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东第一姓 陈氏及广州陈家祠

 又一本 2018-06-07


 广东第一姓 <wbr>陈氏及广州陈家祠

一、陈氏及陈胡公三千年传承

陈氏,乃中古虞舜之后裔。

    夏禹得帝位后,曾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今河南虞城县)。后又移封于商,让他由虞城迁到陕西商县。商均迁走,他的后人虞思仍留在虞城旧地。

周武王灭商后,为追封前代圣王之后人,找到虞思之裔妫满,将其长女太姬许配给他,封他为陈侯,后人以陈为姓。其国都宛丘,在今河南淮阳县城东三里,有颍水出自阳城县西北,故陈氏以颖川为堂号。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胡公成为陈氏得姓之开山祖。

 广东第一姓 <wbr>陈氏及广州陈家祠

自陈胡公建立陈国起,经历传幽公、宣公、厉公、灵公、闵公,至公元前478年,为楚国所灭。从妫满封陈到陈闵公亡国,历时588年。

春秋中期,陈国曾发生了一场争夺王位的斗争。宫廷之乱的结果,使得陈厉公之子陈完为避难逃到姜姓齐国,在那里当了个称之为工正的小官。

    陈完,字敬仲,逃到齐国寄人篱下,改陈姓为田姓。

    田完传五代孙田乞,为齐景公大夫,施惠于民,大得众心。田乞之子田常,又任齐简公之相,从此田氏世代为齐相,垄断齐国政权。田常之子田盘又使兄弟宗人任齐国各都邑的大夫,进一步把全国地方政权全揽在田氏一族手里。

    田盘之孙田和夺了姜姓齐国,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列国的承认,后来成为战国七强之一。八传至齐王建时为秦所灭,历时184年。

    齐王建被秦灭后,后代子孙纷纷改姓,其中一支改姓王,成为北海、陈留两郡王姓之祖;齐王建之三子田轸,逃至楚为相,封为颍川侯,因重迁入颍川,复姓陈氏,是为陈轸。

后来,有陈胜率先反秦,田齐族人田儋也组织起来杀县令,据地称齐王。后又有田荣之弟田横也自立为王。

汉朝太邱长陈实字仲弓,守颍川,传五世生登、跃。陈登字元龙,举孝廉。弟跃,字梦龙。传十二世生洪进。又传二十二世生陈瑚。陈瑚公因避战乱迁居福建隆溪。胡公生九子:汉、隆、烈、铎、旋、东、宗、襄、旭。烈生圭,圭生吾仁、吾义;吾仁生兆,兆生文、纪、纲。陈文是陈实51世孙,因谪官由福建隆溪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而今其后裔遍布珠江三角洲及粤北、粤东、粤西。此外,广东陈姓也有从其他地方迁入的,但不管来自何方,都是颍川世泽,太史家声。

二、陈家祠的来历与国内的地位

 广东第一姓 <wbr>陈氏及广州陈家祠

陈氏是广东第一姓,人口二千万。为了纪念祖先,在宋代包拯主持江西义门陈氏分家之后,一直试图再次重聚,重建大陈家风。在明清时期,广东各地陈姓集资,拟重建类似江西义门陈家祠堂,终于在清光绪十六年选址在现在的广州市中山七路,兴建了“陈氏书院”,建成后又称“陈家祠”。

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二十年(1894)落成,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共三进五间,九堂六院,面积8000平方米。陈家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是广东地区保存较完整的富有代表性的清末民间建筑。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成为全国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家建筑群之外的第二大家族祠堂。

 广东第一姓 <wbr>陈氏及广州陈家祠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清代中叶以后,广东各县多在广州建书院,以供同宗子弟读书或参加科举考试,又是祭祖的宗祠。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为中国"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院落式布局,由9座厅堂、6个院落、10座厢房和长廊巷组成,院东新辟有1.7万多平方米的绿化广场。其整体结构布局严谨、虚实相间,厅堂轩昂,庭院宽敞幽雅。

中进大厅聚贤堂为书院建筑的中心,是当年族人举行春秋祭祀或议事聚会的地方。堂宇轩昂,庭院宽敞。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玲珑剔透,为木刻精品。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文如璧的作品。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堂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6住出前后廊,属通堂木框架。后金柱正中三间装有12扇双面镂雕屏门挡中,两侧装设花罩。堂前有月台,石雕栏杆及望柱均以岭南佳果为装饰,镶嵌铁铸通花栏板,色调对比鲜明,装饰华美,突出了聚贤堂的中心地位。

中进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70米。用柁墩抬梁,设斗拱,216柱山墙承檩,出前后廊。后金柱正间装设4扇双面镂雕隔扇,后金柱次间和厅前后设通花隔扇。后进大厅三间是安设陈氏祖先牌位及族人祭祀的厅堂。大厅面宽五间,27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5柱后墙承重,前出卷棚式廊。厅后老檐柱之间装有5米高达7米多的木镂雕龛罩。

东西厅面宽三间,14.05米,进深五间,16.40米。用瓜柱抬梁,215柱山墙承檩,前出卷棚廊。厅门为14扇通花隔扇。厅后亦装设木雕龛罩,但规模比大厅略小。东西斋和厢房略为低矮,是当年书院教学读书的主要用房。东西斋为单间,人字形封火山墙承檩。斋内用花楣、隔扇和落地花罩组合装饰。后窗采用套色蚀花玻璃窗,斋前有一小天井,显得室内外格外清朗。

东西厢房均用瓜柱抬梁卷棚式瓦面,出前廊。厢房用通花格嵌套色蚀花玻璃上落窗装饰,光线柔和,显得十分清新幽雅。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清代晚期特有的建筑装饰工艺,集中体现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精华。其内外建筑构件上巧妙地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等工艺装饰。图案题材广泛,造型生动逼真,雕刻技艺精湛,用笔简炼粗放却又精雕细琢,与雄伟的厅堂浑然一体,令整座书院堪称一座宏伟瑰丽的民间工艺建筑宝库。

陈氏书院中的雕刻,规模大数量多,内容丰富采用了木雕、石雕、砖雕、灰雕、陶雕、铁雕等多种雕刻艺术,工艺精湛,构图精美,造型逼真。此外陈氏书院内还有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装饰美术形式--壁画和楹联。书院东西厢房绘有多幅壁画,壁画的主要题材有滕王阁图、夜宴桃李,人物有王勃、李白等。书院的楹联主要表达对祖先功绩的颂扬和缅怀,光大先祖文风宏业的理想和愿望。楹联多为楷书,自成一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