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路志正:中医升降理论与临证妙用

 小冰为食猫 2018-06-09

在论述升降失常之前,必须先从自然界的现象及其变化谈起,这一问题在《内经》中,已认识到大地是处在太空的中央,无所凭佑,是靠宇宙大气的力量把它升举起来。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凭乎?岐伯曰:大气举之也。”并且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事物,无时不在运动和变化。变化的发生是由于天气不断下降,地气不断上升,一上一下,互相召引,一升一降,相互为用。同时,有动必有静,一动一静,才能够互相影响而发生变化。又《素问·六微旨大论》:“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相召:相互吸引后作用;相因,互为因果)。《素问·天元纪大论》又说:“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正由于天地阴阳之气不是静止的,而上下升降运动不息,所以会发生变化,有变有化,才能产生万物。人是自然界生物之一,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因此,根据《内经》理论,天气下降于地,地气上升于天,升降的会合,亦为“气交”,人就生存在“气交”之中,也就是说,人是生活于天地阴阳之气的运动变化之中。

国医大师路志正:中医升降理论与临证妙用

李东垣创脾胃论,其精髓即在于脾气之升,胃气之降也。所立升阳益胃汤、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等,分别使用羌活、独活、柴胡、防风、升麻,以风药升阳。他的根据是大法云:“湿气之胜,助风以平之。”又云:“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去矣。”《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津,上归于肺。”脾为后天之本,居于中焦,是升降运动的枢纽。

肺司呼吸(肺主气属卫,为宗气出入之所,司呼吸,为气机出入升降之枢),肾司摄纳。水生于地,而地气上升于天,但是天气终归下降于地,故有“水之源在肺,气之根在肾”的说法。

朱丹溪《格致余论》:“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气宜升,胆气宜降,肾水上升,心火下降,肺气宣发、又主肃降,无一不体现了阴阳上下升降的运动规律。

国医大师路志正:中医升降理论与临证妙用

在临床上,心在上焦属火,肾在下焦属水,心中之阳下降至肾,能温养肾阳;肾中之阴上升至心,则能涵养心阴。在正常情况下,心火和肾水是互相升降、协调,彼此交通,保持动态的平衡,即是心肾相交。反之肾阴亏虚,心火炽盛,肾水和心火失交,则成未济(《易·火水未济卦》),水火失去平衡,不能相济,就会产生心烦、怔忡不安、失眠等心火炽盛的证候。临床上遇到由心肾不交而引起的失眠,要用阿胶黄连鸡子黄汤,古人叫做泻南方补北方。其他如交泰丸、苏子降气汤、补中益气汤、平胃散等亦为调节气机升降的代表方。

在中药性能方面,同样运用升降浮沉的理论,而成为临床用药规律之一,因为人体病变所在,有上下表里之不同,病势亦有逆上和陷下之差异。在上在表,宜用升浮而不宜沉降,如伤寒初起之表证用麻黄、桂枝之发表;在下在里,宜用沉降而不宜升浮,如里实便秘,用大黄、枳实之攻下;病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逆之头痛,用石决明、珍珠母、牡蛎等之潜降;病势下陷,宜升而不宜降,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中气下陷,用(人)参、(黄)芪、升麻、柴胡之益气升阳。如果违反这些原则和规律,就会造成不良后果。如肝阳头痛而用辛温发散药治疗,就会使肝阳上升而无制,引起痉厥之患;久泻脱肛而用泻降药,则使清气下陷更甚,必致洞泻不禁。

国医大师路志正:中医升降理论与临证妙用

来源:本文选自《路志正医论集》,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著:路志正。人卫中医编辑整理。

声明:文章转载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诚邀稿件,欢迎投稿:yangzhanggk@foxmail.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