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建名词汇编——营造篇(一)

 牛云1 2018-06-07

●定平取正:古代建筑营造过程中很多地方需要用到各种测量技术,例如定向、定平、定直、定长等。“定平取正”指建造房屋时测量水平和判定朝向的过程。《周官·考工记》:“诸取圜者以规,方者以矩,直者抨绳取则,立者垂绳取正,横者定水取平。”

取正,即定向或立向。《营造法式》以天文子午线定南北,利用景表、望筒等工具进行南北测定。首先利用景表确定日中时辰,再以望筒记录此时太阳的方位角,从而初步确定南北向,然后到夜间以此与北极星方位相核对,以此确定南北方向,再以南北而定东西乃至八方四维。

关于定平技术,《营造法式》所载:一是以“水”定平,二是用垂线真尺定平。以水定平,即利用摆放在建筑基址中央的类似于现代的水平尺的工具,与建筑基址四角的标杆,测定出相对的海拔高度。

垂线真尺定平,即利用水平与铅垂线垂直原理以取平。方法是在一根长的真尺上立一表杆,于立表当心施墨线一道,垂绳坠下,令绳对墨线心,两者重合,则其下地面自平。 


●古建屋顶:古建房屋大体上分三个组成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其中屋顶是房屋按造型分类的重要依据。古时人们根据屋顶不同样式来区别建筑等级,常见的有庑殿(五脊殿)、歇山(九脊殿)、卷棚(回顶)、悬山、硬山、攒尖、十字脊、工字房等样式。



●营造尺:营造尺即营造建筑工程等所用的度量尺,唐代以来的营造尺都比较规范,只是历代量度有所不同。中国古建有三大营造规范成书,其中宋《营造法式》中的一营造尺等于现代公尺31.2CM;《清工部则例》中的一营造尺等于现代公尺31.96CM,取整数为32CM;吴《营造法原》中有曲尺和直尺之分,直尺为门光尺,用来确定门宕窗洞等吉数数,曲尺为为营造尺,等于现代公尺的27.5CM。



●材、栔(qì):《营造法式》建立的模数制称为“材份制”。它以斗栱中栱的截面“材”作为模数的基本单位。“材”进一步将广(高)细分为15等份,将材的宽分为10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分”。即每一材的高宽比为15:10(3:2)。

  栔,指的是上下栱之间填充的断面尺寸。栔的高宽比为6份:4份,一材加一栔,共高21分,称为“足材”。

宋代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按建筑等级分为八等,即八个材份等级。第一等材高为9寸,二等材8.25寸,三等材7.5寸,四等材7.2寸,五等材6.6寸,六等材6寸,七等材5.25寸,八等材4.5寸。

在计算各级等材的材宽、栔高、栔宽时,先求出单材每分的数值(单材高÷15),然后分别乘以材宽(10)、栔高(6)、栔宽(4)的分值。

举例:我们要做一个五开间的殿堂,取“三等材”为该建筑的材份模数。三等材的材高为7.5寸,材宽为5寸。三等材的栔高为3寸,栔宽为2寸。如果该建筑某个构件的截面要求高度为”一足材”,即等于是7.5+3=10.5寸。如果该构件的高要求为1材零5份,即7.5寸+(7.5÷15X5)=10寸(1尺)。

需要注意的是,材份制用来计算矩形的高或圆形的直径的时候就要用材栔的高模数。如果用来计算宽的时候就要用材栔的宽模数。

 

●足材:单材加栔谓之足材,例如一等材足材为12.6寸(9+3.6),一足材高共有21分,每分为0.6寸。

●斗口:清代建筑以斗口为模数来定额建筑各部位数据。斗口即平身科坐斗正面所开的口子,其实就是头翘的宽度。一个大斗的开口宽度为1斗口。与宋材份制类似,根据建筑大小形制不同,斗口制共分为十一个等级。斗等材为6寸,然后每等材递减0.5寸,即二等材5.5寸,三等材5寸,四等材4.5寸,五等材4寸,六等材3.5寸,七等材3寸,八等材2.5寸,九等材2寸,十等材1.5寸,十一等材1寸。

  按照清营造尺制度,一尺等于现代公尺32CM,十一等材一寸等于3.2CM,头等材6寸等于19.2CM。

 


●大木作:大木作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主要是柱、梁、枋、檩等木构架建筑的承重部分。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清式大木做分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两类。

●小木作:非承重外的装修部分,例如门、窗、隔断、栏杆、外檐装饰及防护构件、地板、天花、楼梯、龛橱、篱墙、井亭等。清工部《工程做法》称小木作为装修作,并把面向室外的称为外檐装修,在室内的称为内檐装修。

●大式建筑、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其区别为:

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还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营造量度:有关古建筑营造方面的量度数据和模数制度。现行古建营造过种中可用到两种量度标准:一是营造尺;二是宋制材分制和清制斗口模数制。这其中都涉及到与现代公尺的换算。


●举折·举架·提栈:屋脊至屋檐因不是直线而是曲线的,每椽架间水平距离与高度的比例,法式中称“举折”,清工部做法中称“举架”,法原中称“提栈(俗称提线)”。

●举折:为了有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同时兼具美观好看的目的,宋代建筑确定屋面曲度的一种方法。“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进深的比例而定。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槫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先定举屋之法,算出屋顶总高度。如殿台楼台,先量前后撩枋心相去远近(前撩檐枋至后撩檐枋之间的距离),分为三分,从撩檐枋背至脊槫背垂直高度举起一分(举高是进深的三分之一)。如果是筒瓦厅堂,即四分中举起一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举高的标准是《营造法式》给出的,但现实中各地有别,江南地区屋宇陡峭,有的宽高比近二分之一。

举高确定后,再定折屋之法:自橑檐枋顶面至屋脊脊槫顶面,然后分屋深为若干架(椽架,桁距),《营造法式》椽平长一般按6尺,殿阁按6.5~7.5尺。其中脊桁下的第一椽架,按总举高尺寸的十分之一定举折高度,以下每架均自上递减半为准。

例如一幢六架椽(六步架,六界深)的房屋,自上而下的桁木分别为脊槫、上平槫、中平槫、下平槫。其举折点分别是第一折点上平槫,第二折点中平槫,第三折点下平槫,第四折点橑檐枋。举折之法每尺折一寸。如举高二丈,即先从脊槫背下至橑檐枋背拉一直线,在对准上平槫垂直位置的线点下折二尺(1/10),即为上平槫实际举折后的水平高度。复次,从上平槫背下至橑檐枋背取直线后,对应中平槫下折一尺(1/20)。再次,从中平槫至橑檐枋,于下平槫处折五寸(1/40)。。。。。。下平槫至橑檐枋折二寸五分(1/80)。 


●举架:清代建筑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大屋顶的构架做法,其举高通过步架求得。《工程做法则例》规定,步架宽度,大式廊步按0.4倍檐柱高,其他按此8折。小式廊步按5倍檐柱径,其他按此8折。 

举架方法为相邻两檩的垂直高差与步架水平长度之比。例如九檩大式建筑檐步架(檐檩至下金檩)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米,其高差为0.5米,即称为五举,意思是高差是水平长度的五折。清式所有建筑均以五举开始,自下而上作如下举架:

五檩(四缘平长,四步架,四桁距,四椽架,四界深。)用0.5(五举)、0.7(七举)。

七檩(六缘架,六界深)用0.5(五举)、0.7(七举)、0.9(九举)。亦有用0.5、0.65、0.8举的。

九檩(八缘架,八界深)用0.5(五举)、0.65(六举半)0.75(七举半)0.9(九举)。


●提栈:与举架基本相同,也是从檐部推算至脊檩。下面我们分三个步骤去理角提栈的含义。

1、起算值:营造法原将第一界(缘架或步距)的提栈算法称为起算,起算值按界深(指两桁之间水平距离)的十分之一计算的。例如界深三尺半,起算值等于0.35;界深四尺,起算值等于0.4。法原的起算点最低是从0.35开始的。界深超过五尺以上者,起算值一律按0.5开始。

2、提栈系数:界深与界高的比例关系,提栈系数=界高÷界深。例如,界深4尺,界高1.6尺,它的提栈系数就是0.4(1.6÷4)简称四算。反之,有了提栈系数,就可以求得每界提栈高度。营造法原规定的提栈系数有0.35、0.4、0.45、0.5、0.55、0.6、0.65、0.7、0.8、0.9。

3、提栈个数:自廊桁至脊桁所用系数的递加数。营造法原规定:民房六界用二个,七界提栈用三个,殿宇八界用四个。

  例如六界房,半坡三个步架(三界),从下到上共有四根柱子,廊柱、步柱、童柱、脊柱。其中后三个柱顶桁为三个提栈点。提栈个数用两个,即从步柱桁到脊柱桁按二个提栈系数计算。如果起算点是三算半,两个提栈系数就是0.35、0.45;如果起算点是四算,则两个算则是0.4、0.5。(不管有没有后边半个算,都是按整数1递加)。按这个规定,廊柱桁到步柱桁的起算系数为0.35,童柱桁到脊柱桁的提栈系数为0.45,那么中间步柱桁到童柱桁的提栈系数为插值0.4。如果起算点是0.4,那么脊桁的提栈系数是0.5,中间童柱桁插值为0.45。

法原的提栈与侧例的举架算法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它是以界数多少定其第一界至顶界(脊桁)的递加次数,根据递加次数来分配每界的提栈系数。例如”七界提栈用三个”,七界是有前廊、内四界、后双步的结构,如果按四算半起算,前半屋坡按”用三个”计算,即0.45、0.55、0.65。后双步每界可以减半由四算起算(后半屋比前半屋多了一步,后檐低于前檐)。

 

●榫卯:中国古代建筑中利用构件的凹凸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做法,具有形体构造的“关节”作用。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建筑遗址。



●开间·面阔·通面阔:我国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开间”,正中的一间称明间(宋称当心间,吴称正间),其左右称次间,再外的称梢间,最外的称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则增加次间数。各开间宽度的总和称为“通面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