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南藏书家何光岳先生近五万册旧藏家谱京城安家,众人期盼“向社会开放”

 星河岁月 2018-06-08

何光岳旧藏家谱京城安家

家谱的收藏与开发前景令人期待

2017年1220日晚,湖南藏书家何光岳“光岳藏书楼”的近5万册家谱运抵北京。21日,这批家谱正式移交给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中国家谱馆(筹建中)。

此前,何光岳先生藏书的去向一直为人们关注。何光岳是湖南著名史学家,一生嗜书如命,个人藏书达到16万册。由于何老突然离世,这批藏书如何安置,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学者们也盼望“它们有一天能向社会大众开放”。

入藏:三年沟通终成正果


何光岳先生的16万册藏书中,家谱占据相当分量。国学网创办人尹小林最早知道何光岳先生这批家谱是在2014年,“从一位朋友那里得到消息,湖南有一个藏书家藏了一大批家谱,当时觉得与我们没多大关系。20151月,何光岳先生去世。朋友提到,何先生这批家谱,他的家人有处理意向”。20152月,尹小林到长沙的光岳藏书楼看了何先生收藏的家谱,“规模很大,比较震撼,大概有四五万册,这个规模是一般民间藏书家很难收集到的”。何光岳一生致力于姓氏文化研究,曾用40年时间编写出版《中华姓氏源流史》,而他的家谱藏书量在私人藏书中可谓首屈一指。于是尹小林反复和何光岳的大女儿沟通,提出这些家谱今后将用于研究和数字化。双方沟通过程中,其他公共图书馆和私人藏家也表达了入藏意向。尹小林说:“这个沟通过程很艰苦,将近三年。对方认为,这批书如在北京保存,条件会好一些。其次是家谱的数字化,以后可以让更多的人使用。还有就是对所藏家谱进行学术研究,凭借北京作为我国文化中心的特殊地位和京城一批研究家谱、方志的学者,能够将何光岳先生研究家谱和姓氏文化的学术工作推进下去。正是看中了我们提出的对家谱的保存、利用、研究的条件,双方最终达成入藏意向。”

何老长女何小宜(右)向尹小林(左)移交家谱。

    

尹小林介绍说,这批家谱的确切数量是多少,其实并不清楚。何光岳先生生前接受采访时说大概是4.7万册,包括新印家谱和解放后的家谱。这批家谱主要分为三部分:清代以前的,民国时期的,1949年以后的。“最有价值的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数量初步估计在3万册以上。因为是个人收藏,没有具体书目。何先生一生不用电脑,所藏家谱为个人所用,以个人力量整理书目还是比较难的。这批书平常不对外开放,两个女儿也没有和父亲一起从事研究,所以家人对这批家谱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所能提供的也只是一个概数。”


价值:数量大且相对完整,值得深入研究


尹小林谈道,家谱在中国古代四库文献里并没有被当作重要的古代文献。因为家谱是家族所编写,主要记载本家族及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和事迹,包括家规家训、祠堂墓地等,受本家族所限,不大用于对外交流。相对来说,地方志更重要。当对传统文献研究到一定深度时,一些细节部分,很多文献中无记载,此时家谱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比如考证名人的生卒年,考证名人的事迹,在正史和方志中记述得比较简略,在家谱里就很详细。所以家谱对考证个人事迹、考证家族变迁非常重要。

何光岳先生所藏这批家谱的价值在于数量大且相对完整,“因为量大,有不少信息待挖掘,所以值得研究”。尹小林指出,家谱收藏更看重数量,而质量有时不能代表数量。“比如有一部宋版家谱,但仅有一部,信息量有限。若拥有一大批家谱,其蕴藏的信息量就不得了。不过能大量收藏家谱者多为公共图书馆,民间个人很难收集到像何先生所藏如此大量的家谱”。尹小林认为,公共图书馆所藏家谱多为被动式使用,馆方公布什么公众用什么,普通人不可能随意翻阅原件。“而家谱收藏的主要价值在于量,一是数量多,再就是其中包含大量信息,可以和现有资料进行对比。” 

何光岳先生收藏的家谱抵京。

近年来,家谱方志研究方兴未艾,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专家学者,都开始关注家谱。最近有报道称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正在重金寻找自己家族的族谱,由此可见人们对家谱的重视程度。公共馆藏家谱以国家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为重镇。特别是上海图书馆,收藏家谱最多,有一部分是当时的上图工作人员从回收站里捡回来的。现在的学者对家谱的重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各地都有家谱研究机构,比如郑州。“但是现在已经很难收集到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因为当时毁了很多,保留下来的,一部分现藏于公共图书馆,另外一部分散落民间。”尹小林告诉记者,“何先生收藏的家谱,以湖南为中心,南方的家谱居多,北方的家谱比较少。这些家谱经编目形成大数据后,其价值更会显现出来。”

尹小林同时谈道,何光岳先生在收藏家谱时,小姓和偏姓的家谱也收得比较多,“大概有330种,比国图多50多种,和上图收藏的姓氏数量差不多。初步估计,何先生所藏稀见姓家谱,大概5080种是国图与上图没有的,很可能是孤本。同时,这批家谱中有不少相对完整,对学术研究、文化传承有着特殊的价值”。


未来:

保存、开发和利用,希望民间力量加入


目前,这批家谱暂时存放在北京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大概每天有1020人做前期整理、编目。尹小林表示,整理、编目是第一步,从而了解各种家谱的年代、刊刻、所涉姓氏等情况,对其进行著录。这项工作已经成为国学网团队的常态化工作。据了解,这批家谱的保存状况一般,有一部分还需要修复。整理、编目的同时,要对损毁严重的进行修复,在修复的同时进行数字化。而它们未来如何存放,尹小林的团队也正在考虑。“准备修复完成后在周边找一个比较合适的位置建一个家谱馆,供大家查阅、使用、复制。”尹小林说,“后期开发需要大量经费,储存管理和修复也需要大量经费,如有民间力量愿意加入,我们可以携手将这批家谱藏品保存、开发、利用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