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朴幽古洛宁腔

 昵称2530266 2018-06-07

离开家乡多年,里外上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而唯独一口洛宁话,虽多经指责、历遭磨砺却始终没改。不论什么场合,一张口便是素朴古拙、憨直土气的洛宁腔,正应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诗句。


山乡洛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养育生成一种特有的语言。方言是一个特定地域最外在最直接最深邃也是最丰富的表征,乡音是乡情奏出的气韵饱满的华美诗章,是一方人民心灵厮守的精神家园,反映着一个地域的人文、地理、社会风气、精神风貌和历史变迁等。

按照大区、小区、片、小片、点5个层次的分法,《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我国的汉语方言分为10个区102个片。这10个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十大方言:官话、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晋语、徽语、平话。官话这个区又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江淮官话8个小区。

中原官话这个方言小区,以河南省、陕西省的关中和山东省南部为中心,从东往西分布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11个省区的390个县市,覆盖面可谓相当的广泛,这充分反映了中原文化的深远影响和中原人民的不断外迁繁衍。在这个区域内,中原官话小区又分为郑曹、蔡鲁、洛徐、信蚌、汾河、关中、秦陇、陇中、南疆(新疆)等9个片。中原官话的发音没有入声,大多方言点都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下峪风景


洛宁话属于汉语方言的官话区、中原官话小区、洛徐片。同时,洛宁话又与相邻的渑池县,以及陇中片的甘肃、宁夏两省的26个县市,南疆片的44个县市,共同组成了一个所谓的“汉语方言小片”,发音为平声、上声、去声3个声调。再进一步细分,洛宁话与相邻的渑池话,在语音语素上又有不小的差别。其实就相邻地域来讲,洛宁话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方言“点”,也就是语言学上所谓的“语言岛”。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洛宁是古代沟通洛阳西安“东西两京”的官道,是河洛文化的发祥地。标志中华文明渊源的“洛出书处”、“仓颉造字台”、“伶伦制管”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是中华文明之源、文字之源、音乐之源。洛宁方言与洛宁这一方厚重深邃、沧桑沉古的土地一样,经历了怎样的波澜壮阔的变迁演进,其具体成因比较复杂,是语言学家们研究的范畴。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却又漂泊远游几十年的洛宁人,深感乡音是游子的精神脐带,是牢牢牵系着飘飞风筝的那根情感银线。

无论天南地北、城镇乡村,最能代表、最易区别一个洛宁人的,就是纯朴憨实、古拙幽远,带着丝丝土味、浓浓豪气,饱含无尽历史沧桑的洛宁腔了吧?!陌路相遇时不用看长相、问来路,只要听到纯正的洛宁话,浓得化不开的乡情便扑面而来,倍感亲切熟稔,油然而生久别归家的温暖和他乡遇故知的欢欣,一下子有了心贴心、肺贴肺的亲近。

洛宁话干练坚韧。其干练程度,一段著名的相声做了很好的注解,不论其本质用意是讥讽抑或细描,言词之中的爽直干脆则渗透在洛宁人的一声一语。在这方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喂养下,洛宁话在汉语方言中,如同永宁、崤地等雍贵雅古的称谓,地处中原腹地的地理方位一般,不紧不慢但丝丝入扣、句句在理,不软不硬但不亢不卑、不骄不畏。当我们质问别人时,常说“你弄啥?”主动权在对方,但我们不恐不惧,兵来将挡、水来土湮,是一副后发制人的坚毅自信和侠士优雅;当我们被人质问时,常要反问“我咋了?”,亦守亦攻,主动权依旧在对方,指出错误来我服你,说不出拿得上桌面的理由就少来这一套!一副成竹在胸的理直气壮和志在必得。

洛宁话形象生动。“你跑得风快干啥?来,咱俩厮跟着。”“风快”,快得像风一样,比风还快,你说到底是快,还是不快?比那些“风驰电掣”、“风行天下”、“雷厉风行”等形容“快”的成语词汇更加简约便捷、直截了当,且动感十足;“厮跟着”,不只是一起走、一块走、齐首并肩,还厮守、厮混、耳鬓厮磨,其亲密无间、情投意合、其乐融融、相约相伴的情态意趣跃然而出,颇有豪杰雅士的谦谦古风,这份情感的浓郁亲谐,让人击节叫好都找不到更恰切的表达。洛宁话的简捷灵动、风趣直观可见一斑。“我恐怕吃坏肚子了,可挖挠。”难受、反胃、烧心、作呕等等,这些形容肠胃不舒服的词汇,有“挖挠”两个字来得更形象更贴切更探幽入微吗?并且适度的夸张,精巧的拟人,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在洛宁话中,形容地表达一件事情、一种情态、一个动作等,很少用四五个字的,大多是这种惜字如金、简洁明快的二字词。


下峪风景


洛宁话意蕴幽远。河洛文化的浸淫哺育,古都文明兴替荣衰的动荡变迁,都浇灌滋养着洛宁方言,在洛宁话的字字句句中有着充分的映照和体现。“别在这儿瞎坎窞(kan,dan)了!先把正事儿就根儿说清楚。”就“坎窞”这两个字,听起来似乎粗鄙蛮横,写出来就泄露了它的“名门”血统。“坎窞”出自《易经》,深坑的意思,是坎卦之习坎:入于坎窞,凶,意思是在重重险阻之中,掉入陷阱,有凶祸。这《易经》,饱学之士与乡野小民均不陌生,为我国古代群经之首,设教之书,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这些“坎窞”之类,来自名门望族、显赫家第的东西,居然在洛宁方言的戏谑调侃中随处可见。“去坎吧。那咋中!”这个“坎”,就是“坎窞”的简化。这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经典俗化,还是古都乡民拿玉石当泥沙的辱没经典?个中渊源,要真正“就根儿”说清楚,凭我的一知半解确实非常之困难。可以说洛宁话的每个字句、每个音节,乃至字句音节的缝隙,都滴漓着浓稠绵重的文化积淀,展露着或清晰或隐潜的历史文脉。

洛宁话质朴敦厚。根植于中原厚土,洛宁话带着一种土味。这种“土”不在发音,也不在节奏,你很难说得清它是怎么个“土”法,又到底“土”在了哪儿?但你认真去听、去体悟,尤其是满含对故土的热爱和亲情去品味,你就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一字一句中隐着“土”的厚重博大,这“土”彰示着无数的官俗、民俗、乡俗,大俗中透着实实在在的“雅”。听着地地道道的乡音,那丝丝缕缕的土味便摸得着、闻得见,让你自觉有一种站在了河洛故土的感觉,踏实沉稳。

唐李涪说过: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洛宁话没有南方话清丽婉转,少了点潮湿的水分和绵软的糯甜,与其它北方口语相比,也没有人家清脆孔武,又少了点横蛮的霸气和尖刻的锐利。我们这种母性的口音含有洛河的渊源、牡丹的富贵,含有水涝蝗汤的凄惨、封建盛世的威仪,含有河洛厚土饱经沧桑的雄浑悲壮,更含有几千年中华文明无数历史碎片的杂糅堆积……洛宁话的土,一如广袤厚重的河洛大地、隆回蜿蜒的苍莽土塬、奔突跳荡的滚滚洛河,孕育了无数辉煌却始终不言不语,于沉静的云淡风轻中弥散着雍容大气。


下峪民居


洛宁话中最具代表性的也应该是这个“中”字吧?一个“中”字包含了多少文化和历史,有待专家们去研究,能否说得清尚是未知。但在实际生活的许多场合,我们都能用一个“中”字了断许多烦琐纠结,并将所说意蕴表达得淋漓尽致。“中”,是十足的肯定,十二分的赞同,也可能是勉强的附和,心中老大的不满;是爽快的接纳,保证一切都会搞定,也可能是含糊其词,走一步说一步,一推三㨣;是决心一定,成败在此一举的决绝之语,也可能是假意应承,出了这个门就另当别论的暂时推诿,等等。离开了双方说话的具体场景,一个“中”字将可能有千般解读。当我们与外人讲话时,偶尔冒出一个简单的“中”字,响当当、直愣愣,简短爽直得让人措手不及,且不论那“中、中、那可中”的娇憨质朴。

洛宁话的干练坚韧、形象生动、意蕴幽远、质朴敦厚,是率真勤勉的洛宁人的最好标识,历经无数起落却永远不骄不馁,雄健如塬、清澈如河、质朴如土、豪迈如歌。

仔细倾听洛宁话,认真品咂家乡音,你能听得到河洛大地曾经的戎马倥偬,闻得到随岁月飘远的血雨腥风,更能感受到深植于洛宁人精血骨髓之中的那份坚毅隐忍、不屈不挠、锐意进取和经岁月风霜反复打磨萃取后的勤劳睿智。

用心去咂磨,你会情不自禁地啧啧:“洛宁人,真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