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的装帧设计,是对书的至高礼赞

 星河岁月 2018-06-08


书籍设计美学的权威著作

藏书爱书人的纸质书宝典

戊戌狗年

四月初四



编辑:藏小编



我们如何为自己挑选一本书?每个人对此或有不同的答案。熟悉的作者、喜欢的译者、偏爱的出版方,还要符合当下的心境和阅读目的。可见,读者会考量各种因素,他能否与一本书结缘,并不尽然在作者写完一本书时便可预知。




关于书籍设计美学的

权威著作


以“活字”“环衬”“菊版”“书盒”等与制书有关的名词作为各篇主题,配以近200幅相关书籍的珍贵全彩书影。汇集明治元年(1868年)至平成廿五年(2013年)150年间,日本图书装帧领域的一流设计师、画家、作家的作品及其理念解析。不仅是一部书籍设计史,也是一部划时代的书籍装帧辞典。


出版人、

藏书家、爱书人都应入手的纸质书宝典


回顾了150年来日本至为精美、具代表性的经典文学书的装帧设计,其中不乏国内读者熟悉的夏目漱石、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森鸥外、竹久梦二等大文豪的经典作品。许多大作家与书籍设计师的逸闻,不仅有趣,也展现了不同时代的审美取向。


文艺青年、日本文化爱好者的

升级利器


剖析了超过300本日本近代文学书籍的装帧,不仅是一本日本近代装帧史、出版史,同时也是日本近代文学与美术发展史。透过作者涵蕴深厚而自在的文字,我们得以想象,那个文学与艺术、做书与读书均无比美好的时代。


谁助读者与书结缘?

文|林颐


西野嘉章的《装订考》关注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装帧是书的皮囊,优秀的装帧师们耗费的心力并不比作者少。日本人要比西方人更讲究书的外观,去古书市场转转便知,缺少护封、书盒这些附属品,也会使书的价格贬至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听起来非常不可思议。



日本近代装帧史从明治年间(1868-1911年)开始。和其他领域一样,日本非常善于博采众长,从中国和欧洲汲取养分,再融合本土的和风。但瓶颈也不少,譬如,书籍用的布料还要仰赖进口、封面纸板中混有麦秆稻梗、书脊烫字工艺还难以实现……不同批次的质量也难以把控,时间长了,印插画的铜板会磨损、木板会干枯缩小。明治中后期甚至出现过异装本,同一本书以不同方式装订,在今天是种博眼球的方法。而当时的原因很简单:制书中途发现素材用尽,只得以其他材料替代。总而言之,近代早期的装帧,主要目标还是改良技术,装订结实、易于取用,这样的要求可不低。



尽管在今天看来,明治时期常见的三等分排版封面(中间一栏是书名,左右两栏分别是作者名和刊行信息)让人颇有几分怀旧的好感,但当时的装帧师们显然要寻求突破。不同风格的装帧设计体现了他们的用心,其中还不乏作者(或译者)的亲力亲为。好的装帧不仅要美观,要让人记住,更要与书的内容相契合,能够锦上添花,也没有唯一的审美标准。黑岩泪香翻译欧洲小说的西式装帧本、尾崎红叶作品封面的红与黑和风、夏目漱石封面的东方巴洛克风情,都能令读者过目难忘。喜爱亲手装帧的谷崎润一郎还有过颠覆常识的言论,他说,“画家万万不可托付”,他们会把封面当成画布极尽渲染,不知不觉背离了封面设计的初衷。



好的装帧要把书作为一个整体,以立体的视角来兼顾视觉与实用,再要兼顾作者与读者的诉求。那么,在技术已不是瓶颈,装帧师们可以自由发挥的时代,读者喜欢怎样的作品呢?或许,此时的读者要比明治年间更难取悦。譬如,有人会大力追捧错版书,那是初版的难得旨趣,被悄悄修正的再版徒增这类读者心中的空虚感;有人反其道而行,像是江川正之的全白装帧、佐野繁次郎以又冷又锋利的金属践行他“不合手又不耐用”的装帧,都可以称为反设计了;还有书痴斋藤昌三,把精美的皮革装帧本唤作“穿金戴银的玩意儿”,大为不齿;留学欧洲的东乡青儿坚持要保留日本的文化,哪怕渗透着傲慢、自大……



如此看来,书的性格也是人的性格,当我们为自己挑选一本书,何尝不是在与另一个惺惺相惜的灵魂结缘?没有人可以替代我们选择。今日,唾手可得的电子书非但不能取代纸质书,反而涌现出许多另类装帧的书籍,像是现代意义的异装本、立体书、夹带附件、可互动的书籍。装帧能让我们迅速地对一本书建立起第一印象,流露书的个性,召唤我们的个性。那么不妨去书店近距离接触,亲之视之,与之结缘。




专注藏书文化18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