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书房】周有光先生书房小记

 星河岁月 2018-06-08


2016年113日,周有光先生迎来111岁华诞。这是一个令人感叹、令人欣慰的消息。自从前一年获悉他的独子周晓平去世的消息,就为他担心,不知身边的人是否会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根据新闻报道,他不但知道了,而且经过艰难的心理调整,挺了过来。大约在他百岁寿诞之后,每年在他的生日前后,知识界都会举办一个小型座谈会或者研讨会,以此形式祝寿。往年,周晓平都是这项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与主讲嘉宾。从今年看,祝寿活动一如既往。这说明周有光依然得到精心、全面地照料,令人欣慰。

我有幸几次拜访周有光,虽然是慕名前往,虽然每次都担心他精力有限,不敢耽搁太久,但收获还是很大的。


图为周有光在为作者签名。


拜访:“周有光,时年105岁”

第一次拜访是在2010118日。刚到朝阳门南小街的周有光住处,就很惊诧,真想不到,如此老旧不起眼的单元楼,住着这样一位闻名中外的大知识分子。进入只有八九平方米的书房,周有光就坐在靠窗的小书桌后面,热情地与我打招呼。陪我一同去的朋友说,时年105岁的周有光,主要是听力不太好,交谈前需要先戴上助听器,身体其他方面都还不错。

进门后,我们坐在门边的长沙发上。过去,这儿是两个单人沙发,中间有个茶几。当时,夫人张允和每天都会和周有光相坐对饮。周有光喝咖啡,张允和喝茶。两人喝茶前,还要举杯相碰,并且齐眉致礼。按照周有光的说法是“举杯齐眉”,追溯古代夫妇举案齐眉、和睦互敬。2002年夏,张允和以93岁高龄去世。伤心之下,周有光有一段时间不再去卧室。书房里的两个单人沙发于是被撤走,换成一个长沙发,他晚上就卧在长沙发上休息。我注意到,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两张照片,其中一张就是周有光与夫人张允和的合影。

周有光的书房里摆着两排书架。书架很矮,大概伸手齐肩就可以取到最上层的书。书架上没有为了多放书里外摞两层书。给我的整个感觉是,所有这些书都是经常取阅的。显然,在这里,书,不是装饰,不是摆设。

周有光身后的小书架上摆着一些语言文字方面的书。他被人称为“汉语拼音之父”,这些书都是他的专业书,其中好些就是他本人的著作。小书架旁边的短柜上摆放着一些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英汉词典》等,引人注目的是一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精华本。周有光是中国百科全书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他的连襟沈从文曾戏称他为“周百科”。这本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精华本既算是他的工具书,也可以算是他的著作了。

周有光书桌旁边的窗台上也摆了不少书。这些书大都较新,其中好些是他百岁以后的著作,好像是为了随时缉校查用的。

特别令我感兴趣的是周有光的书桌。那么小,只有小学生的课桌大小。桌上的任何物件,他只需稍稍舒展手臂就可以拿到。在他的指下,就有一个按钮,像门铃一样用于在需要的时候呼唤保姆的。最显眼的是一台已经很少看到的老式电脑打字机,让人恍然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紫光方正之类排版打印的时代。由于周有光是“汉语拼音之父”,于是就有人向他请教如何为汉语拼音编码。周有光想出主意后得到推广运用。桌上的这台老式电脑打字机,似乎就是当时一个厂家赠送给他的。由于整个编码方法都是周老发明的,所以他用起来驾轻就熟。

周有光书桌上的工具摆放得整齐有序。我们请他签字的时候,他随手就拿起笔来。签完字后,一打开抽屉,拿出一个小小的电子台历,看清楚上面的具体年月日,落款“2010-01-18”,然后写道“周有光,时年105岁”。

祝寿:“时年108岁”

2012年220日,我又一次来到周有光家中。书房一如既往地干净整洁,格局没有改变,我甚至感到书架上图书的顺序都没什么变化。进门后,周有光仍然让我们在留言薄上写下姓名等相关信息。他解释说:“年纪大了,记忆力不好。”但这并不妨碍他对往事的清晰记忆。这一次,他谈到抗战时候在四川的动荡生活,“前后10年间,搬了26次家,一双儿女,女儿病了,由于没有很好的医疗条件,很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当天,周有光在我带去的《静思录》上签名,并署“时年107岁”。这使我们想到,再过一年,他就108岁高寿了。这是中国传统上特别受到重视的茶寿,是要好好庆祝的。于是,我们表示,等到他108岁的时候,再来祝寿!

一眨眼,又过了一年。茶寿之年的周老依然精神矍铄。2013113日,我西装领带、带着一大盆蝴蝶兰来到周有光家中。早有一拨一拨的客人来了,周晓平负责接待。片刻后,周晓平把我引进周有光的书房。由于还有其他客人,我们没有久待,匆匆表达祝寿之意后离开。

为了给周有光祝贺茶寿,20135月,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了15卷本《周有光文集》,收录了他发表过的700余万字学术专著、随笔杂文等作品。当年7月,我又带了一套《周有光文集》请他签名。那一天,他神清气爽,精神不错。

祈福:颐养天年、长寿永康

又隔了一年,周有光109岁生日之际,听说老人发烧住院了,无法探视,就没有去成。再往后,又看到周晓平去世的新闻,就更加不敢前往探视了。只是盼着每年一月,在老人寿诞之际,从知识界组织的座谈会上得到老人颐养天年、长寿永康的消息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