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癃闭之名,首见于《内经》,该书对癃闭的病位、病机作了概要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素问·标本病传论篇》谓:“膀胱病,小便闭”;《灵枢·本输》云:“三焦者,……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需要一提的是东汉殇帝姓刘名癃,由于避讳,而将癃改为“淋”,或改为“闭”。所以《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都没有癃闭的名称,只有淋病和小便不利的记载。这一避讳影响极为深远,直至宋元,仍是淋、癃不分。如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淋闭叙论》仍说:“淋,古谓之癃,名称不同也。”元·《丹溪心法》也只有小便不利和淋的记载,而没有癃闭的名称。明代以后,始将淋、癃分开,而各成为独《诸病源候论·便病诸候》提出:“小便不通,由膀胱与肾俱有热故也。”“小便难者,此是肾与膀胱热故也。”认为二者系因热的程度不同所致,“热气大盛”则令“小便不通”;“热势极微”,故“但小便难也”。《备急千金要方·膀胱腑》已有了导尿术的记载。《丹溪心法·小便不通》认为该病有“气虚、血虚、有痰、风闭、实热”等类型,并根据辨证论治的精神,运用探吐法治疗小便不通。《景岳全书·癃闭》将癃闭的病因归纳为四个方面:有因火邪结聚小肠、膀胱者,此以水泉干涸而气门热闭不通;有因热居肝肾者,则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有因真阳下竭,元海无根,气虚而闭者;有因肝强气逆,妨碍膀胱,气实而闭者。并详细阐述了气虚而闭的病理机转。 癃闭相当于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和无尿症。其神经性尿闭、膀胱括约肌痉挛、尿路结石、尿路肿瘤、尿路损伤、尿道狭窄、老年人前列腺增生症、脊髓炎等病所出现的尿潴留及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少尿、无尿症,皆可参考本节内容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 2、肺热气壅肺为水之上源。热邪袭肺,肺热气壅,肺气不能肃降,津液输布失常,水道通调不利,不能下输膀胱;又因热气过盛,下移膀胱,以致上下焦均为热气闭阻,气化不利,而成癃闭。 3、脾气不升劳倦伤脾,饮食不节,或久病体弱,致脾虚清气不能上升,则浊气难以下降,小便因而不通,而成癃闭。故《灵枢·口问》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 4、肾元亏虚年老体弱或久病体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气不化水,是以“无阳则阴无以化”,而致尿不得出;或因下焦炽热,日久不愈,耗损津液,以致肾阴亏虚,水府枯竭,而成癃闭。 5、肝郁气滞七情所伤,引起肝气郁结,疏泄不及,从而影响三焦水液的运行和气化功能,致使水道通调受阻,形成癃闭。且肝经经脉绕阴器,抵少腹,这也是肝经有病,可导致癃闭的原因。所以《灵枢·经脉》提出:“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 6、尿路阻塞瘀血败精,或肿块结石,阻塞尿道,小便难以排出,因而形成癃闭。即《景岳全书·癃闭》所说:“或以败精,或以槁血,阻塞水道而不通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小便的通畅,有赖于膀胱的气化,因此,本病的病位在膀胱。《素问·经脉别论篇》又曰:“饮人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水液的吸收、运行、排泄,还有赖于三焦的气化和肺脾肾的通调、转输、蒸化,故癃闭的病位还与三焦、肺脾肾密切相关。上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肺,肺失其职,则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中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脾,脾气虚弱,则不能升清降浊;下焦之气不化,当责之于肾,肾阳亏虚,气不化水,肾阴不足,水府枯竭,均可导致癃闭。肝郁气滞,使三焦气化不利,也会发生癃闭。此外,各种原因引起的尿路阻塞,均可引起癃闭。基本病机可归纳为三焦气化不利,或尿路阻塞,导致肾和膀胱气化失司。 临床表现
本病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甚至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或突然发生,或逐渐形成。一般在癃的阶段表现为小便不利,排尿滴沥不尽,或排尿无力,或尿流变细,或尿流突然中断,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在闭的阶段表现为小便不通,全日总尿量极少,甚至点滴全无,或小便欲解不出,小腹满胀,状如覆碗。尿闭可突然发生,亦可由癃逐渐发展而来。病情严重时,尚可出现头晕,胸闷气促,恶心呕吐,口气秽浊,水肿,甚至烦躁,神昏等症。尿道无疼痛感觉。 诊断
![]() 2、多见于老年男性,或产后妇女,手术后患者。常有淋证、水肿病病史。 3、凡小腹胀满,小便欲解不出,触叩小腹部膀胱区明显胀满者,是为尿潴留,若全日小便总量明显减少或不通,无尿意,无小腹胀满,触叩小腹部膀胱区亦无明显充盈征象,则多属肾功能衰竭。 4、适当选择肛门指诊、B超、腹部X线摄片、膀胱镜、肾功能检查,以明确是肾、膀胱、尿道还是前列腺等疾病引起的癃闭。 鉴别诊断
1、淋证以小便频急,滴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癃闭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临床特征。
其中小便短涩量少,排尿困难与淋证相似,但淋证排尿时疼痛,每日小便总量基本正常;而癃闭排尿时不痛,每日小便总量远远低于正常,甚至无尿排出。 2、关格是小便不通和呕吐并见的一种病证。癃闭主要是指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二者皆有小便不通,故需鉴别。关格必有呕吐,而癃闭一般无呕吐症状,只以小便量极少或全无为特征。二者的关系是癃闭可发展为关格,而关格不一定都是由癃闭发展而来,还可由水肿、淋证发展而成。 治疗原则
癃闭的治疗应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眼于通,即通利小便。但通之之法,有直接、间接之分,因证候的虚实而异。实证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利水道;虚证治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小便自通。同时,还要根据病因病机,病变在肺在脾在肾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不可滥用通利小便之晶。此外,尚可根据“上窍开则下窍自通”的理论,用开提肺气法,开上以通下,即所谓“提壶揭盖”之法治疗。 中药方
若小腹胀急,小便点滴不下,内服药物缓不济急时,应配合导尿或针灸以急通小便。癃闭是一种排尿困难,甚至闭塞不通的疾病。病因在于外邪所感,病久体虚,情志所伤,瘀血阻滞三焦,肾和膀胱气化失常,水液运化困难所致。治宜清热利湿,化气通闭或清热润肺,通利水道;或舒肝理气,通利小便;或行郁散结,清理水道等。 预防与调摄
![]() 癃闭是以排尿困难,全日总尿量明显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点滴全无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诊断癃闭应确定是膀胱无水症,还是尿潴留。若属膀胱无水症,则应准确测定每日的尿量。本病需与淋证、关格进行鉴别。癃闭的病位在膀胱,但和肾、脾、肺、三焦均有密切的关系。其主要病机为上焦肺之气不化,肺失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中焦脾之气不化,脾虚不能升清降浊;下焦肾之气不化,肾阳亏虚,气不化水,或肾阴不足,水府枯竭;肝郁气滞,使三焦气化不利;尿路阻塞,小便不通。癃闭的辨证以辨虚实为主,其治疗应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眼于通。但通之之法,因证候的虚实而异。实证治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利水道;虚证治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小便自通。同时,还要根据病因病机,病变在肺在脾在肾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不可滥用通利小便之品。内服药物缓不济急时,应配合导尿或针灸以急通小便。 网摘
1、如今治疗过的前列腺疾病案例也有了不少。我说说我个人最喜欢的,也是认为最有效的几个穴位与大家共享: 2、黄连、黄柏、黄芩、乳香、没药、灯笼草、琉璃草。据说可治痔疮前列腺、鼻炎、肠炎、关节炎、颈椎病、骨质增生。 3、处方:当归,莲须,大云,灵脾,沙苑子,菟丝子,杜仲,巴戟天,桑葚,金樱子,刺猬皮,海肭粉各五十克,云苓,枸杞各十五克,牛膝,故粉各二十克,白鱼鳔二百克,制成水丸,每日早晚各服一次,每次六克.
4、症见小便淋涩赤痛,少腹拘急,会阴部胀痛,尿道口摘白浊,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方选八正散加减:瞿麦10克,滑石20克,栀子10克,大黄6克,木通7克,车前子10克,扁蓄10克,甘草5克,脾虚湿盛型:症见小便流浊,面色不华,肢体困乏,不思饮食,舌淡苔白,脉虚,治宜健脾利湿,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10克,炒白术15克,茯苓24克,薏苡30克,砂仁7克,泽泻15克,当归10克,坤草30克,陈皮10克。
5、症见小便涩滞会阴及小腹下坠胀痛,前列腺肿大坚硬,舌紫暗,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方选少腹逐瘀汤:小茴香6克,川楝子10克,乌药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5克,赤芍12克,泽兰15克,蒲公英30克。
6、症见尿道口常有白浊,会阴坠胀,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肝肾,清泄相火,方选知柏地黄汤加减:泽泻15克,丹皮15克,茯苓30克,制首乌15克,知母15克,黄柏10克,土地黄30克,黄精15克,白藤10克,丹参15克。
7、癃清片:为棕褐色的片;气芳香,味微苦。它的功能与主治是清热解毒,凉血通淋。用于热淋所致的尿频、尿急、尿痛、尿短、腰痛、小腹坠胀等症。用法与用量是口服,一次8片,一日3次。 同类药品
癃闭舒片、癃清片、脉络舒通颗粒、泌石通胶囊、尿毒清颗粒、尿毒清颗粒(无糖型) 、尿感宁颗粒、尿塞通胶囊、尿塞通片。
前列腺炎禁忌
一酒;
二通晓;
三辣晓;
小便点滴而下爲癃;小便涓滴皆无爲闭;小便淋沥涩痛爲淋。三者表现不同,应当鉴别清楚。癃与闭,祗是程度轻重的不同,其致病原因很多,但究其病机应当考虑三焦气化不利。《内经》指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若膀胱气化失职,则成癃闭之证。若其他有形的东西阻塞尿道,如结石、肿块等,须检查清楚,辨证施治,纔能达到目的。 (一)宣畅肺气,导热下行,以解癃闭 肺经有热,上焦之气不行,上见咽干烦躁,口渴欲饮,呼吸短促,下见小便癃闭不下,脉弦滑苔黄腻。用宣肺以开天气,导热以利水道方法。 苏叶6克、杏仁9克、淡豆豉12克、炒山栀6克. 加减法: 若过服寒凉利尿之药,苔见白滑,胸部满闷,两脉弦涩,神气呆滞,自觉乏力。当停寒凉通利之药,改用本方以调和升降,宣畅气机。 若过用寒凉利尿,耗伤阳气,症见汗出乏力,阵阵心悸,舌胖淡而脉虚濡,甚或沈取细弦而小者,宜加宣肺温中之品。药如麻黄3克、杏仁10克、党蔘10克、生黄芪15克;若利尿伤阴,而见舌绛口干者。可改用西洋蔘3(另兑煎)、天麦冬各10克、五味子10克,切不可再用利尿药。 (二)补中气扶脾阳,求其化气利尿 脾阳运化失灵,三焦不得通畅,胸中满闷,肢体痠沈,一身乏力,小便不爽,脉象濡缓。以温运脾阳方法,俟天气开而地气通。 黄芪12克、党蔘9克、升麻3克、柴胡6克、白朮1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 加减法: 中气不足,脾阳不振,三焦不畅,必须补中气以促气化,俟气化行而三焦畅,小便自利。 若兼肝郁气滞时,当佐以调肝解郁之品,俟其郁解气行,则三焦自利。 (三)温命门,补下元,小便自通 肾司二便,主前后二阴。由于肾阳不足,命火衰微,二便失司,而见面[白+光]身肿,下肢清冷,神气怯弱,小便点滴难下,舌嫩苔白,脉象沈细。可用温补肾阳方法。 附子10克(先煎)、肉桂3克、熟地12克、山药30克、山茱萸10克、芡实10克、茯苓10克、五味子10克. 加减法: 若兼中气不足,当加黄芪10克、党蔘10克、白朮10克、炙草10克。 若兼肺气郁闭,三焦不得宣畅,可加杏仁10克、苏叶梗各6克、防风6克,以畅肺气而利三焦。 (四)甘寒育阴,苦泄折热,化气利尿 肾阴不足,虚火内炽,五心烦热,小便点滴难下,脉细数,舌干绛。可用甘寒育阴,苦泄折热,化气利尿方法,仿滋肾通关丸意。 知母6克、黄柏6克、生地12克、茯苓10克、肉桂3克. 加减法: 若肾阴不足,而邪热不重者,可减苦寒之味,加阿胶10克(烊化)、玉竹10克、沙蔘19克、海蔘3克(先煎)。 若有肝经郁热时,参用调肝折热方法,可于方中合入丹栀逍遥散化裁。 前列腺增生又称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无法预防和多发的前列腺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老年男性中其发病率高达83.7%以上,国内报道较低,但也至少在50%以上。由于对病情的不重视,患者发现病状时往往会选择自行用药,这样不但导致病情加重,还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结果适得其反。 用药错误 治疗前列腺增生症的药物主要有两类,这两种药物的作用是不同的。 一种是使前列腺体积缩小的药物,如保列治: 一种是减少排尿阻力的药物,如马沙尼及哈乐。 前者解决不了排尿困难的问题,而且也是暂时性的延缓病情发展,而后者也不能使前列腺的体积缩小,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对前列腺增生症病人来说,首先是要根据自己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说最严重的症状,来决定服用什么药物,而不是错误的盲目服药。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无疑不是最迅速最快捷的方法,由于传统观念及手术价格过于昂贵的原因,对于那些病情初期,并不严重而且毕竟是男性隐疾,出于自尊原因并不想他人知道,那么手术治疗及后期康复下来,就显得不是那么可行。
西药治疗 很多西药药物(例如保列治)是需要服用较长时间才能起作用的,然而长期服药并不一定就能100%治好前列腺增生症。很多西药药物长期服用还会出现一些副作用。例如长期服用马沙尼及哈乐会出现头痛、头晕、直立性低血压等副作用。这是因为长期服用后会造成药物的沉积,尤其是一些过去使用过性激素类药物的患者,长期服用西药药物会出现胸部肿胀等症状,更严重的是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物质的沉淀,导致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为什么长期用药会造成这么多不好的原因呢?因为前列腺是一个特殊的组织脏器,外面有一坚硬的脂质包膜,长期用药会造成药物的沉积,因此盲目地长期服药则是不可取的。同时由于西药较强的目标性和杀菌性,能够将腺体内治疗的很好,脂质包膜外则还是无变化,所以容易复发。 中医治疗 而中药治疗,或许对于这类患者可能会好于其他类型,纯中药制剂,以养为治,调则而愈,药物沉淀则不会存在,可以长期使用,不过相对于手术及西药的对症下刀/药来说,相应的治疗期会较长,但是优点比较明显,对于那些病情不严重的患者,不用担心手术损伤,也不用担心服药副作用。中医治疗讲究阴阳五行,所以治疗也分为内外两种,中医上由于造成前列腺增生的原因比较多如:1阴虚火旺,房室过度2肾阳不足,年老体弱或久病3体虚湿热蕴结,过食辛辣肥甘之品等原因。所以一定要去正规中医院进行中医诊疗。 而外用上来说,可以采用前列泰贴等外敷用药,通过穴位刺激,进行中药渗透,同时利于内服用药的吸收,双重治疗手段共同作用。 结合实际病情,选择不同治疗方法,对症下药才能对自己身体有一个最好的交代。
五淋癃闭
五淋汤 治小便淋症不出,或尿如豆汁,或成砂石,或为膏汁,或热沸便血。赤茯苓(三钱) 白芍 生山栀(各二钱) 当归
细甘草(各一钱四分。水煎服。
此方用栀、苓治心腹,以通上焦之气,而心火清,归、芍滋肝肾,以安下焦之气,而五脏阴复,甘草调中焦之气,而阴阳厘清,则太阳之气自化,而膀胱之水府洁矣。
补中益气汤(见疟疾) 桂附八味丸(见痰饮白通汤(方见伤寒) 治少阴病下利者此方主之。
尤氏治小便不利
滋肾丸(一名通关丸) 治小便不通、口不渴者。并治肺痿声嘶,喉痹咳血,烦躁等症。黄柏 知母(各一两)
肉桂(一钱研末,蜜丸,每服三钱,开水送下。
此方一治小便不通,盖以小便由气化而出,气者,阳也,阳得阴则化,故用知柏以补阴,少佐肉桂以化气。一治肺痿声嘶喉痹等症,盖以前症皆由水衰于下,火炎于上而克金,此时以六味丸补水,水下不能遽生也,以生脉散保金,金不免犹燥也,惟节用黄柏之苦以坚肾,则能伏龙雷之沸火,是谓浚其源而安其流。继用知母之清以凉肺,是谓沛之雨而腾之露。
然恐水火不相入而相射也,故益肉桂为反佐,兼以导龙归海,此制方之妙也。
老人癃闭重症医案
张,男,60 岁,城关市民。1983 年11 月10
日饮酒大醉,当晚尿急淋痛,茎中如刀割,次晨滴沥不通,请商业医院插导尿管1 次。12
日病重,用金属导尿管失败,无奈行膀胱造瘘术。诊为老年肥大性前列腺炎急性感染,连续用抗菌药治疗9
日不效,邀余诊治。
诊见患者年虽花甲,体健逾于常人。脉沉滑数,苔黄厚腻。上则口舌生疮,焮赤肿痛,呕逆不能进食;下则前后不通,二便俱闭,邪热充斥三焦。人实,脉实,症实,宜乎速战速决,迳予通下。
1、莱菔子30 克(生炒各半),栀子、芩、连、竹叶、肉桂、大黄、芒硝(冲)、甘草各10
克,连翘、滑石、川牛膝各30 克,乳香3 克,薄荷5 克,水煎服;
2、大黄15 克,海金沙、琥珀、泽泻各10 克,大蜈蚣10 条,共研细粉,分作3
包,每包以蛋清2枚调糊,热黄酒1 两冲服,3 小时1
次,量病情斟酌进退。
11 月23 日二诊,汤剂末配齐,于21 日8 时半服末药1 包,9 时20
分小便得通。家人虑大黄量重,当日仅服1 次,不久又滴沥不通。今晨8 时,服药末1 包,9 时15 分尿下血条、肉屑状尿300
多毫升,患者喜不自胜,如死刑犯忽速大赦。视其舌上黄腻苔末退,中焦湿热仍重,嘱将汤剂及药末1
包于6小时连续服完。
11 月25
日随访,通而不畅。此由犹豫掣肘贻误病机。若能一鼓作气,重剂频投,直捣病巢,则疾已愈。可见危急重症,不仅医者要有胆有识,还需病家深信不疑,二者缺一不可。时青年中医秀山在侧,询及此例既断为湿热充斥,三焦闭塞,上下不通,何以汤剂要加肉桂,散要用黄酒?虫类药又起何作用?所问确已抓住要害。盖癃闭一证,病在三焦气化。肺居上焦,为五脏之“盖”,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降,则水道通调,下输膀胱而出。若因寒热外邪犯此“娇脏”,则肺气失其宣降之常,水道不通,下窍膀胱即闭。此类证候,当以麻、杏、紫苑、桔梗辈开宣肺气,得汗则上焦之闭开,肺气下行,水道通调,下窍亦通而病愈。试观瓷茶壶盖,旁皆有一小孔。若灌满水而堵住此孔,则水不能倒出。开此孔,揭此盖,则水流如注。此与中医宣上窍以通下闭同理。古人以形象的比喻,名之曰“揭壶揭盖”。
中医医理,多从事理、哲理中悟出。其中奥妙,绝非化验、透视所能测知,此即上焦气化之理。脾胃居于中焦,为升降枢机。胃气不降,诸经之气皆不得降;脾气不升,诸经之气皆不得升。若因劳倦伤脾,寒凉败胃,使中焦升降出入之机能乖乱,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微无所归藏,饮食水谷精微不能摄入,废浊之物不能排出,则诸证丛生,甚则大小便亦不能排出,正如《内经》所述:“中气不足,溲使为之变。”此即中焦气化之要。肾居下焦,为先天之本,为气化之根。内寄命门之火,主温煦万物,此火一衰,膀胱寒水便成冰结,欲出而不能矣。故治三焦气化乖常诸疾,必以肉桂辛热善动之品,直入命门而补其火,火旺则阴凝解而气化得以蒸腾。黄酒之意亦同。更于虫类药则入络搜剔,善通诸窍。
12 月13
日,诸症均愈,恢复到病前饮多则尿多,一有尿意便要马上上厕所,迟慢则尿裤。畏寒,食纳不如病前。脉细弱,舌上腻苔仍未化净。毕竟花甲老人,根本已虚。重病耗伤,复加苦寒伤阳,故有此变,吾之罪也。脾胃气虚,下焦阳虚。气为水母,水之不蓄,乃因气之不固;而升降之根本在肾,升少降多,责之无火,是宜两补脾肾之阳。
生芪、山萸肉、生山药、附子、肾四味、焦术各30
克,桑螵蛸、益智仁、油桂、炮姜、红参(另炖)各10 克,核桃肉30 克。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