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会伤人

 于德明秋枫 2022-09-27 发布于河南





家 会 伤 人

——书中悲剧分析‍












莉迪亚的故事其实是又一个“家会伤人”的故事。小说的第二章开头这样写——“如同任何事一样,根源在父母。因为莉迪亚的父母,因为她父母的父母。”莉迪亚的人生之所以以悲剧结束,问题完全在于其父母。认真分析,我们会发现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家庭教育至少存在一下三个问题:






1.缺乏正确理念‍



凡事都需要正确的理念。如果理念不正确,即便你再努力,再勤奋,最终的结果必然与目标相去甚远。回归到教育本身来说,培养孩子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大家可以各抒己见。

的确如大家所说,教育的基点是让孩子成为自己,最终的目标则是成就孩子。

对于这一点,故事中的玛丽琳并不知晓。身为女人,她“一直追求'不同’:生活与自我的标新立异”。她的人生理想就是与众不同——她爱詹姆斯,因为詹姆斯来自东方,在白人群体中与众不同;她读医学,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医生是与众不同的。

作为母亲,她以自我的人生理想绑架莉迪亚,苛刻地要求莉迪亚按照她的意愿生活。尤其是重新回归家庭之后,她意识到自己“赶不上”过一种与众不同的生活,但她相信“莉迪亚还来得及”。她不想与自己的母亲一样,“把女儿限制在丈夫和家庭的禁锢之内,过一辈子平淡麻木的生活”,她想“帮助莉迪亚实现她力所能及的目标”,这是完全正确的,值得特别肯定的。谁都不应该控制别人,谁都不应该局限别人,即便是父母也不行。因为自由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向往,谁也不愿意被控制,谁也不愿意被局限。作为父母,帮助孩子实现他们所能企及的目标,既是责任,也是义务。

她的错误就在于缺乏正确的理念,将努力的目标弄错了。小说中有这样的语言:“她将倾尽余生指引莉迪亚,庇护她,像培育观赏玫瑰一样,帮助它成长,用木棍支撑它,把它的茎秆塑造成完美的形状”;“让她做出超越母亲的成就”;“在心中用金线为莉迪亚编织了一个华丽的未来:莉迪亚穿着高跟鞋和白大褂,脖子上挂着听诊器;莉迪亚站在手术台前,周围的一圈男人敬畏地观摩她娴熟的技术”。玛丽琳完全把莉迪亚当做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工具,时时处处都以自我的想法安排莉迪亚、改造莉迪亚。‍




詹姆斯也一样。在美国那样一个种族歧视严重和排外思想泛滥的社会里,詹姆斯一直渴望融入周围的人群,渴望得到别人的欢迎,渴望安放自己的灵魂。但这一切却非常难以实现。因为他来自东方,因为他长相与众不同,所以他始终在恐惧中自卑、怯懦、压抑地生活着。正是由于人生这种不堪的境遇,让他把希望寄托在莉迪亚身上,希望莉迪亚能够

“合群。受欢迎。适应环境。”

因此,詹姆斯在教育莉迪亚时,更多的是随大流。他“非常关心'大家’都在做什么”——莉迪亚去跳舞,他很高兴,因为大家都去跳舞;莉迪亚留长头发,他觉得很好看,因为大家最近都在留长发;莉迪亚微笑的时候,他说你应该多笑笑,因为大家都喜欢爱笑的女孩。包括他给莉迪亚买项链,也是遵从了路易莎的建议,选择大街上流行的款式和材质。根本不考虑莉迪亚的心里想法,根本不关照莉迪亚自身的需要。

在家庭教育中,这是一种极其要不得的错误。毕竟,培养孩子并不是以家长的意愿为出发点的,而是要立足于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要立足于孩子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顺势而为。任何一厢情愿的想法都会遭遇失败的结局,任何一厢情愿的做法都注定会产生痛心的悲剧。莉迪亚的人生,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被断送的。

当然,我们还需要看到玛丽琳和詹姆斯的教育目标是明显对立与冲突的。“玛丽琳最希望她与众不同,而詹姆斯最想要她融入人群”。其实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与众不同和融入人群是相互对立的,作为选择者,只能非此即彼,根本就没有可能兼而有之。‍




 

2.缺乏交流沟通‍

这里的缺乏交流沟通,首先表现在詹姆斯和玛丽琳夫妻之间。

虽然结婚时,他们曾达成了一条约定——“让过去的事情过去,停止问问题,向前看,决不向后看。”但他们生活中,几乎没有什么沟通。

内斯七岁、莉迪亚五岁时,玛丽琳离家出走,根本就没有和詹姆斯沟通过,或商量过。假如两个人商量一下的话,我想詹姆斯一定会同意玛丽琳的选择的——毕竟他很多时候都是顺从玛丽琳的意见的。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是詹姆斯不同意,玛丽琳执意出走,也不至于引发其他家庭成员的恐慌,也不会给孩子造成精神的创伤。

莉迪亚溺亡后,警察入户调查,詹姆斯曾亲口对警官说“我和妻子出现了沟通问题,因为家务事。”因为缺乏交流和沟通,詹姆斯和玛丽琳“两人之间的沉默和疏离逐渐发展成厚重的冰层”。当莉迪亚的葬礼结束回到家后,詹姆斯想“去卧室找玛丽琳,他很想埋进她身体里,感受她的重量和体温的包围,把他阻隔在一切之外,想紧紧靠着她,也感受她紧紧靠着自己,用身体互相安慰。但他总是觉得有东西在自己的内心抓挠,令他心神不安”。这种东西就是隔膜和距离,就是生分和疏离。

此后,詹姆斯为了寻找心灵的安慰和精神的温暖,逃离玛丽琳,逃离家庭,并最终与路易莎婚发生婚外情。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一方面是詹姆斯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恐怕就是夫妻间交流沟通不畅所造成的。‍

其次,表现在玛丽琳詹姆斯和孩子之间。

故事中,玛丽琳和詹姆斯只顾表达自己的感受,从没有问一问三个孩子:“你是怎么想的”“你想怎么样?”他们只是想当然地把自己的想法或意愿,一方情愿地强加于孩子身上。

而且在莉迪亚去世之前,一家人从来没有把事情拿出来述说或者沟通过。每个人都因为爱着对方,而压抑着自己。没有人告白,没有人反抗。除了汉娜,玛丽琳、詹姆斯、内斯都曾被梦想或现实折磨得想要放弃家庭,但他们从没有对彼此透露心迹,进行正常的交流和必要的沟通。

因为没有交流,缺乏沟通,故事中的每个人都成为了一座孤岛,每个人都仿佛身处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痛苦,而每个人都无处宣泄,只能压抑而沮丧地度日。‍


3.缺乏一视同仁‍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手心手背都是肉”。身为父母,面对孩子,必须要一视同仁。这就像一只蜜蜂面对两朵花一样,任何偏袒的行为都会带产生意想不到的恶果。

同样是詹姆斯和玛丽琳的孩子,莉迪亚被视为掌上明珠、心肝宝贝,而内斯和汉娜却经常被无视漠视。

母亲玛丽琳为莉迪亚买《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科学界的女先驱者》《基础生理学》《著名的科学女性》《人体解剖学彩色图集》等书籍,买听诊器等等,不管莉迪亚需不需要,都一概买来。父亲詹姆斯为莉迪亚买贵重的项链,给莉迪亚钱让她去看电影,满足莉迪亚可能的需要——尽管这种需要并不是真正的需要。母亲辅导莉迪亚的功课,为莉迪亚做生日蛋糕,尽一切可能宠爱莉迪亚‍。

而内斯想要一台“天文望远镜”,父母都不同意,他只好攒钱自己买。在博物馆,内斯想去天文馆看模拟星空展览,但父母却一整天都带着莉迪亚观察骨骼、消化系统的模型得莉迪亚想看的东西。当内斯想给母亲看自己收集的宇航员图片和每次发射活动的介绍时,母亲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莉迪亚吸引过去。内斯对詹姆斯说:“爸爸,你相信吗。人类能登上月球,然后再回来”,却被詹姆斯扇了一巴掌,指责他“胡说八道”。每天晚餐时,父亲和莉迪亚在谈论莉迪亚的朋友,母亲则询问莉迪亚当天的学习情况。

对于内斯,他们也也只是履行责任般地问起而已,这种关照和走过程几乎没什么两样。

汉娜呢?父母把汉娜的摇篮搬进阁楼上的卧室,哪里堆放着他们不再想要的东西,甚至等汉娜长大一点之后,他们也会时常忘记她的存在

——比如有天晚上,玛丽琳在餐桌上摆了四个盘子,直到汉娜来到桌边,她才意识到少拿了一个。

就像内斯感受到的那样:“他们生活中的每个人——母亲、父亲,甚至他自己——都在滑动,滑向莉迪亚,在她的引力的作用下,谁也难以抗拒,一切都围着她转”。

面对孩子,不能一视同仁,必然会诱发意想不到的后果。事实证明,也确是如此。‍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明说愚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