面“指手画脚”,在子女的感情婚姻方面也“横加干涉”。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非常糟糕,以致于子女畏惧、仇恨父母。

这种情况实质上就是父母的管制越界了,没能够正确分清楚“影响”和“控制”的区别。

影响是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某件事情或者是某个人的行为、思想。而控制则是掌握住对象,让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你看,父母干涉子女的生活,希望子女按自己的意愿去成长,这不是控制是什么?

实际上,这样的亲子关系太常见了,不可否认,父母的初心的确是好的,希望子女能够过得顺利,幸福。但很多父母都把控制当成了影响,认为自己是为了子女好。

在华裔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里就写了一个完全是由控制关系主导的家庭故事。

这个家庭里母亲玛丽琳是美国白人,父亲詹姆斯来自华裔家庭。在小说一开头就死去的莉迪亚是他们的二女儿,莉迪亚还有一个哥哥内斯、妹妹汉娜。


一个16岁女孩被控制的短暂人生

詹姆斯因自己的肤色和贫穷的家境从小就敏感、早熟。为了真正融入美国,詹姆斯非常努力,考进了哈佛,毕业后成为一所大学的老师。

而玛丽琳从小没有父亲。母亲希望玛丽琳能够找个名校毕业的好男人,过上衣食无忧的家庭主妇生活。而玛丽琳的梦想却是做个职业女性,成为一名医生。

但是玛丽琳跟詹姆斯相识后,很快怀孕、结婚,算是阴差阳错地成了母亲所期待的主妇角色,却离自己的人生目标越来越远。

三个孩子中内斯和汉娜都长得像詹姆斯,唯独只有莉迪亚长得像玛丽琳,有着蓝色的眼睛。因此莉迪亚尤其受到父母的偏爱。玛丽琳更是对莉迪亚寄予厚望,希望莉迪亚将来能够完成自己未能完成的心愿,成为一名医生。

在莉迪亚身上,玛丽琳倾注了全身的心血。玛丽琳每天都会督促莉迪亚的功课;莉迪亚只能看母亲指定的书籍;每天还必须完成母亲额外安排的作业。莉迪亚也一度认为听母亲的话,按母亲的规划成为医生是理所当然的。但她进入高中之后,渐渐发现自己对生物、物理等课程根本没有任何兴趣,也听不懂老师在讲些什么,她意识到自己不可能成为一名医生。

但玛丽琳却并不清楚这些,她没有察觉莉迪亚心理的变化。莉迪亚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非常痛苦,最终难以承受,在十六岁时候自杀了。

玛丽琳为什么为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莉迪亚身上呢?原来在莉迪亚五岁那年,玛丽琳为了追寻自己的梦想离家出走,又因为发现自己怀上了汉娜而不得不在两个多月后又回到家中。

心理学上把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的过程称自我实现,它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当玛丽琳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遭遇困境之后,她对自己妥协,转而对女儿强求,把希望寄托在了莉迪亚身上。而同样的,莉迪亚在寻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渐渐意识到母亲的安排对自己来说是痛苦和折磨,母亲的控制让她感到窒息,却又无力挣脱母亲的控制,而死亡成了她唯一能解脱的办法。

在这个故事里, 我们会发现,玛丽琳本是一个有追求的女性,最终却活成了自己不喜欢的样子。于是她希望莉迪亚替自己活一回,把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强加于女儿,因此对女儿施加压力,迫使女儿按她规划的线路去走。

从这对母女的身上,母亲给女儿施加的行为就是控制,而非影响。玛丽琳替莉迪亚做好了人生规划,却自始至终都没有问过莉迪亚的意见,没有真正了解过莉迪亚自己喜欢什么,只想着应该让莉迪亚按她的意愿来生活。因此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亲子关系中,最好的教育是影响而不是控制

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父母们应该如何来引导儿女成龙成凤呢?

显然,以控制的方式来达成自己的心愿是不可取的,不仅不能够让子女实现愿望 ,甚至还可能给子女造成压力,导致悲剧。所以父母应该想办法去影响孩子,而不是控制孩子。

想要影响孩子,必须在亲子关系当中做到以下三个原则:尊重、引导、帮助

首先是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财产,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人格。黎巴嫩作家纪伯伦写过这样的诗句: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

……因为他们有他们的思想。

因此要和孩子做朋友,和孩子保持平等的关系,相互尊重,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努力成为即受孩子喜爱,又能够得到孩子信任的家长。

其次是给孩子正确的引导。父母的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适合孩子的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作为父母,你认为你想要给孩子规划的人生是最有可能让孩子幸福的,那也应该用正确的方式引导孩子,让孩子发自内心地从中得到快乐,让他从你为他设计的人生之路中获得成就感与幸福感,而不是强迫孩子必须接受你的想法与规划。

在今天所讲的故事中,母亲玛丽琳希望女儿莉迪亚成为医生,不可否认,她的初衷是好的,她希望女儿成为独立的职业女性,并且过得幸福。如果玛丽琳能够让莉迪亚发自内心地喜欢上医生这个职业并愿意为之努力,那么,这才可以说是正确地引导,而不是控制。

最后是帮助孩子去追寻属于自己的人生。如果孩子对父母为自己所做的规划根本不喜欢,怎么办呢?那就帮助孩子找到最适合他自己的人生目标,鼓励他、支持他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跟孩子做朋友,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不要轻易否定孩子,而是客观地和孩子一起分析他们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协助他们规划实现目标的方案,做好实施方案的每一步。这才是真正让孩子幸福的方式。

人生是一个自我实现,努力完成自己的梦想的过程。正如《无声告白》2015年出版的中文版封面上所写的那句话: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希望每个人都能如愿。

 

作者:沙栗,多平台签约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