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赫巅峰巨作《马太受难曲》解析

 晨钟声鸣万物欣 2018-06-09

今晚我们听音乐


3月7日,巴赫颠覆巨作《马太受难曲》完整首演于上海大剧院。开票十天,就被抢购一空,现场座无虚席。3月25日晚21:30,此次演出的指挥戈特霍尔德·施瓦茨作客艺术人文频道《今晚我们听音乐》,为大家解读这部旷世巨作。



 巴赫《马太受难曲》

巴赫被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37日晚,由他创作的《马太受难曲》登陆上海大剧院,这也是这部经典巨作在中国内陆的首次完整演出。此次来沪重现这部旷世巨作的,是声名卓著的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和圣·托马斯合唱团。乐迷们激动地称这一组合为顶级配置”,更坚信此次堪称破冰之旅的演出必将载入国内演出史册。


巴赫宗教音乐的巅峰成就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国著名音乐家。巴赫的音乐是跨越圣咏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至于巴洛克时期的集大成者,又是古典主义时期的出发点,启蒙精神在他的音乐里表现为对信仰的崇敬、对生命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

巴赫于十八世纪创作的《马太受难曲》,是这位著名作曲家所有创作中最伟大的杰作之一,被公认为他宗教音乐的巅峰成就。1727411日,一个普通的星期五,巴赫在托马斯教堂上演了自己新谱写的《马太受难曲》,这是有史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音乐手法最为复杂与丰富的一部受难曲,也是巴赫所有创作中篇幅最大的巨型作品——在瓦格纳的《尼伯龙根的指环》问世之前,这部恢弘巨作的时间尺度和规模一直未被超越。

然而,在巴赫指挥并首演了《马太受难曲》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世人都忽视了它的存在。直到1829年,年仅20岁的门德尔松复活并排演了它。这才使得这颗沧海遗珠,重拾本该属于它的荣光。

施瓦茨介绍道,巴赫在这部作品中加入了许多新的叙述性元素,这样的手法对当时的听众来说有些不习惯。大家认为这部作品过于戏剧化,对于这种音乐表达形式有所保留。巴赫当然也感觉到了观众的反应,也可能正是出于这一原因,这部作品之后在莱比锡上演的次数也屈指可数。

修辞对整部作品起到点睛的作用

 “受难曲是讲述耶稣受难经历的音乐作品,一般在复活节前演出。这是西方一个巨大的音乐体裁,而马太受难曲则代表着这一体裁的最高水准。该作分两大部分,有78个分曲,总长三小时,要用到三个合唱队、两个乐队和管风琴等演奏。

参加本次演出的合唱团由64人组成,被平均分为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各32人。乐队由56名乐手组成。这样的阵容比巴赫时期在莱比锡圣·托马斯教堂演出的阵容更大。但是,施瓦茨认为演出从教堂延伸到了音乐场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乐队和合唱团的阵容被证明是非常不错的。

施瓦茨特别提出,这部作品的一大重点是修辞手法。无论是歌者还是乐手,都需要注意语句部分的修辞表达。语言对于这部音乐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修辞,也就是语言的精确性是灵感之源,对整个音乐作品起到点睛的作用。

·托马斯合唱团 巴赫音乐生命的延续


莱比锡圣·托马斯合唱团

此次来沪演出的圣·托马斯合唱团与巴赫渊源颇深。1212年,圣·托马斯奥古斯丁修道院在莱比锡市建立,圣·托马斯教堂和学校随之而生,应运而生的还有圣·托马斯合唱团。1518年,合唱团有了自己的乐长,巴赫正是第八任乐长。

巴赫的后半生都在莱比锡城就职,而圣·托马斯教堂是他最后任职的地方。巴赫的作曲生涯在莱比锡得到了井喷似的发展。在这里,他创作了《马太受难曲》、《哥德堡变奏曲》、《赋格的艺术》等数部传世经典,以及众多康塔塔歌曲。某种程度上来说,圣·托马斯堪称为巴赫音乐生命的延续。

·托马斯合唱团选拔成员的标准非常严格,每名成员都要通过录取考试。考试之前会有一个强化的声乐培训,音乐理论知识培训和乐器演奏训练。每个成员都要会演奏一种乐器,有些甚至需要会多种。被选中的孩子大约在9岁或10岁开始进入合唱团,通常情况下会待到18岁高中毕业。声音条件是筛选的重要标准,乐感也同样重要。

合作已有数百年的黄金搭档


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

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是圣·托马斯合唱团最常搭档的乐团。至今,两团已有数百年合作历史。每个乐团都有自己演绎巴赫作品的方式,与其他乐团比起来,圣·托马斯合唱团与布商大厦管弦乐团偏向以浪漫主义的传统方式来演绎巴赫,这是沿袭门德尔松风格的一种传承,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对于巴赫作品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施瓦茨介绍道,管弦乐队和合唱团每周在莱比锡充满信任的合作都能将演出推向高潮,男童合唱团成员们在很小的时候第一次合唱时就自然地融入整个合唱团,他认为这也是多年之后他们能在上海演奏这部伟大作品的关键。

男高音福音布道者担当说书人


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

《马太受难曲》讲述了耶稣受难的过程。巴赫的不凡天才在于,他全心接纳了这个已经存在且不能更改的圣经故事框架,通过丰富的音乐笔触直指人心,成为具有普世意义的人性投射与理想颂扬。

演出中,男高音福音布道者,担当了说书人的角色,他的讲述串联故事情节,并在戏剧上起到了间离性的效果。巴赫的唱词采用马丁路德的德语《圣经》译本。福音布道者首先是故事的叙述者,同时在多处帮助观众在情感上对音乐剧有个更好的理解和感知。这是福音布道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即带领听众进入场景,向听众介绍作品的内容,让听众和乐队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施瓦茨解读,这样的叙述是乐曲中融会贯通。比如,在有些地方它起到了前奏的效果,是一种铺垫,通过声音的处理和语言精确的表述,叙述者能够很好的表达音乐。特别之处当然在于用叙述性的评论语句演唱的咏叹调。当观众在欣赏著名的咏叹调《我的神,由于我所流的眼泪,请垂怜我》时,将会强烈感受到犹大情感上的爆发,即背叛耶稣的后悔之情。这样的手法渗透于整部作品。咏叹调在整部作品的演奏中起到了叙述性评论的作用。

夹杂戏剧表演成分的叙事方式

福音布道者的讲述串联起了故事情节,而其他人物所唱的歌词也全部出自《圣经》福音书。每一个人物都是准表演性质的角色,他们的言语直接与布道者的讲述构成对应。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呈现了音乐层面的内容,更夹杂了戏剧表演的成分所在。

演出开端的合唱曲目《来吧,女儿们,帮我们一起哀悼》,被公正地视为巴赫最宏阔、最具史诗感的里程碑式笔触。两个合唱队和两组乐队在呼应对答中交错进行。整首曲目夹杂着复杂的情绪,犹如戏剧与史诗的交汇,壮丽、恢弘,令人叹为观止。

施瓦茨介绍,气氛的营造是通过八个声部的协同完成的。其中精彩的笔触是在两个声部和两个乐队问答的同时,巴赫又引入了空间上的第三个维度,即嵌入了众赞歌《啊,无罪的神的羔羊》的曲调。这种双声部的独特手法是由意大利北部逐渐传播过来的。

全曲最后的摇篮曲《我们坐下为你哭泣》,以真挚温暖的旋律和单纯朴素的织体为特色为整个作品画上圆满句号。就此,这出具有悲悯感和沉思性格的史诗剧徐徐降下帷幕。但,施瓦茨认为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悲伤,这次演出中加入了类似舞蹈性的元素,曲调已呈现出耶稣复活的场景,显得非常积极乐观。

自门德尔松复兴上演《马太受难曲》之后,巴赫的这部作品便一直稳居世界大型声乐作品的保留曲库之中。如今,这部巨作首次来到中国首演,并受到乐迷们的热烈欢迎。这一切向人们传递着一种信息,即真正的艺术可以跨越时间,超越国界,以沉静的状态,来与每个爱乐者的心灵发生共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