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医神叶天士治肝22法—5(养肝祛风甘缓和肝甘酸养肝)

 朱恒宇医舘 2018-06-07
 
12.养肝祛风法(《临证指南医案·中风门·钱案》)
【主治】中风。肢体偏枯在左,血虚不荣筋骨,内风袭络,脉左缓大。
【处方】制首乌120g(烘),枸杞子60g(去蒂),当归身60g,怀牛膝60g(蒸),明天麻60g(面煨),三角胡麻60g(打碎水洗十次,烘),黄菊花90g(水煎汁),川石斛120g(水煎汁),小黑豆衣120g(水煎汁)。
用三汁膏加蜜为丸,丸极细,每服12g,开水送。
【加减】肝虚风动上巅,头目不清者,去三角胡麻、天麻、当归身;血虚风动,左臂木痛引肩者,去石斛、牛膝、黑豆衣、天麻,加柏子仁、刺蒺藜、桑枝。
【体会】肝藏血,血荣筋。今血虚液枯,不能涵养肝木,内风袭络,血不荣筋,筋乃拘急而肢体偏枯,故与外风无关。方取杞子、首乌以养肝,归身、胡麻以养血,天麻、黑豆衣、菊花以息风,石斛滋阳明津液以溉四肢,牛膝强壮筋骨且制升动。营虚弱体,非汤剂可涤可攻,用丸剂缓图,取渐养渐痊之义。其制法三汁为丸极细,皆寓精意。
中风偏瘫不必拘泥于“右瘫属气虚,左瘫属血虚”,临床应据脉症,辨明阴虚或阳虚。若阴虚筋脉拘急,肢体不用者,则用此法;若阳虚肢体缓疭不收者,则宜补气活血,通络祛风,每用补阳还五汤,疗效较佳。倘配合针灸、推拿、理疗等法,可显著增强疗效,缩短病程。

13.甘缓和肝法(《临证指南医案·惊门·陈案》)
【主治】脏躁证。悲伤哭泣,象如神灵所作,或面色青白,入夜颧赤,头蒙,耳响,舌心干而不饮,或惊惕少寐,心悸不安,或惊恐畏怯等。
【处方】淮小麦30g,甘草9g,大枣6枚,炒枣仁18g,白芍9g。
【加减】惊恐、畏怯者,去白芍,加龙骨、牡蛎;肝风头晕甚者,去枣仁,加生地、阿胶、牡蛎;营虚多汗,寒热,腹痛者,去枣仁,加当归。
【体会】愚见中医学所称之肝脏,非指实质之肝脏而言,乃主要指现代医学之神经系统。《内经》云:“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若肝胆非指神经系统,何以有计谋、思虑及是非决断等意识?其他如《内经》中“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在志为怒,怒伤肝”,等等,皆言及神经之生理或病理。因此,中医学从肝辨证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有其科学的一面。脏躁证,类似歇斯底里,中医辄谓因情志抑郁或思虑过度,心肝阴受损,致脏阴不足而成,仲景立甘麦大枣汤治之。《内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方中取甘草甘缓和中,缓其急迫紧张之势;小麦甘凉之性,宁心火以养肝阴;大枣甘而多液,滋补脾营;叶氏加入枣仁、白芍以增强养阴安神之力。全剂合成甘缓之性,有和肝、缓肝的解急之效。但非急骤见功,须多服为佳。此方叶案变化极多,余遵而用之,治验多人。

14.甘酸养肝法(《古今医案按·癫狂门》)
【主治】操持太过,谋虑不决,肝阴胆汁两耗,阳阴脉空风动。癫狂病,手足牵掣搐掉,掣掉作则心明,掣掉止则神昏。
【处方】白芍9g,山萸肉9g,白石英18g,淮小麦18g,南枣18g,炙甘草3g。
【加减】产后液伤,络虚风动,忽然腰腹大痛,或攒膝跗足底,或引胁肩胛,甚则呕吐者,去萸肉、石英,加阿胶、生地;营阴耗损,神烦心悸,头晕者,去石英、萸肉,加柏子仁、茯神。
【体会】叶言操持太过,谋虑不决,乃遵《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之说推论病原。阳阴脉空风动,系引《难经·二十九难》中“阴为病,阳缓而阴急;阳为病,阴缓而阳急”之论推求病机。盖肝胆液耗,肾阴亦伤,而阴为足少阴肾经之别脉,阳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别脉,足少阴与足太阳互为表里,故阴阳脉亦因之而空虚。阴阳脉主濡目养筋以司运动,今脉气空虚,肝胆风阳乘虚而袭,则掣掉作而心明;“风者,善行而数变”,肝胆风阳乘太阳经脉之虚,上入于脑,则掣掉止而神昏。然万变不离其宗,本病总属脏阴亏损,内风游动所致。故取甘麦大枣汤润燥缓急,萸肉、白芍涵肝敛阴,石英温润镇冲,合成酸甘化阴之法。俾脏阴复,营血足,脉充盈,风自息,则癫疾解。
甘缓和肝法去枣仁,加萸肉、石英,即甘酸养肝法。前为甘缓,此属甘酸,主方虽同,稍予加减,法则即变。细读叶案,大有“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之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