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点评】从这副楹联,你能看到有多少不足?

 圣教书院 2018-06-07



之所以用这张作品说事,一来因为写得比较认真;二来有可取之处值得大家借鉴;三来问题也表现得较为典型。

以前总是一次点评几张作品,虽然覆盖面较广,但往往不够深入,这次希望通过精细地点评这张作品,给大家带来启发。

在楹联创作课程中,我曾多次为不会写大字的同学推荐这种书写格式,这是检测自己临帖是否到位的最有效手段,因为没有任何借口找给自己。“不会写大字”、“不会落款”、“不会安排章法”,这些我们常拿来自欺欺人的借口,统统都不成立。在大家没把握使用行书落款的前提下,我一般都是建议直接画满格子,用与正文等大的隶书落款。

正是这种形式,让很多人感到恐惧——

因为都不敢正视自己,写了之后才发现,不但帖中没有的字写不好,帖中有的字,也写不好,而且因为平时训练量不够,往往一张作品中会出现很多“硬伤”,这就会导致多次返工。

图中圈出来的字,都存在结构比例失调的问题,看起来很扎眼,这并非态度问题所致,而是本身功力无法支撑起这样的大篇幅创作,难免出现纰漏,只能依靠不断重复,提高熟练度去弥补。另外,要有照顾全局的意识,这很关键,写的过程中要不断微调,而不是一路走到黑。

往往在大篇幅创作中,临帖时养成的“坏习惯”就会被“放大”暴露,这张作品也没有能逃过“暴露本性”的命运:

由于临帖时观察不够仔细,导致表现手段单一,每到燕尾处,十之八九都要加粗,上弧,但我们看原帖,其实变化很多,几乎每个燕尾都不尽相同,诚然这与碑石的风化剥落有关,但这种因残损而形成的变化和美感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另外在单字的表现上,短笔画的提按变化和笔势变化都不足,明显不假思索一划而过,再来看原贴,其实变化很丰富。

箭头为笔势变化,圈内为粗细变化

再从整体来看,每个字的粗细基本均匀,但原帖中字是有粗细变化的。很多人认为字帖中并非每一页都有粗细对比,但要知道,拓本往往都是割裱本,对原碑的章法改变很多,故往往要把几页,乃至整本帖都看作是一页来对待。

这位同学的创作作品中只有单字内笔画粗细对比,缺少整个字的轻重对比


在结构的处理手段上,这幅作品也略显单一,几乎所有的左右结构都是压缩左部,左右收紧的,但原帖中相当一部分字左部都要等于或大于右部,且左右往往有较大的空间,这在这位学员的作品中几乎没有体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