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详细|整理术×心理学

 小蓝2266 2018-06-07



整理师武娟

为我们总结了超详细的直播记录




整理师:国内著名整理师 —— 韩艺恩 及 14 位整理师(发言时用拼音首字母代替)

心理咨询师: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何良

主持人:网易 百万姐




1

关于整理师这个职业的几个问题

 

1):整理是比较贵的钟点工吗?

YE:做整理和做家务是不一样的。做家务是在打扫别人家的房间,而做整理是在建造自己的城堡,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意来设计。所以,整理不一定只整理你的家,还会整理你的人生。


2):现场整理师们,为什么要做这个职业?

TT:整理师是很有价值的存在。首先,我自己通过整理,获得了一些改变。其次,我觉得这样好的事情,应该把它带给身边的人。


MM:对这个事情很热爱很喜欢。


3)收费标准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以小时计?

YE:整理师希望透过物品看到问题的本质,发掘客户深层的一些东西。这一点有点像医生在给人看病,也有点婆婆妈妈地要事先与人聊很多。因为我以前做法律的,感觉这两个职业有点相近的地方,所以采用小时计费。



2

整理师与心理咨询师的问答


1)关于拖延症

YE:有的客户需要的是倾听。某个客户请整理师上门说,“老师,你什么都不用做,你只要坐在这里,我就可以理了。”然后,整理师就照做,临走前给她布置了一些任务。结果一星期或二星期后再约见,该客户的整理没有任何进展。这是拖延症吗?

 

心理师:每个人如果没有一个做事情的动力,他就比较容易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除非他的生活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或者他个人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了。这个时候,他改变的动力才会大。(主持人:如果有人在旁边盯着,他才会做。)这个在心理学上的假设是,这个案主特别需要一些关系去支持他做这些事情。

 


2) 囤积癖和早年的经历是不是有关系?是因为这个时代的问题?

WL:我女儿很喜欢吃零食,还喜欢把特别喜欢的零食吃一半,然后把剩下的一半藏起某在角落,舍不得吃完。另一个例子,身边一个老人家亲戚对物品特别珍惜,认为扔东西是可耻的。老太太会把吃完大闸蟹的绳子洗净、晾干,留下。出去吃饭的打包盒也会洗净保存。老先生会一直使用已经掉漆的搪瓷杯,他认为,杯子还能用,就不应该扔。


WJ:我妈妈50年代人,会攒各种各样的包装袋,包括塑料袋、无纺布袋、纸袋等。看见了就会存起来,根本用不完。


YE:我们好像都喜欢存各种各样好看的袋子,扔了觉得可惜。然后存了很多以后,一起扔掉。


主持人:还有的人可能是这样,这个东西快用完了,但还没有用完,那我先买一个新的,囤着。

 

心理师:临床上对囤积有非常明确的标准。第一、案主会收藏或储藏完全没有用的东西,例如塑料袋等;第二、他不会扔,对扔掉这些东西有一种难以克制的阻碍,否则就会感到非常非常的难受;第三、储存的这些东西有的时候是非常整齐的,有的时候是非常凌乱的,但无论整齐还是凌乱,都对生活带来一个不良的后果,会挤占他正常的生活空间。这三个标准我们可以定义为储藏疾患的非常核心的标准。还有一个重要的是,他主观性产生了痛苦。比如带来社交功能的损害,自我功能已经受影响了,正常生活秩序无法维持下去,比如没有办法和人交往,没有办法请朋友到家里来,他自己都快住不下了。这些标准就是定义储藏障碍的标准。

我还要告诉大家。这个障碍在十年二十年前是非常小的障碍,从属于强迫障碍的亚系列,强迫障碍又从属于焦虑障碍的亚系列。但是,前两年,美国新版的心理学障碍手册中,强迫症已经从焦虑障碍中单拎出来。储存障碍虽然还在强迫障碍的大类之中,但在强迫症中占有了一个非常独立的位置。这说明这个问题已经变得比以前更多了。这也是整理师这个职业之所以诞生的社会土壤。

 

主持人:所以,这种非常严重的囤积症患者除了可以找整理师帮忙,还可以找心理师来解决。

 

心理师:最理想的干预方案是通过不同的维度来干预。在国外,也会邀请社工、精神科医生、心理师,包括整理师,甚至邀请消防员加入团队。原因是,如果家里乱堆东西,时间一长会有安全隐患。所以,这就需要整体的干预。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也需要有这样的一个思路。

 

YE:我们在12.5平米案例中也感受到相同的情况。当时做了好几个计划,其中一个是7天22位整理师上门的计划。我们确实进行多维度干预,有整理的、谈心的、还有电工。家里有的电线就拉在被子上,小小的空间有8个风扇,床下有耗子尸体。老年人有迷信的心理,我们甚至还找了风水先生。

 

心理师:这是广义的心理干预。对于各位的职业来说,你们会遇到的并不是临床病理的问题,更多的是带有一定囤积倾向的。所以,给大家一个提示,未来也可以找心理咨询师来做伙伴。

从宏观来说,囤积是人类文明要前进的一个基础。文明不建立在囤积的基础上,就发展不起来。之所以游牧民族会消失,而农业能最后发展下来,就是因为农业会储存,可以奠定基础。

囤积其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非常美的一种囤积,把囤积升华一下,变得高大上,就成为收藏。但是,无论如何,这种行为不能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秩序,也不能让个人的内心受损。



3)那么,这种囤积倾向是不是与童年的物质匮乏有关系?

YE:前面说的12.5案例中的两位老人,没有儿女,以前生活很苦,所以对现在的住所很知足。我们能感受到他们过去的艰苦生活,有很多担心和焦虑。大部分遇到的案例也是这样的。但也有少数不同的情况。


XH:囤积与童年的物质匮乏非常有关。我的父亲小时是孤儿,缺吃少穿。过去每年过年年三十,家里好吃的就已经都吃完,初一就没吃的了。后来情况好了,父亲把整片的猪往家背,正月里家里就一直在吃剩的。父亲买菜时还买论堆的不好的菜,回家吃不完,剩下的就强迫性分派给大家。吃东西总是先吃剩的。他认为贪污和浪费是最大的犯罪。父亲儿时物质匮乏的记忆压抑和牺牲了孩子们的感受。我认为,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是人的基本权利。现在看到剩菜本能地会有阴影。


DD:我认为囤积和童年物质匮乏不一定有关系。一个客户,从小条件好,爸爸老总,妈妈做小生意。她的零花钱很充足,但是非常爱囤积。她说自己是独生子女,没人陪她玩,所以需要很多玩具来陪伴。她的这种囤积属于精神上的缺失和缺少温暖,和物质没有关系。后来,这个客户结婚了,但还延续这种习惯。现在床的两边都是自己的毛绒玩具,只能从床尾上床。成为了妈妈,她也给儿子买很多玩具,让这些玩具陪他玩。客厅都是她和儿子的玩具。她的行为影响了儿子。儿子在家和保姆玩,但保姆忙于家务。她自己有时工作压力大,会抱着玩偶说话。

我们建议她让儿子多和小朋友玩,可以到小区游乐场等场所。

主持人:这样的囤积和物质有关吗?

 

心理师:当然有。说的是两种现象。第一种是年老的人。年老的人囤积症的发病率在临床上3倍于中青年人,带有时代烙印。第二种是一种新的现象,是时代的疾病。案主一听就是中青年。这两种现象表现形式一样,但内在心理动力不一样。如果要心理干预,了解不同人群要什么,缺少什么,对开展整理师的工作也是非常必要的。


4)关于舒适区。更多人愿意呆在舒适区,如果意识和行为改变的话,是不是就走出了舒适区?

TT:一个案例。男主主动打电话给整理师。家里非常糟糕,赶紧来帮忙。我感受到他的迫切的需求和想要改变的愿望。一进门,宠物有异味,环境脏乱差,一台方方的上个世纪的电视。这个家庭收入处于中上水平,是高知人群。家里的物品都没有尊严地塞进各种柜子里。他很开心自己拥有的这个房子,面积大,又有大平台。他对美好的生活很向往。主人还买了新家具,计划刷墙,准备开始新的生活。主人陈述要和政府的人打交道,要买几件好衣服。

但是真正整理过程中,筛选衣服的时候,出现了问题。他的衣服大部分全是破洞、异味、发霉、有斑,本来应该很容易判断扔或者留的。但他非常纠结。看到补丁说是妈妈补的,要留。

所以,他的改变是因为外因,而不是内因。我们分析可能是从小的生活环境很糟糕,所以对现在的状态很熟悉。而现在如果要改变,他就会不适应。最后整理的结果是扔了一部分。中间过程,他的夫人参与进来,10分钟扔了8大袋。夫人的情绪也得到了大爆发。他需要通过不断的外在的压力来改变。所以,即使意识和行为改变了,一个人也不一定就能走出舒适区。

 

XM:我认为舒适区是个性化的,是自己觉得舒适的舒适区。刚才的例子是男主觉得舒适,女主觉得不舒适,但是两人没有一个沟通。除了外界环境要改变,他们的关系也应该改变。这时,男主会更有动力接受这种改变。


 

5)整理有魔法吗?整理可以改变人生吗?

YE:一个人说:老师,我整理好了,什么时候会有感觉呢?就是人生改变的感觉?我们说,意识有改变,意识会带动你的行为。要实际去做。有人一直停留在意识层面,而没有行动。整理就是让人动动手,动手之后慢慢就清楚了。这需要一个过程,要思考,要内化。整理术和心理学都不是万能的。如果想要改变,可以借助整理术或心理师,给自己一个新的开始。但前提是要有强烈的动机,自己想改变。


心理师:案主必须有改变的动力。我们的职业特点是必须案主主动找上门来。如果想要改变,内心动力最关键。

有一种情况,很多人潜意识中已经准备好要改变,但自己不知道,从行为上体现出来。比如说一个人说要整理,但说不清楚为什么,就是非常想做这件事。这时就不要轻率地说他没有动力。可以通过整理,给他带来体验。

我们说,意识变化能带来行为的变化,行为也能带来内心的变化。这是双向的,是认知行为流派。整理师这个职业在心理学上是有依据的。从行为流派来讲,这是非常明显的行为干预。


YE:我们的职业比心理师稍微主动一点,但关键也是要客户有改变的动力。整理是我们先在线上进行咨询沟通,然后到折中的中间地带见面沟通,保持一个相对平等的状态。

 

XY:比如我们的CAPO中华整理师联盟组织的公益5小时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体验,这个时间能完成一个区域的整理。这个公益活动就是让很多人通过整理来体验焕然一新的感觉,让内心觉得不一样。

 

PP:我的身份特殊。我在做父母课堂和心理咨询,这两拨客户不交叉。心理咨询有很多职业限制,在平常生活中和客户没有交流,只能通过咨询了解他的改变。我给最近一个整理客户发信息:最近洗被子没有?因为她家整理后复乱了,变脏了,不知道怎么维持。必须要教她。

 

YE:上大学时抑郁,想学点心理学治好抑郁。就学了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还寻找一些有心理疾病的青年。真的做过一个“案子”,是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找到我。我就鼓励他生活,与他保持了一种关系。但后来出现一个实际的问题,他赖上我了,找不到我就非常焦急。所以,感到没有专业的学习而去随意尝试,这是很可怕的,不是谁都可以做的。


心理师:要有职业伦理和道德规划,要有专业判断(哪些客户可以碰,哪些不可以)。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客户负责。我们遇到前面的例子,我们也非常谨慎。我们有非常复杂的专业的干预预案。和一般性操作不一样,一切以案主的安全为考虑,有专门的干预的方式。

整理师和心理师这两个职业很相似,建立和发展的是人和人的关系。大家今后一定会碰到多少带有一些问题的客户或者案主。这是非常严肃的话题。怎么样确保双方的安全,是一门必修课。


 

6)人懒,不愿意整理怎么办?

可能是拖延症、动机不足、觉得还能接受、生活迷茫、懒作为借口、自责的味道(被太多人指责)、简单自嘲、不知道怎么做。这位观众应该问一下自己,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


心理师:人是很擅于为自己找借口的动物。人是非常复杂的,非常独特,要理解一个人最好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YE:有人说整理没有方法,没有理念,其实更多的还是动力的问题。整理有一些理念,比如要留还是要扔,要挂还是要叠。整理有不同流派,也是因人而异。

 


7)前面的那个案例,家里有钱,但莫名其妙囤积。这种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吗?

心理师:这肯定很难避免。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会带有原生家庭的烙印,但作为成年人,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学习的过程中发展了自己的很多空间。既要重视家庭带来的影响,也不要绝对化。不要把所有问题往父母身上一扔,因为他们这样,我才会这样。这样就有点推卸责任。


YE:但是有时真的会。比如说小时候很讨厌我妈的一个什么行为,结果长大后越长越像我妈。

 

心理师:这是认同。


Miss J:我爸爸吃饭快吃完的时候,会用疑问的语气跟我和我妈说“这个你吃掉,那个你吃掉”,就是有点像分配,但不是逼迫性,他其实就是想得到明确的答案“你们能吃你们就吃,吃不掉我就来吃掉”,不希望剩下。因为我很mean嘛,就能吃也故意说吃不掉。但是现在发现很能理解他,因为我其实很讨厌剩最后一口。

我妈妈是经常说,你都这么胖了,不要再吃了。但是当我说我想吃个蛋糕的时候,她马上就去给我做了。所以我也被别人评价是个态度强硬,但极易妥协的人。

我的人生信条之一,就是“不要看人家说什么,要看人家怎么做”。

特别是整理时有人会说很重视健康,很爱我的家庭,但实际行动中一点都不是这样的。

 

YE:整理时有的人会哭,事实摆在了面前,发现“我”原来真的就是这样子的人,会真心流露,重新认识自己。

 

TT:家长对物品的态度真的会影响到孩子。这应该是普遍的现象。我们可能不会思考人和物品的关系。认为物品为人所用,是低于人的。现在物品获得容易,丢弃也容易,那么物品对于现代人来说,可来可走。对孩子的影响就是不珍惜,让孩子得到满足很容易。但孩子一旦遇到挫折或是不满,他的情绪就会爆发。甚至说(遇到的案例),成长之后,对周围的人也是一种你们都是为我来服务、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某个孩子很小,对我们是命令的口吻,出现“阿姨,你给我弄一下这个”,“给我弄整齐了”,等等的言语。说的一点不夸张。所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有的。

 

YE:态度很重要。2016年我在“在行”注册,成为整理师,自己不确定能不能接到案子。后来接到了第一个客户,就好奇地问他为什么要选择我。这个客户就说我拿衣服的样子是特别珍惜,很爱的感觉,让他感觉很好。后来我们就很愉快的沟通。

我们给客户传达的是爱惜的信息,就会获得更多的共鸣。通过整理这件事,可以整理自己的人生状态,改变破罐子破摔的状态。

另一个案例:见到一个筛选衣服最疯狂最暴力的行为。别人都是筛选后放在旁边,他是直接甩在身后。选的过程就像摇滚乐一样。后来了解他的背景,爸爸很早离开,对现实有很多不满,也是很年轻的一个状态。我真的有一点感觉,觉得越年轻的孩子越不会珍惜东西。

 

QY:我是学校老师,就感觉父母是原件,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父母对物品的态度在孩子身上可以体现出来。从书包就可以看出来。有的孩子书包里面摆的整整齐齐,还有收纳袋,然后会工整地放在教室的收纳箱里面。但是有的小孩从他来学校到放学,他的周围都是乱的,衣服、橡皮擦,甚至鞋子袜子都脱了,他就这样上了一天的课。所以,我也把整理课带进了学校。

 

JJ:一般我们在街上会看到一些小孩,想买玩具但是父母不给买,他就会大哭大闹,赖在地上不走,很尴尬。对于我自己的孩子我是这么教育的。比如孩子鞋小了,要去买新鞋,出门前我就会告诉她们,我们今天上街只买鞋子,别的不买。如果你非要要什么东西,躺在那里怎么样,那我们鞋子也不买了,直接回家。这叫打预防针,今天就是要做什么事情。但是孩子很聪明,真的到了外面,虽然已经告诉过她,但她看到了喜欢的东西,还是会暗示你,妈妈我想买什么东西。如果这时你坚持,她就会知道这一招行不通了。她就会知道只去买需要的东西。

说到珍惜东西爱惜东西。比如家里有个果汁机,经常用,频率很高,很爱惜它,用了很多年它还在。孩子会看在眼里,受到影响,懂得物尽其用。而且孩子对物品不容易从大流,比较多地思考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自然而然对物品的欲望也没有那么高,可能会把专注力放在兴趣或其他方面,比如学习。



8)衣服都挺好的,但舍不得扔,怎么办?

Miss J:有人对物品太珍惜了,结果产生负面影响。一个客户留着孩子从小开始的全部东西,包括随手涂画的小纸片等。孩子已经上高中,但幼儿园的东西还留着,比如幼儿园通知书。半个书房都是这种东西。这个孩子对自己很没有信心,讲话声音很轻,对物品也是什么都舍不得丢(手工作品等):一个很简单的冰棍手工,她说一定要留着。我问她为什么那么喜欢这个,她的回答是“这会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那么没用的人。”

我觉得是她妈妈对她过去的东西太过珍惜,让她觉得“过去的我才是最好的一个我,现在的我并没有那么好。”后来,这个女孩打开心门后,其实也扔了很多过去的东西。但是她妈妈又拣回了一些东西。


 

9)关于孩子和妈妈的分离焦虑

心理师: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执着地留下和妈妈相关的一些东西,来弥补妈妈不在身边的一种依恋。这个是典型的分离焦虑。那个留下的物品,在心理学上叫过渡性客体,是和妈妈分离前的过渡性的物品。这个物品对小孩很重要,要拿走跟要了命一样,意味着妈妈始终陪伴在她身边。长大后在意识层面可能会忘记,但在无意识的面,一旦看到这个东西还会想起来,因为这个东西在心里面藏的很深。

如果没有过渡好,中间出现一些问题,未来的生活就会出现大的分离焦虑的麻烦。

 

CJ:我很依恋妈妈的东西,虽然觉得特别丑,但我心里面觉得很温暖,觉得质地也特别好。

YE:大学是一个重要的分离。这个时期妈妈给我的东西我就会保存得很好。结婚又是另一个重要的分离。有的朋友问我,妈妈为我准备的嫁妆是8层被子,还是花花绿绿的,该怎么处理?或者还有一些衣服,妈妈怕我冷准备的棉毛衫之类的,该怎么处理?我觉得是不是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分离焦虑?

 

心理师:每个阶段的表现形式不一样,但二元关系以及二元关系的依恋是一致的。

 


10)主持人:比较依赖父母的,自理能力是不是也会差一些?你们有没有碰到过这些案例,比如现在的大学生。

心理师:这两年的大学生,相对比较来说,这种现象开始慢慢变多。有的学生确实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到了大学这个相对比较独立的环境,迫使他多训练,这个能力就会补充上。还有一类,小的时候在发展过程中遇到障碍,这一方面的能力就比较难补充。

 

YE:上大学时第一天,我自己打理好我的床铺。但一个室友都是爸爸妈妈来打理。晚上灯不亮了,室友就赶紧给妈妈打电话说灯不亮。原来是插销没有插。比如被虫子咬了,她不去医务室,也是给妈妈打电话描述,非常依赖父母。大学毕业后,一个培训班的同学问我,也20多岁了,问我内衣怎么洗?自理能力非常差,令我震惊。她说以前妈妈帮她洗,上大学时带回去洗。我觉得应该从年轻一代开始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MM:依赖更多是因为家长的包办。

 

心理师:一个依赖的孩子往往会对应一个比较控制的母亲。

 

YE:如果妈妈比较宽松,采用放养的方式,是不是孩子的自理能力更强?

 

心理师:也不是绝对的。要看适不适合。因为人是很复杂的。有的人适合放养,无意中采取这种方式可能效果就挺好。但有的人就适合精细化的喂养,放养反而会更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理。


YE:所以就像我们做咨询,每个案例都不同,我们要根据情况来具体分析。有的人认为要先扔,有的人认为要先留。其实都没关系,这是个性化的问题。

 

CX:我是90后。90后一直会有标签,但给我们贴标签的是80后。刚才说到对父母的依赖也好,依恋也好,独立也好,自由也好,但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要掌握,要能自理。我认为整理是对身体的一种归驯,不仅是表面上把物品整理干净,相应地,会整理的人我认为比较成熟,责任感也会比较强。一个人如果会整理,很多时候在一个事情的控制上,安排上,都会比较好。生活是一种很秩序的活动,锻炼多一点,适应能力也更强,界限感也更清楚,和人交往时会感到更舒服,会表达自己的感觉。我的幸福感公式很简单,就是内心秩序、社会信任感、生活技能。有了这三点,我就会觉得很幸福。


YE:一个会整理的人,能自理的人,走到哪里都不会给人增加麻烦,会成为一个让别人喜欢的人。通过整理,社交能力也会提高。


Miss J:但我发现很多客户对自理的概念,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我们认为很简单的,他会认为太难了。有的人觉得这些技能我都会,只是不想自己做。但其实深挖的时候,他根本不会做这些事(比如套被套)。

 


3

心理师问整理师的几个问题

 

1)整理这个新行业有没有成行的职业规范,来保障客户的利益

MM:这是必须要规范的一个行业,因为涉及了隐私。我们先要咨询沟通(是否有这个理念,是否有共识),然后上门预采。咨询沟通时我会让客户填一个表,一方面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告知上门前的一些注意事项,比如贵重物品保管好,不接受第三方在场,整理时涉及到家人的物品要提前告知家人等等。这是一个书面文件,需要客户签字落款。上门整理前会再来一次宣教,比如怎么整理,会整理哪些区域等等。

 

YE:只有按照这个流程,才能保证我们达到很好的效果。


MM:我们预采时要了解空间大小、物品多少以及凌乱程度,这样才能根据情况制度计划,估计需要的天数。

 

YE:帮一户人家整理的时候,发现5年前的一张纸条,上写“断舍离”,其实家里的衣服快要堆到天花板,好几年都没有理过。真的有很多人没有触发就没有行动,需要人推动一下。这也是我选择和坚持这个行业的一个原因。


 

2)整理会给客户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WJ:一个小喜剧,很正面的。暑假为一个同学理,理完几天后同学告知老公当上了上市公司副总裁。这个同学可能觉得这两件事都是好的事情,它们之间有联系。

 

MM:一个典型的案例。一个女士11年没买过衣服,有2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家里有很多衣服,一半都是高中、大学或刚结婚时买的衣服,另一半都是别人送的。孩子的衣服也都是别人送的。去的时候看到她穿的是睡衣,在爱自己这方面有缺失,对生活甚至消极,有些自我放弃。

整理后,她鼓起勇气把别人送的衣服、不适合现阶段的衣服全部舍弃,最后只留下1米衣橱,实现了极简。她说,整理师改变了她的生活方式,让她知道要爱自己。现在她就会去买衣服。

 

XY:我自己的改变就非常大。我是IT女,周围都是穿着普通,不爱打扮的人。而我比较活跃,有很多兴趣爱好,他们认为我是一个异类。我还是处女座,从小受妈妈的影响,就很喜欢整理。接触艺恩整理后,我感觉整理就是为我而生的,很快进入这个行业。我自己的改变是通过整理这件事,我踏出了转行的第一步。现在感觉自己各方面更有条理,家里非常有序,老公、孩子和自己也都有独立的空间。因为物品清晰,老公完全可以维护好自己的物品,不用麻烦我。




关注艺恩整理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