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实践技能病例考题分析

 123xyz123 2018-06-06

病例: 张某,女,28 岁。2011 年 1 月 6 日初诊。 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 感寒不适, 现症见:恶寒重, 发热轻, 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时流清涕,咽痒,咳嗽,舌苔薄白, 脉浮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风温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恶寒,发热,头痛, 肢节酸疼,鼻塞,咽痒,咳嗽,脉浮为主症,诊断为感冒。患者恶寒 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时流清涕,咽痒,咳嗽, 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为风寒束表证。其病因病机为:风寒外束, 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中医病症鉴别: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 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 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 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 程短,预后良好。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感冒。中医证候诊断:风寒束表证。 中医治法:辛温解表。 方 剂:荆防达表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 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 分服。 病例: 张某,女,28 岁。2011 年 1 月 6 日初诊。 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 感寒不适, 现症见:咳嗽声重, 气急, 咽痒,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伴见恶寒发 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咳喘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咳嗽、咯痰为主症, 诊断为咳嗽。患者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 清涕,头痛,肢体酸楚,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为风寒袭肺证。其病因病机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中医病症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 则咳而伴喘, 常因咳嗽反复发作, 由咳致喘, 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咳嗽。中医证候诊断:风寒袭肺证。 中医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 剂: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麻黄、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

皮、金沸草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张某,女,28 岁。2011 年 1 月 6 日初诊。 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感寒不适,现症见:喉中哮鸣如水鸡 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 色白而多泡沫,形寒怕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浮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喉中哮鸣有声为主症, 诊断为哮病。患者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 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形寒怕冷,面色青 晦,舌苔白滑,脉浮紧,辨证为冷哮证。其病因病机为:寒痰伏肺, 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中医病症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 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 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 的一个症状。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哮病。中医证候诊断:冷哮证。 中医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 剂:射干麻黄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麻黄、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枣、 甘草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张某,女,28 岁。2011 年 1 月 6 日初诊。 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感寒不适,现症见:喘息咳逆,呼吸 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伴有头痛,恶寒, 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哮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 为主症,诊断为喘证。患者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 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苔 薄白而滑,脉浮紧,辨证为风寒壅肺证。其病因病机为:风寒上受, 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中医病症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 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 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 的一个症状。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喘证。中医证候诊断:实喘之风寒壅肺

证。 中医治法:宣肺散寒。 方 剂: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麻黄、紫苏、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 3 剂,水煎 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王某,男,28 岁。2010 年 10 月 19 日初诊。 患者自 2 个月以来, 经常出现干咳, 有时痰中带有血丝, 色鲜红, 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见少量盗汗,伴有疲倦乏力,纳 食不香,皮肤干灼,口干咽燥,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肺痿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咳嗽、咯血、潮热、 盗汗为主症,诊断为肺痨。患者干咳,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 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见少量盗汗,皮肤干灼,口干咽燥, 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辨证为肺阴亏损证。 其病因病机为: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中医病症鉴别:肺痨与肺痿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两者病位均在 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

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 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 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在临床上肺痿是以 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肺痨。中医证候诊断:肺阴亏损证。 中医治法:滋阴润肺。 方 剂:月华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百部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李某,女,36 岁。2009 年 5 月 16 日初诊。患者平素胆怯,前 天看到一场车祸,现症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 ,坐卧不安,不寐 多梦而易惊醒 ,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心悸不宁为主症,诊 断为心悸。患者心悸不宁,善惊易恐 ,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

醒 ,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弦,辨证为心虚胆怯证。 其病因病机为: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中医病症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但心悸为心 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候诊断:心虚胆怯证。 中医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 剂:安神定志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龙齿(先煎) 、酸枣仁、远志、茯神、 党参、茯苓、山药、天冬、五味子、石菖蒲、朱砂(冲服)3 剂, 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赵某,男,41 岁。2009 年 4 月 27 日初诊。 患者平素常因生气或劳累后出现胸闷疼痛,5 分钟前和妻子生气 后出现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而且痛引肩背,伴有胸闷,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心胸疼痛,甚则心痛 彻背, 背痛彻心, 而且痛引肩背为主症, 诊断为胸痹。 患者心胸疼痛,

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辨证为心血瘀阻证。 其病因病机为: 血行瘀滞, 胸阳痹阻, 心脉不畅。 中医病症鉴别: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 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 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 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 咯痰等肺系证候。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候诊断:心血瘀阻证。 中医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 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 桔梗、枳壳、牛膝、当归、 生地、降香、郁金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赵某,男,66 岁。2010 年 12 月 30 日初诊。 患者平素急躁易怒,最近月余经常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伴 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 脉弦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一时性失眠 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不寐,且连续 3 周以 上为主症,诊断为不寐。患者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 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 脉弦而数, 辨证为肝火扰心证。 其病因病机为: 肝郁化火, 上扰心神。 中医病症鉴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 重的睡眠困难。 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 眠不属病态。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候诊断:肝火扰心证。 中医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 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 (包煎) 、当归、生地、柴 胡、甘草、生龙骨 (先煎) 、生牡蛎(先煎) 、灵磁石(先煎)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孙某,女,49 岁。2010 年 12 月 4 日初诊。 患者素有癎病病史,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现症见:神疲乏 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 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中风病相鉴 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素有癎病病史,最 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以此为主症,故诊断为癎病。患者癎病反复 发病,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 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辨证为心脾两虚证。其病因病 机为:癎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 中医病症鉴别:典型发作痫病与中风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 等,但癎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 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中风病则仆 地无声,昏迷持续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癎病。中医证候诊断:心脾两虚证。 中医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方 剂: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 (文火另煎分次兑服) 、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姜半 夏、当归、丹参、熟地、酸枣仁、远志、五味子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齐某,男,24 岁。2009 年 6 月 19 日初诊。

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嗜食辛辣,昨晚与朋友豪饮聚餐,今晨来 诊时症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 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腹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胃脘疼痛为主症,诊 断为胃痛。患者胃脘疼痛 ,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 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为湿热中阻证。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中医病症鉴别: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 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就疼痛部 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 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 加以辨别。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胃痛。中医证候诊断:湿热中阻证。 中医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 剂:清中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齐某,男,24 岁。2009 年 6 月 19 日初诊。 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昨晚与朋友聚餐,夜间已呕吐 2 次,今晨 来诊时症见: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秘结不出,舌苔 厚腻,脉滑实。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反胃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呕吐为主症,诊断为 呕吐。患者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秘结不出,舌苔厚 腻,脉滑实,辨证为食滞内停证。其病因病机为:食积内停,气机受 阻,浊气上逆。 中医病症鉴别: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 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 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至完谷尽吐 出而始感舒畅。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因胃气上逆所致,有感受 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临诊之时,是不难分 辨的。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候诊断:食滞内停证。 中医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 剂:保和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齐某,男,24 岁。2009 年 6 月 19 日初诊。 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嗜食辛辣,昨晚与朋友豪饮聚餐,今晨来 诊时症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大便秘结, 舌苔厚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腹部疼痛为主症,诊 断为腹痛。患者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大便秘 结,舌苔厚腻,脉滑,辨证为饮食积滞证。其病因病机为:食滞内停, 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中医病症鉴别: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 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就疼痛部 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 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 加以辨别。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腹痛。中医证候诊断:饮食积滞证。

中医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 剂:枳实导滞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大黄(后下) 、枳实、神曲、黄芩、黄连、泽泻、白术、茯苓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李某,男,34 岁。2009 年 3 月 11 日初诊。 患者素有胸胁胀闷, 嗳气食少, 每因抑郁恼怒, 或情绪紧张之时, 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泄泻为主症,所以诊 断为泄泻。患者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 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辨证为肝气乘脾证。 其病因病机为: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中医病症鉴别: 泄泻与痢疾均为大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薄的病证。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 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 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泄泻。中医证候诊断:肝气乘脾证。

中医治法:抑肝扶脾。 方 剂:痛泻要方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白芍、白术、陈皮、防风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高某,男,38 岁。2009 年 6 月 29 日初诊。 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昧,昨晚主要吃的海鲜,夜间 12 时开始出 现腹痛、下痢等症。来诊时症见: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 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 ,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泄泻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腹部疼痛,里急后重, 痢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诊断为痢疾。患者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 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 滑数 ,辨证为湿热痢。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 壅滞,脂络伤损。 中医病症鉴别: 泄泻与痢疾均为大便次数增多、 粪质稀薄的病证。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 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

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痢疾。中医证候诊断:湿热痢。 中医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方 剂:芍药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黄芩、黄连、大黄、芍药、当归、甘草、木香、槟榔、金银花、 肉桂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计某,男,75 岁。2008 年 12 月 9 日初诊。 患者素有胃疾。大便干结,数日一行,面色无华 ,头晕目眩, 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肠结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大便干结,数日一行 为主症,诊断为便秘。患者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伴面色无华 ,头 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辨证为血虚 秘。其病因病机为:血液亏虚,肠道失荣。 中医病症鉴别: 便秘与肠结皆为大便秘结不通。 但肠结多为急病, 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

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 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 恶心欲吐,食纳减少。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便秘。中医证候诊断:血虚秘。 中医治法:养血润燥。 方 剂:润肠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贺某,男,42 岁。2011 年 1 月 6 日初诊。 患者平素房事较频,且最近事业不顺,现症见:胁肋隐痛,悠悠 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 弦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胁肋部疼痛为主症, 诊断为胁痛。患者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 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辨证为肝络失养证。其病 因病机为: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中医病症鉴别: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 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 向病侧睡卧, 患侧肋间饱满, 叩呈浊音, 或兼见发热, 一般不难鉴别。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胁痛。中医证候诊断:肝络失养证。 中医治法:养阴柔肝。 方 剂:一贯煎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 延胡索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毛某,男,49 岁。2011 年 2 月 5 日初诊。 患者目黄、 身黄、 小便黄半年有余, 最近发现右胁下可触及结块, 自感隐痛、 偶伴有刺痛不适, 胸胁胀闷, 查体可见面颈部有赤丝红纹, 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目黄、身黄、小便黄 为主症,诊断为黄疸。患者目黄、身黄、小便黄,右胁下可触及结块, 隐痛、偶伴有刺痛不适,胸胁胀闷,面颈部有赤丝红纹,舌有紫斑或

紫点,脉涩,辨证为气滞血瘀证。其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积块留 着。 中医病症鉴别: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 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 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 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 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黄疸。中医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 中医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 剂: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柴胡、枳壳、香附、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莪术。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并服鳖甲煎丸。 病例: 卢某,男,53 岁。2008 年 11 月 2 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今日因情志不遂头昏胀痛,两侧为重, 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头部疼痛为主症,诊

断为头痛。患者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 ,夜寐不宁,口苦 面红,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头痛。其病因病机为: 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中医病症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 比, 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 眩晕则以内伤为主。 临床表现, 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候诊断:肝阳头痛。 中医治法:平肝潜阳息风。 方 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天麻、钩藤(后下) 、石决明(打碎先煎) 、山栀、黄芩、丹皮、 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夜交藤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孔某,男,54 岁。2008 年 10 月 14 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常因烦劳郁怒而头晕。近日因情志不遂 出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甚则仆倒,颜面潮红, 急躁易怒 ,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中风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眩晕为主症,诊断为 眩晕。患者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 失眠多梦,甚则仆倒, 颜面潮红,急躁易怒 ,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 上亢证。其病因病机为:肝阳风火,上扰清窍。 中医病症鉴别: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 遂,失语,或不经昏仆,仅以 僻不遂为特征。中风昏仆与眩晕之甚 者相似,眩晕之甚者亦可仆倒,但无半身不遂及不省人事、口舌歪斜 诸症 。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眩晕。中医证候诊断:肝阳上亢证。 中医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方 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天麻、石决明(打碎先煎) 、钩藤(后下) 、牛膝、杜仲、桑寄生、 黄芩、山栀、菊花、白芍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卢某,男,53 岁。2008 年 11 月 2 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今晨突然发 生口眼 斜,舌强语謇,右半身活动不利等症,舌质红苔黄,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 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 右半身活动不利为主症,诊断为中风。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平素 头晕头痛,耳鸣目眩 动不利等症, 舌质红苔黄, 脉弦, 辨证为风阳上扰证。 其病因病机为: 肝火偏旺,阳亢化风,横窜络脉。 中医病症鉴别: 证发作时起病急骤,突然昏仆倒地,与中风相 似。但 证为阵发性神志异常的疾病,猝发仆地时常口中作声,如猪 羊啼叫,四肢频抽而口吐白沫;中风则仆地无声,一般无四肢抽搐及 口吐涎沫的表现。 证之神昏多为时短暂,移时可自行苏醒,醒后一 如常人,但可再发;中风患者昏仆倒地,其神昏症状严重,持续时间 长, 难以自行苏醒, 需及时治疗方可逐渐清醒。 中风多伴有半身不遂、 证不同。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中风(中经络) 。中医证候诊断:风阳上 扰证。 中医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 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天麻、钩藤(后下) 、石决明(打碎先煎) 、山栀、黄芩、丹皮、 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夜交藤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李某,女,44 岁。2008 年 9 月 12 日初诊。 患者因皮肤疮疡破溃而引发水肿,肿势从颜面渐及全身,皮肤光 亮, 尿少色赤,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鼓胀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颜面渐及全身水肿为 主症,诊断为水肿。患者水肿因皮肤疮疡破溃而引发,肿势从颜面渐 及全身,皮肤光亮,尿少色赤,恶风发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辨证为湿毒浸淫证。其病因病机为:疮毒内归脾肺,三焦气化不利, 水湿内停。 中医病症鉴别:鼓胀的主症是单腹胀大,腹壁青筋暴露,四肢多 不肿,反见瘦削,后期或可伴见轻度肢体浮肿。而水肿则头面或下肢 先肿,继及全身,腹壁亦无青筋暴露。鼓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 调,导致气滞、血瘀、水湿聚于腹中。水肿乃肺、脾、肾三脏气化失 调,而导致水液泛滥肌肤。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水肿(阳水) 。中医证候诊断:湿毒浸淫 证。 中医治法: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方 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麻黄、杏仁、桑白皮、赤小豆、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 丁、紫背天葵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孟某,男,31 岁。2008 年 7 月 14 日初诊。 患者从昨日开始出现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 拘急胀痛,口苦,呕恶,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癃闭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小便频数涩痛,少腹 拘急引痛为主症,诊断为淋证。患者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 黄赤,少腹拘急胀痛,口苦,呕恶,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辨 证热淋。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 中医病症鉴别:淋证与癃闭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 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 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淋证。中医证候诊断:热淋。 中医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方 剂:八正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瞿麦、萹蓄、车前子(包煎) 、滑石(包煎) 、萆薢、大黄、黄柏、 蒲公英、紫花地丁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许某,男,78 岁。2010 年 7 月 14 日初诊。 患者最近三个月逐渐出现小便不畅、点滴不爽,排出无力,伴有 面色 白,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舌淡胖,苔薄 白,脉沉细或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淋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小便不畅、点滴不爽, 排出无力为主症,诊断为癃闭。患者最近三个月逐渐出现小便不畅、 点滴不爽,排出无力,伴有面色 白,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膝冷 而酸软无力,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或弱,辨证肾阳衰惫证。其病 因病机为:肾中阳气虚衰,气化不及州都。 中医病症鉴别:淋证与癃闭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 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 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癃闭。中医证候诊断:肾阳衰惫证。 中医治法:温补肾阳,化气利水。

方 剂:济生肾气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附子(先煎) 、肉桂(后下) 、桂枝、地黄、山药、山茱萸、车前 子(包煎) 、茯苓、泽泻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石某,男,31 岁。2010 年 7 月 14 日初诊。 患者平素纵欲过度,毫无节制,自半个月以来,出现阳事不举, 或举而不坚。伴有精薄清冷,神疲倦怠,畏寒肢冷,面色 白,头晕 耳鸣,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早泄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阳事不举,或举而不 坚为主症,诊断为阳痿。患者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精薄清冷,神 疲倦怠,畏寒肢冷,面色 白,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清长,舌 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辨证命门火衰证。其病因病机为:命门火衰, 精气虚冷,宗筋失养。 中医病症鉴别:阳痿是指欲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或举而不坚, 或坚而不久,不能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而早泄是同房时,阴茎能 勃起,但因过早射精,射精后阴茎痿软的病证。二者在临床表现上有

明显差别,但在病因病机上有相同之处。若早泄日久不愈,可进一步 导致阳痿,故阳痿病情重于早泄。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阳痿。中医证候诊断:命门火衰证。 中医治法:温肾壮阳。 方 剂:赞育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巴戟天、肉桂 (后下) 、仙灵脾、韭菜子、熟地黄、山茱萸、枸 杞子、当归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龚某,女,38 岁。2010 年 11 月 14 日初诊。 患者婚后生活不和谐,经常生气,最近一年出现精神抑郁,胸部 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经查伴有 苔白腻,脉弦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虚火喉痹相 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精神抑郁,胸部闷塞, 胁肋胀满为主症, 诊断为郁证。 患者精神抑郁, 胸部闷塞, 胁肋胀满, 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辨证痰气

郁结证。其病因病机为:气郁痰凝,阻滞胸咽。 中医病症鉴别: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 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 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 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 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 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 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郁证。中医证候诊断:痰气郁结证。 中医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 剂:半夏厚朴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厚朴 1、紫苏、半夏、茯苓 1、生姜 3 片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计某,男,48 岁。2011 年 2 月 14 日初诊。 患者有家族消渴病史,平素嗜食辛辣及膏粱厚味,最近两个月出 现多饮、多食、多尿、乏力等症状,尤以多食易饥为突出。现症见: 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瘿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多饮、多食、多尿、 乏力等症状,尤以多食易饥为突出主症,诊断为消渴——中消。患者 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辨证为胃热炽盛证。 其病因病机为: 胃火内炽, 胃热消谷, 耗伤津液。 中医病症鉴别: 瘿病中气郁化火、 阴虚火旺的类型, 以情绪激动, 多食易饥, 形体日渐消瘦, 心悸, 眼突, 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特征。 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瘿肿 有形则与消渴有别,且无消渴病的多饮、多尿、尿甜等症。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消渴——中消。中医证候诊断:胃热炽 盛证。 中医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 剂:玉女煎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生石膏(先煎) 、知母、黄连、栀子、玄参、生地黄、麦冬、川 牛膝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郭某,男,29 岁。2011 年 2 月 9 日初诊。 患者最近月余经常发热, 热势或低或高, 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 伴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溏,舌质淡,苔 白薄,脉细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外感发热相 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发热为主症,且没有 外感症状,故诊断为内伤发热。患者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常在劳累 后发作或加剧,伴有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易于感冒,食少便 溏,舌质淡,苔白薄,脉细弱,辨证为气虚发热证。其病因病机为: 中气不足,阴火内生。 中医病症鉴别:内伤发热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为低热,或自 觉发热, 而体温并不升高, 表现为高热者较少。 不恶寒, 或虽有怯冷, 但得衣被则温。常兼见头晕、神疲、脉弱等症。无感受外邪所致的头 身疼痛、鼻塞、流涕、脉浮等症。而外感发热表现的特点是:因感受 外邪而起,起病较急,病程较短,发热初期大多伴有恶寒,其恶寒得 衣被而不减。初起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等表证。 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正邪相争所致,属实证者居多。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内伤发热。中医证候诊断:气虚发热证。 中医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 剂:补中益气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郭某,男,74 岁。2011 年 2 月 9 日初诊。 患者主诉有虚劳病史多年,现症见: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 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肺痨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虚劳病史多年为主诉, 故诊断为虚劳。患者咳嗽无力,痰液清稀,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 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辨证为气虚——肺气虚证。其病因病 机为:肺气不足,表虚不固。 中医病症鉴别:肺痨系正气不足而被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位在 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痰、咯血、 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临床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导致,久 虚不复,病程较长,无传染性,以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其基本 病机,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亏虚的多种症状。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虚劳。中医证候诊断:气虚——肺气虚 证。 中医治法:补益肺气。 方 剂:补肺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黄芪、沙参、熟地、五味子、百合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鲁某,女,31 岁。2011 年 1 月 21 日初诊。 患者昨日外出,恰逢寒流侵袭,夜半归来自感头痛,项背强直, 恶寒发热,无汗,肢体酸重。至今晨病情加重,出现口噤不能语,四 肢抽搐。舌苔薄白,脉浮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 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出现项背强直,口 噤不能语,四肢抽搐等特征性主症,诊断为痉证。患者感头痛,项背 强直,恶寒发热,无汗,肢体酸重,口噤不能语,四肢抽搐,舌苔薄 白或白腻,脉浮紧,辨证为邪壅经络证。其病因病机为:风寒湿邪侵 于肌表,壅滞经络。 中医病症鉴别: 证多为突然发病,其抽搐、痉挛症状发作片刻 可自行缓解, 既往有类似发病史; 痉证的抽搐、 痉挛发作多呈持续性, 不经治疗难以自行恢复,痉证多有发热、头痛等伴发症状。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痉证。中医证候诊断:邪壅经络证。 中医治法:祛风散寒,燥湿和营。

方 剂:羌活胜湿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羌活、独活、防风、藁本、川芎、蔓荆子、葛根、白芍、甘草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吴某,男,24 岁。2008 年 9 月 6 日初诊。 患者发热五六日, 热略减退, 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 步履艰难, 心烦口渴,咳呛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 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偏枯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肢体软弱无力,步履 艰难为主症,诊断为痿证。患者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步履艰难, 心烦口渴,咳呛不爽,咽喉干燥,小便黄少,大便干燥,舌质红苔黄, 脉细数,辨证为肺热津伤证。其病因病机为:肺燥伤津,五脏失润, 筋脉失养。 中医病症鉴别:偏枯亦称半身不遂,是中风症状,病见一侧上下 肢偏废不用,常伴有语言謇涩、口眼歪斜,久则患肢肌肉枯瘦,其瘫 痪是由于中风而致。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痿证。中医证候诊断:肺热津伤证。

中医治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方 剂:清燥救肺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北沙参、西洋参(另煎兑服) 、麦冬、生甘草、阿胶(烊化冲服) 、 胡麻仁、生石膏(先煎) 、霜桑叶、苦杏仁、炙枇杷叶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胡某,女,28 岁。2011 年 1 月 6 日初诊。 患者今天上午搬家过程中出现腰扭伤,现症见:腰痛如刺,痛有 定处,痛处拒按,俯仰不便,不能转侧。舌质暗紫,脉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肾痹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腰痛为主症,诊断为 腰痛。患者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俯仰不便,不能转侧。 舌质暗紫,脉涩,辨证为瘀血腰痛。其病因病机为:瘀血阻滞,经脉 痹阻,不通则痛。 中医病症鉴别: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 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 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腰痛。中医证候诊断:瘀血腰痛。 中医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 剂:身痛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当归、川芎、桃仁、红花、 虫(研末分次冲服) 、香附、没药、 五灵脂 (包煎) 、地龙、牛膝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病例: 史某,女,31 岁。2010 年 9 月 30 日初诊。 患者产第二胎后不久便见经行,经量时多时少,滴沥不净,血色 淡,质清稀。已有月余,仍未好转。伴有面色 白,神疲气短,小腹 空坠,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 :请与经间期出血 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 :以经血淋漓不尽为主症, 诊断为崩漏。患者月经滴沥不净,色淡质稀,已有月余,伴有面色 白,神疲气短,小腹空坠,四肢不温,纳呆便溏,舌质淡胖,边有齿 印,苔白,脉沉弱,辨证为脾虚证。其病因病机为:脾虚中气虚弱甚 或下陷,则冲任不固,脾失统摄,故经血淋沥不尽;气虚火不足,故 经色淡,质清稀;神疲气短、小腹空坠、舌淡胖、脉细弱均为脾虚气 弱之征。

中医病症鉴别:崩漏与经间期出血都是非时而下,但经间期出血 发生在两次月经中间,颇有规律,且出血时间仅 2~3 天,不超过 7 天自然停止。 而崩漏是周期、 经期、 经量的严重失调, 出血不能自止。 诊 断:中医疾病诊断:崩漏。中医证候诊断:脾虚证。 中医治法: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方 剂: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黑姜、海螵蛸、茜草根、煅龙 骨、煅牡蛎、山萸肉、白芍、棕榈炭、五倍子 3 剂,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