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堂穴“三合感应”现象及调查

 全科医师LHG 2018-06-09


作者简介

贺德广,1979年进入安徽中医学院中医系学习,1984年考取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生,成为中国首届医学气功和针灸专业的硕士毕业生。毕业后留在针灸研究所从事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1990年作为医疗代表团的成员之一,赴莫斯科进行中医针灸的诊疗活动。1991年在日本东京大学心身医学部学习和做研究。1997年赴美国开设私人诊所,在北岸医疗中心出门诊,并在新英格兰中医学院任教,一直持续至今。2006-2012年任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中医师,做针灸临床治疗和气功、太极教学。现任全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美国中医校友联合会副主席,全美中医药学会医学气功专业委员会主任,温州医科大学中美针灸康复研究所特聘专家。





印堂穴“三合感应”现象

印堂穴是比较常用的经外奇穴之一,位于前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1]。简便取穴方法是让患者采取仰靠或仰卧位,在人体前额部,当两眉头间连线与前正中线之交点处取之[2]。印堂穴的解剖层次为皮肤-皮下组织-降眉间肌-皱眉肌-额骨骨膜-额骨。浅层皮肤由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支配,肌肉由面神经的颞支支配,血液供应来自滑车上动脉和眶上动脉的分支及伴行同名静脉。 印堂穴有镇痉清神,明目通鼻的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急慢惊风、失眠、头痛眩晕、眼疾、鼻塞等病症[3]

印堂穴“三合感应”现象:将手指、笔杆或其他细长物品的尖端,放置在靠近受试者印堂穴1~2 cm或更接近印堂穴的地方,但不直接接触皮肤,受试者在印堂穴会有压迫温暖等感觉出现。这个感觉反应叫做印堂穴“三合感应”现象。

这里对印堂穴“三合感应”现象的命名作一个解释。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天上课之前都要研墨写大字。有一天,我正在写大字的时候,坐在前排的一个同学将毛笔拿起来,用笔杆的尾端(没有笔毛的一端),对着我的两眉之间慢慢向我的头部靠近,同时问我有什么感觉,在笔杆逐渐靠近还没有接触到皮肤的时候,我当时感到以两眉间为中心,大概有一枚五分硬币大小的范围有很强的压迫感。因为对于这一现象很是好奇,所以随后我也和那位同学一样,用毛笔杆对着其他同学的两眉之间,其他同学也能体会到两眉之间这一奇特的感觉。在查找有关印堂穴的文献中,我没有找到关于这一现象的名称,因为这不是我最先发现而且也不记得是哪位同学最先发现的,所以没有以发现人的名字命名。而这所小学校的名字是三合小学,所以我加上这所小学的名字“三合”(安徽省宿松县陈汉区三合小学)。

“感应”本义是指 因受外界影响而引起相应的反应。在物理学上指一个物体(如电导体、可磁化体、电路)内部由于另一类似激发物体的接近(但不接触),或者由于磁通的变化而产生的电荷、磁性或电动势。基于这种接近但不直接接触而引起物体之间产生变化的内涵,可以用来表示印堂穴没有受到物体的触碰而有压迫等感觉反应的现象,“三合感应”现象这一名称是地名和感觉特性的结合体。如果有人找出已经对此这种现象作了说明并命名的资料,这一名称是否恰当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印堂穴“三合感应”现象的调查

调查目的

对“三合感应”现象我一直抱有好奇心,偶尔重复同样的动作,只是把笔杆换成了手指,询问同学、同事和朋友是否有同样的感觉,有相同感觉的人比没有的多,但一直没有进行比较大范围的调查。现在对于穴位特性,功能的研究和讨论日益增多,我们对于穴位的了解还很有限,还有很多未解之谜。印堂穴“三合感应”现象或许反映了穴位的另一特性,也许有助于我们从另一角度探讨穴位的本质。印堂穴“三合感应”现象在人群中是不是普遍存在? 其发生率是多少?在黄种人、白种人和黑种人等不同种族中都出现吗?这些疑问都没有在文献中找到答案。这个调查就是为了回答以上问题而进行的,以期获得第一手资料,为以后进一步研究作铺垫。我于20179月至20181月,对新英格兰中医学院的学生做了一个调查。

调查对象

新英格兰中医学院的在校学生53人,平均年龄34.3岁,最大者61岁,最小者21岁。其中男11人,女42人;白种人38人,黄种人13人,黑种人2人。调查共分4组进行。第1和第2组分别是新英格兰中医学院2017年一年级参加气功课的两个班学生。第1个班是2017年9月5日开课,共27人,男6人,女21人;白种人20人,黄种人5人,黑种人2人,平均年龄34.0岁。第2个班2017年10月24日开课,共15人,男3人,女12人;白种人11人,黄种人4人,平均年龄35.2岁。第3组是新英格兰中医学院二年级以上的在校生,正在门诊实习,共5人,平均年龄36.6岁,男1人, 女4人;白种人3人,黄种人2人。第4组是二年级以上, 2018年1月11日开始上课的太极班学生共6人,男1人,女5人;白种人4人,黄种人2人,平均年龄31.5岁。

调查方法

先发放调查问卷给每一个学生,问卷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印堂穴有无感觉,如果有感觉,请描述有什么样的感觉。然后我做示范,让学生用手指或笔杆指着自己或他人的印堂穴,由远而近慢慢移动,直到非常接近而不接触皮肤为止。最后让受试者在问卷上写下自己的感觉并交回问卷。(第1组调查时问卷没有“请描述有什么样的感觉”这一栏,后来让大家补充了这一部分。其中有1人没有填写年龄。)

调查时间

第1组在2017年9月12日做调查,第2组是10月24日,第3组是11月16日,第4组是2018年1月24日。

调查结果

53名受试者,报告有“三合感应”现象的47人,报告没有感觉的6人,三合感应现象的发生率达到88.7%,无论是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都有“三合感应”现象。这个结果说明印堂穴三合感应”现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与种族无关。(见表1)

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受试者自己将手指靠近印堂穴时没有什么感觉,但用笔杆靠近穴位时有感觉。有的在自己操作时没有感觉,但在别人用手指靠近自己的印堂穴时感觉出现。对于感觉的描述每人都不一样,具体感觉有:压力,温暖(热), 沉重,脉动,麻,放松,安静,疼痛等,其中以压力和温热感最多。有的是一种感觉,有的是多种感觉先后出现,有的感觉比较轻微,局限,有的比较明显向四周放射或移动。各种感觉出现的频率见表2

因为女性的比例大大超过男性,黑种人和黄种人的比例很少,所以没有比较性别和种族之间的差异。因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4.0岁,以25~35岁居多,所以也没有比较年龄与“三合感应“现象之间的关系。对于性别、种族和年龄与“三合感应”现象之间的关系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

附加调查

在以上正式的问卷调查结束以后,我在课堂上又做了一些附加调查,因为不是本调查的主要内容,也不想给学生增加负担, 所以没有让学生填写问卷,仅仅让学生举手回答感觉的有无,这些调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睁眼与闭眼的区别。让学生闭上眼睛以同样的方法操作,询问是否在印堂穴有什么 感觉,有感觉的请举手。结果发现闭上眼睛时印堂穴“三合感应”现象仍然发生,但是发生的频率比睁开眼睛时要低。

(2)手指与手掌的区别。将手掌代替手指和笔杆,以同样的方法操作,让有感觉的同学举手。结果显示 手掌接近印堂穴时也有“三合感应”现象发生,发生的频率也较低,感觉也没有用手指或笔杆时那么强。

(3)劳宫穴。在劳宫穴做同样的调查,发现在劳宫穴有相似的现象发生,感觉与印堂有所不同,发生的频率与印堂穴相似。


讨    论


1
印堂穴三合感应”现象与治疗

古今文献所记载印堂穴的操作方法有针刺、艾灸、按摩、刺络放血、穴位贴敷 等,还没有发现本文探讨的用手指或其他物体接近而不接触的操作方法。通过针刺方法会有涨重和放射的感觉:(1)向下平刺0.5~0.8寸,使产生局部胀重针感或往鼻部放射,此法多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2)向上平刺0.5~0.8寸,使产生局部胀重针感或往头顶部放射。根据这次调查,“三合感应”现象有压力、温热等感觉,有的感觉向四周放射 ,这些感觉与针刺有相似之处。我们都知道针刺法的要素之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是取得疗效的重要的一环。对比“三合感应”现象印堂穴的感觉与针刺得气的感觉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也可以说“三合感应”现象是没有用针刺而达到的一种得气现象,说不定也可以有相应的治疗作用。在我的调查中确实遇到这种情况。在1024日的调查中,有一个白人女学生现年36岁,在让她把手指对着印堂穴时,她说没有任何感觉,因为当时她正有头痛。看到她自己的动作不是太正确,我就走过去用食指对准她的印堂穴,大概10 s她说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但是头痛消失了。这是完全出乎意料的结果,虽然偶遇1例,这说明“三合感应”现象确实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2
假针灸对照组设定的思考

按照严格的临床对照试验,确定针灸的疗效必须有一个假针灸对照组。现在假针灸的设计有多种,其中一种是针具接触表皮而不刺破皮肤,这样作为对照组,来论证针灸的疗效。把接触皮肤作为假针灸已经受到诸多质疑,因为对穴位的接触就是一种轻微刺激,这样同样可以获得一定的效果。所以现在很多的假针灸对照临床试验,不能得出针灸有效的结论,并不是真的由于针灸无效,而是由于假针灸对照组的设计有问题。“三合感应”现象反映出不用直接触及皮肤,也可以在印堂穴产生“得气”效果,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所以,今后在做针灸研究的临床设计时 ,要考虑到这一现象。

3
“三合感应”现象刍议

在物体相当靠近还没有接触印堂穴皮肤之前,个体就能在印堂穴局部有明确的感觉,这也许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预警反应。因为附近的眼睛、鼻子和大脑都是身体的要害部门,任何一个器官的损伤都会严重影响正常的生理活动,甚至致残或致死。在外物接近之时,机体感知到危险即将到来,立即发出信号通知大脑作出相应的躲避行动,可以防止伤害的发生。

无论睁眼或闭眼都出现“三合感应”现象,也许是别名“第三只眼”的来源。虽然印堂位置在两眼之间,占了一个眼睛的部位,但是没有任何眼睛的形状,显然从外形来说是不能称之为“第三只眼”。而被称为“第三只眼”一定有它的特殊性,应该有类似于能看到东西的功能。“三合感应”现象也许是对其有视觉功能的另一种解读,当有物体靠近的时候能感觉到物体的存在,也就相当于用眼睛看到了物体一样,所以称之为“第三只眼”。


结    语

本文对印堂穴“三合感应”现象作了初步调查,结果显示其发生率达到88.7%,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都有“三合感应”现象。说明了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族人群之中。印堂穴的感觉与针灸的“得气”相似,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深入探讨这一现象,可能有利于进一步了解穴位的功能和特性,从另一个视角寻找穴位和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关联性。另外,人体的其他部位是否同样存在这样的“三合感应”现象值得寻找和研究; 同时,“三合感应”现象的发现,为目前临床研究的假针灸对照组的设定,提供了值得思考和借鉴的依据。

致谢:在本文写作中,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何伟医生提供的相关资料,在此特表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1] 黄龙祥,黄幼民.针灸腧穴通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276.

[2] 郭长青.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用(上册)[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565-566.

[3] 杨甲三.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15.


(收稿日期:2018-02-23  编辑:罗英姣)




作者:贺德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