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宗来:《论语·颜渊》002

 爱雅阁 2018-06-07

{12.1.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续

5】惟我“成仁”,方能“为仁”。“仁”非名非物,非名则不可求之于人言,非物则不可执之于手;虽充实于身心而不可寻觅,虽呈现于言行而不可捉摸。然而,“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成仁”必须“克己”,“为仁”在于“复礼”。

能可知私欲而不害己害人,小人之所当守耳,如此终究无以成就君子之德。自我事先设定其所欲,而言必求信,行必求果,孜孜矻矻以务求之,纵然其所欲无悖于圣贤君子之道,亦终究是人欲用事,而非“天理流行”,犹如强求己身之通道也。

“己”者,人人各有之心也;其所以有不能通者,惟其各自设限也。以皮肤之内为己而不通其外,以自家院墙之内为己而不通其外,以邦国边境之内为己而不通其外,以同属人类者为己而不通天地万物,无不是自我设限而成“私”。

“私心”,犹如层层墙壁,但有门户可通,“本心”便是其门户;“道心”不在“本心”之外,然而,由“本心”通达“道心”却有重重关卡、艰难险阻,若有一念之名利得失,则“本心”不能与“道心”合;“本心”不能与“道心”和合,则不能通达“天心”。

进而言之,“天地”之外,仍有“天地”,此一“天地”与另一“天地”之间,亦有墙壁与通道,夫子至圣已经通达,然而,夫子秉天之命而立“人道”,以通“天人”,故而只是于“六经”中不复言及此一“天地”之外而已。

6】夫子证通“至圣”而“得道”,而后之“颜曾思孟”为“复圣、宗圣、述圣、亚圣”,能得其“道”之“统”,能承传其“宗”,而未得其“道”之全体,由此而“道统”未断。然而,“四圣”之后两千余年,“道统”亦中断,何以然也?良可思也。

学儒之人,往往排斥佛道,何也?至圣所立者,“天下”之“人道”也。“人道”必由“修心”而至于“养性”,由“尽性”而至于“格天”,是故,学儒者往往关注“天下”,而以至圣为师;然而,至圣乃是以天地为师,至圣之修行亦不局限于“人道”。

佛道之教,固然不局限于“人道”,然后又多及“人道”之外、“天地”之外;再者,学佛学道者之中,又往往有只顾修炼而欲成仙佛脱离轮回者;舍弃“天下”而只顾“出世”则必非正道,只顾“入世”而局限于“天下”则终究不能达“圣境”。

《道德经》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不仁”,是“天地有好生之德”而不局限于“人之仁德”;圣人之“不仁”,是圣人忧天下苍生而“德配天地”。无论学儒、学佛、学道者,无非“天下之人”,亦必由“仁”而达“道”。

如何“由仁达道”?既在人世而为人,则行孝悌而修心,去私心而得正心,养善性而合道心,由道心而达天心。真一道子先生所言“在尘出尘,在家出家,在世出世”,盖此之谓也。舍弃孝悌、仁义,而欲达圣贤佛之境者,未之有也。

6】若谓“仁”如春,则“礼”如夏。草之花谓之荣,木之花谓之华;草木发生而绽放荣华于春季。草之实谓之实,木之实谓之果;草木成长而结出果实于夏。“仁”而后“礼”,犹如春而后必然继之以夏,自然而然,不假人为者也。

若谓“仁”如木之本,则“礼”如木之榦,本固而榦立,自然之理也。“克己”而固本也,“复礼”以立榦也。不仁则非人,无礼则不立。有本而无榦,不成木之用。是故,“仁”与“礼”,由本榦而言则为二,由木之生长而言则为一也。

“礼”何以言“复”?既有偏差,然后须“复”。人而无礼,则不能立;天下无礼,则不能安。然而,既生为人,而习礼在后,故必已有不合礼之处而须复归于礼;天下事物繁杂,难免有不合礼者,亦须复归于礼。然则如何复之也?

“礼”者,兼涵“礼义”、“礼仪”、“礼貌”也。然而,“复礼”者,必非仅仅依据“礼仪”而逐一规正之,更非设定“礼貌”而令人犹如优伶般演习之;必由“礼义”,方能“复礼”。然则,如何可知“礼义”?由经典所载而求之,或可推而知之矣。

7】孟子曰:“辞让之心,礼之端也”;“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无辞让之心,非人也”。由此而言,“辞让之心”乃是人人生来所既有、所皆有者,非由既生之后而植入其心者也。一己之“复礼”,天下之“复礼”,皆须由乎此也。“自卑而尊人”亦此义。

何谓“辞让之心”?且看“辞”字之义。其正体字写作“”,左侧与“”左侧相同,而其右侧不同。因其左侧相同,故有相通之涵义,意谓上有“爪”以整理其下之乱丝,既“治乱”之义焉。其区别则因其右侧之不同。

“辞”中之“辛”何义也?《说文解字》曰:“辛,秋时万物成而孰【同熟】。”由此而言,“”之本义,盖以自身之劳作而使物趋于成熟也;物成则如瓜熟蒂落,是故,同时又有“功成身退”之义。由此再引申出“推辞”、“告辞”之义。但“辞让”当是用其本义。

由此而言,“辞让”者,犹如“躬行不怠”、“当仁不让”,“功成不居”。生而为人,性命身心得之于天地、祖先、父母,且与天下之人与万物同在同生,是故,岂敢以自身生命为私有?岂敢有凌驾于他人之上之心?岂敢有功而自居自伐?惟有尽心尽力而担己之责也。

8】《礼记·曲礼上》曰: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此是从“人之区别于禽兽”而言,然而,由此可知“礼”有“区别”之义,不仅区别于禽兽,而且区别于人人、区别于天地,其关键则在于“自别”。

上天既生吾等为人矣,既赋予吾等人心人性矣,则须以此人心人性而言必人言、行必人事,否则,何以异于禽兽哉?上天既生吾等之身于此时、此家、此国矣,则须于此时修此身,而齐此家、治此国,否则,何必生吾等之身于此时、此家、此国哉?

时有穷通贫富,无论何时,皆当“素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见时弊则当知救之,遇时危则当知安之;生在此家,为人子则无论父母如何皆当尽己之孝,为人父母则无论子女如何皆当尽己之慈,身为丈夫则当遵夫道,身为妻子则当遵妇道。

生在此国,无论国之大小强弱,不可不思尽己之心思精力而致力于国泰民安,小则安分守己、遵纪守法,中则如愚公之移山,大则以道事君而致力于天下太平。国乱而无法行道,虽去之亦可;国贫危而离去,非贤德君子之所为。

《道德经》曰: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三字经》曰:“三才者,天地人。”吾等既生为人矣,生于天地之间矣,则须修心养性而成就“人道”,如此方能“参赞天地之化育”,方能与“天地”并列为“三才”。

《易经·系辞传》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礼记·乐记》曰:礼者,天地之序也。”《礼记·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生于天地之间,天地不能代人之行,人亦不能代天地之行,“致中和”者惟在于人。

9】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功夫不在于“为仁”,而在于“克己复礼”;致力于“克己复礼”,而德行成,则“为仁”在其中矣。“克己”而能有“成德”之功,“复礼”而能有“成行”之效,二者有一欠缺而不足,则“为仁”必有所不达。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何谓也?一者,“克己复礼”乃是每个“一日”之事,何也?生而为人,乃是日日为人,无所间隔、间歇也。再者,“天下归仁”之“天下”,谓“己”既“为仁”则“天下有仁”,“人人”能“为仁”则“天下”之“人道”立矣。

人人可以“克己复礼”以“为仁”,一人“为仁”则可以“天下归仁”,然而,学习圣贤君子之道者,期于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者,但以“克己复礼”责于“己”,或呈现于言行,或落实于政教,此即所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亦可谓“絜矩之道”。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何谓也?是否“克己复礼为仁”,他人无法替代,无法诱惑,无法强迫,亦无法阻止。是故,学者以及为政者当思:“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己不“为仁”,而期待于他人,与“自暴自弃”者相去不远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