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报》2018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7-102. “小精装”在近百年中国出版史上曾一度辉煌。仅说以丛书形式出版的“小精装”,像上世纪30年代良友图书公司陆续出版的“良友文学丛书”、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学研究会丛书”等,都堪称文化经典,它们影响广泛而深远,在读者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本期主题: “小精装”里面的大话题 本期嘉宾: 陈子善(文化名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谢其章(著名藏书家、书话家) 李世文(中华书局“园田文库”责任编辑) 刘小明(上海辞书出版社“开卷书坊”责任编辑) 在这个出版商争相以“异型本”和“大开本”争夺市场的时代,秉持“小而美”理念的“小精装”系列,充满文人风致、趣味,既可阅读愉心又可收藏把玩,在图书市场上展现一番别样的风景。2009年,上海书店出版的“海上文库”,拉开了新一轮“小精装”出版的序幕。之后不久,中华书局陆续推出精装小开本“园田文库”系列,岳麓书社也在“小精装”上“小试牛刀”,出品了装帧雅致的书话系列,海豚出版社也相继推出“海豚书馆”、“海豚文存”等一系列“小精装”,上海辞书出版社成功推出“开卷书坊”第一、二辑。一时间,“小精装”层出不穷、争奇斗艳。“小精装”为何会再度走俏?记者专访出版界、文化界、藏书界专家人士,他们的答案是:“小精装”不只装帧那么简单。 “小精装”精致讲究 藏书报:“小精装”装帧样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 陈子善:上世纪30年代,赵家璧主持的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良友文学丛书”,可以说是“小精装”的鼻祖。它对周作人、鲁迅等文坛大家的大部分作品进行了收录,除了创作内容也包括翻译内容,比小32开小一点点,软精装。50年代后,作家出版社出过一批小散文书,包括冰心的散文集《拾穗小札》等,小32开,很漂亮,硬质有护封。进入90年代,上海书店出版了“海上文库”,全部精装,很受读者喜欢。 李世文:民国的时候,商务的文学研究会丛书,良友的良友文库,都可算“小精装”(后者是软精装),且都有护封。我们知道,民国的洋装书装帧受日本影响很大,小精装的样式估计还是从日本来的。现在日本还有很多这种小32开的精装学术书。 刘小明:注意到国内小精装,是在书店看到董桥《今朝风日好》,那是2007年,作家出版社,棕色仿皮,很是惹眼。随即在网上找董桥,香港牛津出了不少董桥的集子,做得很漂亮,都是“小精装”。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小精装”,并意识到“小精装”这种形式。回想起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图书馆里常看到日本的小精装书,不过那时不以为意。它小平装也挺多,只觉得整体上比西文书和我们的书小一号而已。 藏书报:“小精装”缘何再度走俏? 李世文:这些年小精装引起关注,应该从上海书店出版社的海上文库说起(最初似无“海上文库”之名,陆灏主持),继之中华、花城、海豚、山东画报等社纷起。随笔的体裁、别致的装帧,大概是引起读者青睐的原因吧。 刘小明:在我印象中,“小精装”走俏不过十年吧。任何的形式都是有意味的,“小精装”的一些特点满足了一些人的口味。首先,精装比平装讲究,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图书出得少,读者想买都买不到,形式的东西就没法讲究了。二呢,我觉得内容含量适中,整体上都是读物,不大会是艰深的学术图书。 谢其章:这些“小精装”丛书的共同特点是字数通常在十万以内,装帧设计颇具匠心,版式洁净而疏朗,封面设计别具一格。由于是小部头,便携、易于捧读、不限环境,所以更适合现在社会的快阅读消费。另外,“小精装”在流行的16开本书籍中间显得小巧精致,更能引发人们反复摩挲把玩的乐趣,还具有一定的收藏鉴赏价值,我想也是其深受读者喜爱的另一个原因。 陈子善:“小精装”的优点有很多,在讲求大开本、大规格的时代风气中,“小精装”打破了原有的郑重其事和书籍装帧的原有规定,吸引着读者的眼球。正因为人们对书的体裁的不同需求,感觉不够丰富多样,所以才出现了方形、长形、正方形、异形本等图书。“小而美好”,一套真正的给人“读”的书,反倒是能引起读者更多地关注。 承载“大”学者的“小”文字 藏书报:“小精装”有哪些共同特点? 刘小明:我们做开卷书坊,一开始是想出些“书话”类的图书,后来逐渐扩展,到学术随笔,一些大学者的“小”文字犹所欢迎。有了这个内容定位以后,我们再考虑形式。那时是2010前后吧,我们看到上海译文的“译文经典”,上海书店“海上文库”都采用小精装。这些书我们平时就买,有机会摩挲,揣摩,于是我们决定自己来尝试。 市面上“小精装”很多,要概括出一些共同点恐怕也不容易。作为一种装帧形式,本身有独立的一面,我们不能说哪些作者,哪些内容就一定要“小精装”。但大略言之,觉得内容上不能太硬,也不能太稀。学术书不合适,太软太稀的东西也不值得做成精装。“小精装”大都比较讲究,在设计上喜欢讲点儿情调。就是有些人说的小资情调。虽然读书人里“小资”还是不多的,但在审美风尚上,大家也乐得让小资引领一下。 谢其章:就现如今的“小精装”而言,我认为有五大特点:一是作者都是以写散文、随笔、书话见长的作家;二是体裁以书人书事为主;三是数量上成规模、上批量;四是文风带有一定的休闲之气,且又有一定深度;五是做工精美细密,手感温暖实在。 此外,因为“小精装”有着一群固定的作者和固定的读者,属于一种“小众文化”,所以“小精装”不可能成为畅销书,首印量往往只有几千册。正是由于数量稀少,装帧精美,还成套出版,触动了人们的热情,对“小精装”的收藏趋之若鹜。还有我认为,“小精装”一定是要有插图的。 陈子善: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节奏紧张,所以“小精装”的字数普遍在八到十万字之间,页幅在三百页左右,内文不求“厚”而求“精”。“小精装”的装帧十分讲究,参照欧美、日本、港台的设计理念,新颖雅致,封面颜色或是色泽鲜艳,或是着色凝重,很能吸引读者。 除了装帧,我认为“小精装”在内容上面可以突破散文随笔,扩展到翻译文章甚至学术论文领域。当然,这里最关键的是在于内容的编排,编者对作品和作者的选择对整部丛书的定位和品位起着决定性作用。 藏书报:“小精装”为何大多以系列丛书形式面世? 刘小明:现在出书品种太多,题材、内容重复的不少,单本书在营销上处于弱势。就像上个街,单打独斗没影响力,成群结队就不同了。很多书独立性太强,没办法搞成丛书。“小精装”不同,基本上是读物,虽然是比较高级的读物。策划的痕迹还是比较深的,做成一套书显然不是难事。 陈子善:丛书的号召力肯定比单行本大得多。现在图书市场上的书浩如烟海,一册个人单行本有可能很快会被湮灭,但丛书就不同了,它是一套一套的,除了阅读本身还存在着一定的收藏性,集齐一套的目的在里面。 但这里也有个问题,就是重复性出版,同文性质严重,出多了不免会有些“烂”。还有就是有些作者搭丛书的“顺风车”,造成了丛书整体的质量下降。最好是每一套丛书都有自己的定位和特色,但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看编者的眼光和标准了。 未来仍将有续篇 藏书报:“小精装”带给了人们怎样的阅读体验? 李世文:首先装帧制作上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其次内容上还是要尽量有干货,不能有太多水分。同时,也是希望买的书多少还有留存的价值。这类“小精装”出版物的阅读热潮,我想彰显出的是一些读者对传统图书的美感追求与阅读坚持。 刘小明:“小精装”,一般说来,不是用来复习考试用的,不是做学问用的。它就是爱读书的人,觉得携带也方便,放包里不占地方,捧手里,一掌可握。随时拿起,随时放下。它适合在任何场合阅读,车上、床上、沙发上都方便。古人读书讲三上,那是枕上、厕上、马上。现在“小精装”这三上也合适,只需要把马上改成车上就行了。 藏书报:“小精装”今后的发展趋势? 李世文:中华书局是以古籍整理、文史学术著作为核心品牌的出版社,做这套“小精装”随笔算是个尝试,当然离不开编辑本身的趣味,一些师友的支持起了很大作用。一开始做这套书,就是要做“小精装”,形式是先考虑好的。最初也没有统一的名义,后来大概做到十五六本的时候,才有了“园田文库”这个名字。现在出了二十几种,其中还做了一个布面特装本《近世古琴逸话》,销量挺好。 “园田文库”还有几种新书在编校中,大概会做到30种吧。除此之外,2014年出了一本“园田雅集之一”,就是《买书记历:三十九位爱书人的集体回忆》,接下来还会有后续品种。这个“园田雅集”可以说是一个新思路。如今“小精装”越做越多,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一本书的生命力,主要还是看内容本身。 陈子善:未来,“小精装”会继续存在,也应该更好地存在,并且我相信它会更加丰富多彩。有坚持和有追求的出版社一定会有更多更好的编辑创意不断涌现,令读者拭目以待。 谢其章:说了这么多,“小精装”靠什么维持?我想除了内容、装帧做得更精致之外,还要有更多贴近当下、贴合时代气息的内容来助推它的发展。 |
|
来自: 星河岁月 > 《读书藏书,书人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