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留住方言里的故乡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15-11-10
留住方言里的故乡                                                                              (2012-11-06 20:34:04)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私人杂念

方言与普通话的论争往往能激起各地网友的荣誉感和归属感。作家王蒙曾经说过他的经历:“我去洛阳,洛阳人跟我说,当时讨论这个国语的时候,选的一个是北京话,一个是洛阳话,我们洛阳话就差一票……我又到了陕西,陕西又有人跟我说,当时确定国语的时候,候选一个是北京话,一个是陕西话,我们就差一票。”类似的版本在南京和广州也广泛存在,很多人愿意相信自己的方言就是正宗的官话,也因为地域、经济、文化等其他原因,附带着产生了许多莫名的优越感。比如说普通话的可能会歧视说方言的,说经济发达地区方言的可能会歧视欠发达地区的,央视前阵子有关“你幸福吗?”的采访,有一位大哥说:“我很幸福,因为城里人很少会因为我的口音看不起我了”,方言引发的群体隔膜可见一斑。

也许正因此某位网友自编的“全国普通话排行榜”才会在微博上引发热议,根据这张榜,普通话说的最好的是河北承德,而江苏的普通话水平则排名第五,最无奈的要数排在末位的广东,不少人严重不服:当年粤语差一点成为普通话,而且,凭什么香港排在广东前面?

事实上普通话的起源和发展并不是某一次投票所决定的。查阅语言学泰斗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中国历史上早就有语言标准,比如隋代的《切韵》、唐代的《唐韵》、宋代的《广韵》,1728年,雍正皇帝确定北京官话为官方用语。1913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读音统一会,这次会议采用“逐字审定”的原则,确定的结果被称为“老国音”。之后北京音的呼声渐高,1932年,教育部公布《国音常用字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是为“新国音”。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确定了“普通话”的提法,投票的结果是:北京官话52票位居首,西南官话(以成都语音为标准音)51票,吴语获46票,粤语获25票。

哪个地方的人说普通话最难懂?这是令北方网友们兴奋的问题,广东网友颇为不服,有人说:“在南洋,在广东,你讲普通话试试?!”倒是四川网友比较淡定:“争,争个锤子嘛,说普通话有啥子了不起?”说来说去,大家好像在争一种标准的认可,事实上这种标准千百年来都在发生变化。语言学家郑张尚芳曾经用唐音朗诵过李白的《静夜思》,现代人基本上一个字都不可能听懂,再比如“斜”字,宋代的时候还读“xia”,到了元就读“xie”了。在方言里,这样的变化举不胜举。

方言和口音没有好坏对错之分,从语言学角度讲,央视的播音员也只是把某种方言说得更标准而已。从方言里我们可以探索《红楼梦》、《金瓶梅》的原型,灵动鲜活的地域特色是普通话无法提供的文化能量。莫言走出东北乡几十年仍然乡音难改,至今“eng”和“ong”不分,他的小说里使用了大量的高密土语和茂腔,要是把它们都念出来,恐怕还得成为某些人的笑柄——但是他拿了诺贝尔奖,并且方言起了重要作用。

普通话在某些场合其实只是一种社交礼仪,在礼仪之外,它和方言从来都不矛盾。媒体人封新城说:“口音是现代人最后的故乡”。想象一下你走进一家川菜馆,如果传菜的么妹告诉你:“今儿这毛血旺可是特地道特带劲儿,好好尝尝吧您呐”,估计你会扭头就走。每年的春运都有几十亿人次出行,想像一下,并非一张车票与一箱行李,那是乡音与味觉的旅程。

本帖转自网络    唐诗有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试想一下,一个浪迹天涯几十年已经两鬓斑白的游子,回到家乡,尽管家乡已是物是人非,但他听到满耳留在记忆深处的家乡方言,会感到何等的亲切。但问题是,再过若干年月,家乡还会有方言吗?转发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