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洼地中的活字本,如何承载你的“蜜汁信仰”

 星河岁月 2018-06-08

活字本


在古籍收藏领域,活字本的地位似乎有些尴尬:


很多人对活字本满怀深情,却又爱恨交加。因为我国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国,周叔弢、韦力等藏书大佬都十分热衷活字本,且活字本一直被业内称为古籍投资中最后一块价值洼地,因此,无论是在拍卖场上,还是网络交易中,活字本始终受万众瞩目。


然而从成交价看,即使受到市场波动的巨大影响,明刻善本、清代乃至民国精刻本的成交价仍需以万或十万计;唯有活字本,除了特殊如程高本《红楼梦》、明代铜活字本以及清早期印本外,一般几千即可成交,贵的也不过一两万。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活字本在那片洼地中已经躺着休息了十几年,虽偶尔伸伸胳膊动动腿,但完全没有睁眼起身的迹象。

爱书的人都很执着,可看着洼地中懒洋洋的活字本,对未来“估值”的信心能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支撑数量众多的收藏爱好者们坚持这份执着吗?恐怕未必。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得不说藏书是需要文化和情怀的,它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同时需要保持“超然”的姿态。随时能在经济利益的包围中挺身而出,展现自己不食人间烟火的风骨,或可谓真正藏书家。

传世稀少却引不来“打赏”?

一般,我们说古书收藏,是指雕版印刷品、抄稿本而言。活字本,得单论。在旧时,藏书家是不会专门收藏活字本的,这倒不全是因为藏书家们瞧不上活字本。清代以迄民国,明代万历以后的刻本都入不了大藏书家的法眼,活字本中的明代活字尤其是铜活字本(宋元活字本基本上只存在于传说中)则完全够得上收藏级别了,但铜活字本的品种和传世数量实在有限,狼多肉少,能拥有十来部,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足以傲视群雄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新书变成古书,古书又变成数量不断减少的珍本。清代以后的活字本走进藏书家的视野并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是非常晚近的事。因此,活字本收藏是新兴的事业,它缺乏厚重的积淀,还需要积累。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不足以证明价值洼地的说法是正确或错误的。

与雕版不同,活字是可以反复使用的,对于印量需求不大的家谱、地方志等基本没有原样重印可能的书籍来说,考虑到成本问题,用活字印制显然比用雕版要划算得多。活字本的印量一般都不大,多的也不过一两百部。所以,很多藏书者会津津乐道于活字本的流传稀少。然而,从市场反应看,传世稀少并没有为活字本增添多少额外的“价值”。很多著作中都提到,活字本的特点之一是字体大小不一、笔划粗细不同,特点之二是摆印不齐、墨色不匀。美观始终是活字印刷面临的首要课题。中国古代书籍在样式和版面上可以说是比较单调的,活字印刷要在这本来就单调的事情上扬长避短,着实不容易。必须承认,收藏市场对“颜值”的追求是深入骨髓的,古籍也未能例外。天生不是“网红脸”,稀少只能增加话题热度,却引不来“打赏”。


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传统印刷业、出版业发达的地区,基本也同时是活字印刷较为发达、应用最为广泛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刻本明显更受当前市场的欢迎,木活字本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向的,市场价格会稍低些。比如湖南、江西等地,传统木活字印刷业极为发达,导致旧家谱的存世量也极为可观。虽然这些旧家谱在字体、版面、纸张、装帧等方面具有极为显著的地域特征,但用来印家谱的活字也用来印了许多其他书籍,于是,这些地区的很多活字本长得就像家谱的孪生兄弟一样。审美疲劳绝不是一件好事,更何况是讲究个性的艺术品市场呢?


内容比传世多寡更有意义

从现有传本考察,明末以后,木活字逐渐成为活字印刷的主流,以铜活字为代表的金属活字成为若隐若现的附庸,泥活字等更是百无一见。这也可以从谱匠的出现那里得到部分解释。泥字即使经过煅烧,其在搬运、排版等使用过程中仍存在容易损坏的风险,数万乃至十几万枚瓷化的泥字,重量也很可观。金属活字的重量就更不是挑担子的谱匠能承受的了。谱匠的业务不仅是印制家谱,还承接其他内容书籍的印制,且基本都是上门服务,因此,相对轻便、容易制作、成本较低的木活字无疑是最合适的。出版市场,尤其是“自费”出版、“限量”出版市场的旺盛需求,催生了谱匠,同时也就使得木活字成为活字印刷的首选。也因为此,较少在实践中使用的铜、泥活字本,在如今的艺术品市场上价格会更高些,属于高端藏品。

除了那些高端品种,相较于其他印本,活字本的价值更多地会与古籍自身的内容联系在一起。比如,词集是近年收藏市场的热点,那词集中的活字印本市场价自然就会比一般集部活字本高一些。所以,上海博古斋2015年春拍以3万元高价成交的两册民国西泠印社木活字罗纹纸印本《东海渔歌》,明显比同时期乃至晚晴的雕版印本词集更受追捧,甚至比西泠印社印行的其他活字本还要显得珍贵。也就是说,收藏活字本,要注意印本技术之外的一些东西。印量稀少,也属于印本技术范畴的事儿,能用来说明部分问题,但不是总那么好使。


随着旧书市场的日益兴旺,以前不为人知的活字印本民间讲唱、宗教类书籍近些年也渐渐浮出水面,其出产地域之广,活字样式之多变,数量品种之丰富,甚至有改写活字印刷史的可能。据估算,传世的中国古籍活字印本(家谱除外)只有几千种。相对十万种左右的古籍总量,这个数量无疑是非常少的。其中,以诗文集为主的“集部”书至少占了传世活字本书籍的半壁江山。除了铜、泥等其他材质的活字本,清代乾隆以前较早期的活字本和木活字本中的经、史、子三部古籍,无论是内容还是传本数量,大多具备进入“藏书家目录”的资格。尽管绝对数量不多,但提供给藏书家的选择还算相对丰富。


基于内容的专藏是正确选择

绝对数量的有限,提供给了收藏者们另外一个绝佳的机会。立足于单一印本形式,从雕版印刷品到石印本、铅印本,几乎都不可能按某一主题内容建立起成体系、能为科学研究奠定基础的专藏。活字本是例外。如活字本医籍,传世约有130种,基本涵盖了传统中医的各个门类,其中方书约占15%,女科、儿科、咽喉科类则要占到三分之一以上。这其中的规律性是极具科学研究意义的。如果再结合地域、时间、书籍所反映的疫病等因素综合考虑,不仅能提供了解古代局部地区疫病流行趋势的独特途径,还能增加对采用“急就章”式活字印刷来出版某些医籍的社会需求的深切认识。在这里,美观与否,传世多寡,都不再是关注的重点。从品种看,活字本医籍虽然只占传世中医古籍总量的1%,但专业图书馆最多也仅有三四十种,大部分流散在民间,完全具备集聚成专藏的潜力,所需的不过是较长时间的搜寻与等待。

活字本专藏基于内容而建立,又会对活字印刷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形式(技术)和内容在此可以完美地结合起来。如果我们不将古籍活字本的收藏仅仅当做是投资,而是相信古籍收藏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那么,从形式(技术)和内容结合的角度去做,也许是较为正确的选择。甚至可以说,这种选择和做法的优势是活字本收藏相较于其他类型古籍收藏所独有的特色。从这里出发,我们可能会找到真正属于新兴的古籍活字本收藏的独特道路。由此,活字本从那片洼地中苏醒并站起来的日子,应该不再遥不可及吧。



专注藏书文化18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