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有可能——你培养孩子的方式,是听信了教育的谎言!

 半个春秋0709 2018-06-07

我们小学的孩子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小学的学生,另一个是“幸福城”的“市民”。

“公安局”,渗透在孩子们的一切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随时随地解决孩子们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为什么要以“公安局”而不是其他机构为媒介呢?因为“警察”这个角色,本身就是很多孩子崇拜的职业,“警察”一词,既让人深感严肃又让人心生向往。我们作为教育环境的设计者,就要充分利用孩子们喜欢的、能引起他们兴趣的一切教育媒介。


不仅如此,我们还赋予参与管理的孩子“协警”的角色,用这份角色感和荣誉感激发孩子的责任感,督促着孩子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这就保障了孩子能借助于内、外两个环境,将孩子这个“存在”人性化,形成一个真正的自我,这才是成长的核心,也是潜能开发的过程。

比如今年读四年级的溟溟,就是“公安局”的一名协警。最初,他就是奔着“警察”的名号来主动“应聘”的,用溟溟自己的话说:“当警察多牛哇,还能‘管’别人!”其实他不知道,获益最大和“被管”最多的,其实是他自己,当然,“管”他的人,也正是他自己。

展开剩余74%

溟溟是个非常有责任心的孩子,可他不足的地方是性格有点急躁,一遇到事情不管是不是他错,都会把下巴抬得高高的,扯着嗓子跟别人大声叫嚷,总试图用声音“镇压”别人。刚当上“协警”时,溟溟依旧不改本色。老师们总想找个合适的机会教育他一下,正巧,机会来了……

作为“协警”,要负责整顿学生们的站队纪律。一天,溟溟当值的时候又扯着嗓子命令大家站好队。孩子们在他的指挥下规规矩矩地站好后,静悄悄的队伍里突然传来了一个声音,“还是协警呢,总是大呼小叫的,一点礼貌都没!”原来是同班的蒙蒙对他表示了“抗议”。

这是多么好的教育机会呀,一向爱面子的溟溟当即偃旗息鼓了,静悄悄地跟在队伍后面,不再大声吆喝了。“协警”工作自评会上,老师再一次提及这个话题,问到作为“协警”本身的职责是什么时,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维护站队纪律,协助解决同学矛盾,监督负面语言和负面行为,等等。轮到溟溟,他主动做了自我反省:“协警要以身作则,不能只会管别人却管不好自己。”

从那以后,每当他刚扬起下巴想要大声嚷嚷时,其他协警都会友好地提示他注意行为,渐渐地,校园里很少能看到曾经那个爱嚷嚷的小男孩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彬彬有礼、受人爱戴的小“协警”。

通过一个小小的“公安局”,我们把管理和教育的主导权交给孩子,用引导代替说教,让孩子在我们创设好的环境场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

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监督执行,通过尝试社会小角色,体验人生大道理,感悟学习之道,处世之道,为人之道。所以,在我们小学,不会有老师体罚学生,更不会有老师三天两头请家长过来“谈谈”,很多问题和矛盾,孩子们甚至不用老师过多参与,自己就能解决。溟溟的改变,还有无数个孩子的改变,不正是验证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性吗?

一直以来,我们期盼教育能改善人的素质,期盼教育能培养出杰出和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但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尊重孩子的自我管理,不能实现孩子的自我教育,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当然,人完全可以由他人管理、他人教育,因为当前很多家长和学校就正在扭曲和篡改这种只有个人才拥有的自我教育能力。

不论孩子是否认识到问题所在,成人都能用尽各种方法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愿修正问题。不仅如此,还常常以爱之名,抱着让孩子少走弯路的心态,让孩子成为顺从成人意愿的被管理者,失去了作为人最根本的自信和创造力,丧失了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热爱。这样的教育,岂不是太滑稽了吗?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成为什么样,完全取决他们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把管理和教育的权利还给孩子,弥补教育中最缺失的自我教育,家长和学校只充当引导者,为孩子打造充满爱和自由的环境,让孩子自己完成人生的伟大工程。当他经历了自我教育的历程后,我们一定会惊讶地发现,孩子拥有的是无比强大的精神世界,呈现出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状态。

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不过是协助孩子,由孩子自己来完成自己的“教育”,否则,我们就生活在了教育的谎言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