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下落:曾被李世民骗走,唐昭陵被盗时没发现

 飒松子 2018-06-09

王羲之,官至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他曾经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同宰相谢安等举行风雅集会,写《兰亭序》以记录这次雅集。《兰亭序》为天下书法家所敬仰,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称,是王羲之的代表作。

王羲之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最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他命人四处寻找《兰亭序》真迹下落。当得知它被绍兴永欣寺辩才和尚(王羲之第七代孙僧智永的再传弟子)收藏时,李世民派善于谋略的监察御史萧翼去谋取。萧翼乔装打扮成书生的模样来到永欣寺。他用计从辩才和尚手里骗取《兰亭序》,献给唐太宗。历史上有一个"萧翼赚兰亭"的故事,讲述的就是这件事。

李世民唐代大画家、右相阎立本创作的《萧翼赚兰亭图》,描绘的也是萧翼从辩才和尚骗取《兰亭序》献给李世民的故事。此画已失传。宋人临本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李世民对《兰亭序》爱不释手。据说,他在遗诏中要求把《兰亭序》枕在脑袋底下,永远与它为伴。

唐昭陵五代十国时期,镇辖关中地区的节度使、臭名远扬的盗墓贼温韬曾盗掘昭陵。令人可笑的是,不通文墨的温韬看不上价值连城的《兰亭序》等书画作品,只是把装裱在外面的、外观漂亮的绸缎弄下来。名贵的书画作品全被扔掉。温韬有一个习惯,把盗来的东西一一记录下来。但是在登记册上,并没有《兰亭序》的记载。史学界推测,此贴可能被温韬毁掉了,或者仍在昭陵某个更隐秘的地方。也有人认为《兰亭序》没有被唐太宗带进昭陵。有一种说法是,唐高宗李治也喜爱王羲之的《兰亭序》,用摹本调换真迹,最后将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至乾陵。乾陵合葬着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被盗掘的陵墓。希望《兰亭序》真迹真的在乾陵。如此甚好。

李治如果一定要弄清楚《兰亭序》究竟在何处,那只能等昭陵、乾陵正式被发掘之日。不过,发掘一事,事关重大,不可随意为之。

其实王羲之的手札书法比他的《兰亭序》更美!

王羲之传世经典作品,除了人尽皆知的《兰亭序》、《圣教序》之外,更有诸多行草手札。这些行草手札时而行楷夹杂,时而行草糅合,古人评之谓“飘若游云,矫若惊龙”,极言其用笔细腻,结构多变之美。其用笔的细腻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学习。下面我们来直接欣赏“书圣”的几幅手札。

姨母帖

《姨母帖》,硬黄纸本。纵26.3厘米,横53.8厘米, 藏辽宁博物馆。

杨守敏说:“观此一帖,右军亦以古拙胜,知不专尚姿致。”此类作品可能是他早期所写,其结字和用笔都还存有较浓厚的隶书笔意,和现在出土的晋代简牍帛书有相近之处。如“一”“十”“痛”等字中的横画,隶书的笔意都很明显;“痛”“日”“何”等字的转折处都较生拗峭拔,并残存横式。这些都是隶书笔势孑遗。另外笔画质朴凝重,出笔入笔比较自然,不像唐以后那样强调一笔三折。这些都使此幅作品具有一种古朴高华的艺术魅力。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纸本,四行,二十八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帖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形成特有的节奏韵律。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

这件书蹟以圆笔藏锋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鋩,由横转竖也多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閒,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鑑藏家詹景凤以“圆劲古雅,意致优閒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在於优美的“体势”,“体”是指结字的形状和姿态,“势”是指笔画產生的律动感,以“快”字為例,左右相向的两部份,有著呼应的关係,“夬”的右肩略微高耸,末笔右顿,调和了倾斜的姿势。“雪”字也有类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倾斜,末一横画收笔有向右下的笔势,所以也调整了整个字的重心。第一行感觉上下的“行气”一贯,為什麼有这样的感觉呢?如果只看每个字横向的笔画,可以发现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线上,第二行则有些变化,“果為”有连笔,其他的字间距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变化。这些变化显得很自然,也使得这短短的三行具有丰富的美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