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进荣国府,林黛玉撒下一个谎言,后被贾宝玉拆穿,顿时泪流满面

 蒲公英1966 2018-08-02

 

自从有了《红楼梦》, 三百多年来,林黛玉三个字,似乎就成了体弱多病的代名词。初读红楼梦,我和王夫人一样,认为林黛玉是个“女儿痨”。其实不然。

书中第一次说林黛玉的病,在第三回: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这里,林黛玉的话很是夸张的样子。但是,却不能被作者骗过。大家应当想到,这个时候林黛玉是刚刚进贾府,七岁不到,而且刚刚经历丧母之痛。

再有,黛玉之旅行,可谓是实实在在的舟车劳顿。三百多年前没有汽车,没有高铁,更没有飞机。从扬州到京城,就是连大人都会吃不消,更别说一个刚刚经历离丧之悲的七岁不到的孩子。

试想,经历这样的长途跋涉,黛玉的身子骨肉要是真的像人们想象中的一样虚弱无比,还不是早就在路上难以前行了。又怎会那样活泼地来到贾母面前。

因此,黛玉之话,实则就是作者借她之口道出,道出的一个最大的谎言。如果只知一味说黛玉是病秧子,则就实属坠入了作者布的迷障之中,为作者所骗。作者的迷障是在筛选真正懂得黛玉的人。

况且,林黛玉的句话也没毛病。五岁之前的小孩子,本来就容易头疼脑热,身子经常性的不舒服。哪一个孩子不是从会吃饭便吃了药的?小孩子身上的共性,也就不要只看作是黛玉的专属。

黛玉在路上奔波那么久,来到荣国府还到处活动,有说有笑的,可见她的身子实质上要比许多孩子强很多。而,小说里薛宝钗进贾府,直到第六回才算正式出场。有点活动之后,又要回家休养。可见,宝钗身体之差,远胜于黛玉。

我们再看林黛玉吃的什么药。人参养荣丸。这个药名一看就知道是补身体的,是为了强身健体。我们也可琢磨一下贾母听了黛玉之病后的反应。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林黛玉是贾母心肝儿肉,如果当时看上去黛玉真的有病症,贾母又怎会会这么说,还不是让人尽快请太医。

宝玉眼中的黛玉也不是生病的模样:两弯似蹙非蹙ズ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分明是七岁不到的孩子经历丧母之痛的写照,更是最美的气质的呈现。

书中第二次说林黛玉的病是在第二十八回。王夫人出于客套问了林黛玉的病,宝玉说;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就好了。

其实,这也算宝玉的误解了。黛玉都说,她近来是吃了王夫人给她换的鲍太医的药,身子才不好了,只好又换会王太医的药。王夫人还要让黛玉吃什么天王补心丹,作者 也就借宝玉之口,说王夫人她是被金刚菩萨支使糊涂了。

书中第三十二回,作者也就正式道出了黛玉的病因,通过宝玉之口,拆穿自己曾经洒下的谎言。当时,只见宝玉满是忧心地道:“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接着,作者描写的又是黛玉的心理感受: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

这明显是黛玉对于宝玉之话深深的认同。

是啊!林黛玉七岁就寄人篱下,尝尽人情冷暖。她的一生也就只剩下两件事,一个是作诗、一个是爱宝玉。最大的心愿是嫁给宝玉,可惜父母双亡、外祖母年事已高,婚姻无人做主。林黛玉怎么能不心焦。林妹妹的病都是心病。

 

一旦心结打开,林妹妹会怎样?

贾宝玉表明心迹,宝黛互见真心,爱情成熟稳固。薛宝钗兰言解疑癖,不为金玉良缘所累。我们在潇湘子雅谑补余香这一回,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健康的林妹妹。简直就是一个青春美少女。这样的林妹妹谁人不爱?难怪薛宝钗说道;怪不得老太太疼你,众人爱你伶俐,今儿我也怪疼你的了。林黛玉病的一切根源就是贾宝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