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脑梗死CT:影像医生是如何诊断的

 昵称42715024 2018-06-06

作者:赖嘉祺

编辑:Doctor X.

反复改来改去,企鹅你是要咗呢。

时间都去哪了,“头颅3D TOF MRA:看什么,怎么看” 再推迟两天,抱歉。

急性脑梗死CT的介绍很多,讲座、微信公众号……

好多人都熟悉。

为什么现实中诊断率却不高?

问题出在哪?

脑卒中是急诊中非常常见的病种。

CT为脑卒中的首选影像检查手段,检查时间短、获得信息多,在脑卒中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据不完全统计,不同单位,不同个人,急性脑梗死CT敏感性、特异性,差别很大。

甚至是同一个人的不同时刻,急性脑梗死CT敏感性、特异性,差别可能也很大。

什么原因?


C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What should we know?How should we do?

急性脑梗死CT: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我们又是如何诊断?


一.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 

  1. 合适的CT设备、扫描条件

  2. 临床相关证据:症状与体征

  3. 影像工作站数字化阅片

  4. 影像征象的认识

  5. CT检查局限性

  6. 急性脑梗死CT检查目的


1. 合适的CT设备、扫描条件

影像检查不是把人送进检查设备扫一下,就可以了

合适的CT设备

    尽可能16排以上螺旋CT

合适的扫描条件

    尽可能采用序列扫描,而不是一次性全脑螺旋采集


优质的成像,是成功的一半!


2. 临床相关证据:症状与体征

  • CT的密度差异,并不能轻易的区分是脑缺血,还是急性脑梗死、慢性脑梗死

  • 提示脑梗死的可能性

  • 定位线索


case 01:

5天后MR:

那怕是FLAIR,也难以区分缺血、急性梗死或慢性早期脑梗死。


CT、甚至FLAIR,都很难区分急性脑梗死与脑缺血。

因为很难/没法区分,那么,我们需要临床线索——症状与体征。


case 02:

右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相应急性脑梗死(分水岭梗死)。

住院病历主诉:男性,55岁。突发左侧肢体无力1天。


case 03:


小脑梗死?不能确定,继续看图

右侧豆状核脑梗死?

继续调窄窗宽窗位观察……

入院病历:53岁男性,突发左侧肢体无力5小时余。 

my god!截然不同的主诉,你让影像医生情何以堪。

9天后MR:


case 04:

左侧大脑中动脉支配区大面积脑梗死。


case 05:

右侧大脑中动脉高密度点征,相应支配区多发急性脑梗死。


case 06:


右侧内囊后肢、丘脑腹外侧急性脑梗死,丘脑变小记。女性,63岁,左侧肢体乏力5小时。


case 07:

左侧豆状核急性脑梗死,高密度的“山峰”融解了。


case 08:

临床症状及体征——责任病灶的佐证。


3. 影像工作站数字化阅片

胶片,是“死”的图像;

不管是激光打印,还是喷墨打印,一旦打印,窗宽窗位、图像大小就不能再调节;

更别说放久了,胶片图像更模糊。


窗宽窗位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技术,这也是数字化阅片的优势!

窄窗宽窗位,有助于突出灰白质对比,更能比较灰质高密度降低、消失。

脑梗死的CT征象,大多数人都熟记于心。但是,但是,能利用窗宽窗位技术,把CT征象给挖掘出来的,并不太多!


case 07. 左侧豆状核区急性脑梗死,不同窗宽窗位显示。


case 09:

不同窗宽窗位显示,并不是窗宽窗位越窄越好。


右侧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急性脑梗死,CT非常容易漏诊。


case 10: 

76岁男性,左侧肢体乏力1h,神志模糊。 右侧额叶多发超急性脑梗死,不同窗宽窗位比较。



case 04. 左侧大脑中动脉支配区大面积脑梗死,不同窗宽窗位显示。


4. 影像征象的认识 

  • 细胞毒性/血管源性脑水肿继发改变

    • 密度减低:脑实质低密度灶、灰白质分界不清,岛带征,豆状核征

    • 占位效应:脑回肿胀,脑沟、脑裂变窄。

  • 脑血管高密度征

    • 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较常见

多组研究显示早期脑缺血改变中,脑实质低密度灶出现率35%-92%不等,3小时内脑肿胀出现率0-23%不等,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出现率1%-50%。

另外,一组研究显示基底动脉高密度出现率高达70%,而脑实质低密度出现率仅为27%,可能受颅底伪影影响。


影像征象的检出,与窗宽窗位有很大的关系!


Case 11.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点征,磁敏感征。


case 12.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岛带模糊征,豆状核低密度征。85岁女性,突发左侧肢体无力3小时。 


case 10. 76岁男性,左侧肢体乏力1h,神志模糊。 右侧额叶多发超急性脑梗死,低密度征,皮髓质界限模糊,脑沟变窄。


Case 13. 57岁女性,头痛、呕吐1天。左侧小脑急性肿瘤样脑梗死,低密度征,占位效应。 


5. CT局限性 

  • 梗死早期病灶密度降低轻微时,较难辨认。

  • 脑干、小脑、大脑半球周边的小梗死,密度降低不明显时,较难辨认。 


Case 14. 右侧小脑半球脑梗死,CT的局限性;右侧椎动脉末段重度狭窄、闭塞;两次CT。62岁男性,突发头晕2小时。


6. CT检查目的

  • 除外出血和其他非缺血性病变;

  • 是否有新鲜梗死灶?

  • 什么部位?

  • 多大面积?

  • 血管是否闭塞?

  • 哪支血管?

  • 有无可挽救区域—缺血半暗带?

  • 血脑屏障(BBB)是否破坏?


诊断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有条件开展急诊溶栓取栓的单位,应该更多关注影响治疗、预后的相关技术,临床-影像紧密合作才是共赢。


二.我们又是如何诊断?

  1. 优质成像

  2. 影像工作站阅片

  3. 结合临床相关


1.优质成像

  • 64排螺旋CT(我们单位)

  • kV/mA 120/250

  • 尽可能两侧对称摆位——方便两侧对比

  • 尽可能序列扫描——降低噪声

  • 层厚/层间距 5mm/5mm,软组织算法重建


2.影像工作站阅片

  • 申请单——脑卒中可能

  • 快速排除脑出血

  • 快速排除占位性病变

  • 申请单——定位指引

  • 窗宽窗位技术,寻找“元凶”

  • 评估梗死程度、范围

  • 报告书写


数字化影像阅片

  • 专业显示屏

  • 窗宽窗位技术

  • 既往检查资料信息——前后比较


原始胶片阅片图像大小、窗宽窗位固定,无法根据需要进行调节,获得信息有限。

数字化阅片可通过调节合适的图像大小、窗宽窗位,使不同组织密度差异更能被肉眼辨别。特别是早期脑梗死,病灶密度减低所引起的CT值改变在常用的窗宽窗位可能肉眼难以分辨,合适的窗宽窗位更有利于发现轻微密度改变的病灶。

后处理可多方位、不同层厚重建图像,从而对病变的位置、形态及与邻近结构关系提供更多细节。

另外,网络实现既往检查查询,对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帮助。


熟练应用窗宽窗位技术,密切结合临床,是急性脑梗死CT诊断的关键。


“山水相间” —基底节-丘脑区脑梗死是最容易观察的区域



case 03. 右侧豆状核及邻近急性脑梗死。


影像临床不相符!

怎么办?

再问病史!

必然增加工作量,降低效率,浪费时间


case 15:

右侧脉络膜前动脉支配区超急性脑梗死,右侧豆状核腔隙灶。


小结

  • 急性脑梗死CT诊断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 申请单——可控

  • 图像质量——多数可控

  • 阅片医生(技术水平、心理因素

  • 脑梗死疾病本身局限性——不可控


  • 急性脑梗死CT诊断离不开一张优质的申请单。

  • 数字化阅片,灵活应用窗宽窗位技术,可大大提高脑梗死病灶的检出率。

  • 急性脑梗死CT检查的目的,不仅仅是诊断!更是为了治疗而评估。


所谓心理因素是指担心漏诊或过度诊断的心理,急诊检查时间的紧迫性更会加重心理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CT;窗宽窗位技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