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小刚和那个干净、热闹的时代,永远留在了1997

 昵称54669340 2018-06-09



?


近日,冯小刚、刘震云与崔永元之事件真是热上加热,不仅跨越时间线长,波及范围也是甚广,引得闹剧高潮迭起。


对局外人来说,这场漩涡掀起的浪很大,可漩涡中心的迷雾更大。


巧的是,在此之前刚好重温了《甲方乙方》,电影的最后一段台词里,葛优说:


“那天我们都喝醉了,也都哭了,说了很多肝胆相照的话,真是难忘的一夜。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也许冯小刚也曾这么想过。



1


时间倒回到电影开头,一只卡通老虎嗷~的叫了一声,两秒钟后荧幕上弹出一行大字:祝 全国人民虎年快乐!


是的,这是中国内陆第一部商业贺岁片,但质量极高,整部片子流露着一种粗粝的实在,颗粒感浓重,胡同幽默刻画入神。


《甲方乙方》里有的李琦、英达、刘震云也在里面客串了一个角色,有年轻的冯小刚、徐帆、葛优,还有刘蓓。


刘蓓:举手投足都是清澈的媚


影片描述的是四个年轻的自由职业者。他们开办了一个“好梦一日游”业务,承诺帮人们过上梦想成真的一天。


几个年轻人凑在一块,吹牛喝酒打牌,不挣钱但求个热闹,就是这种坦诚、朴实,让人觉着自然,觉着这部作品太干净了。


那些台词场景,轻描淡写却恰到好处的一颦一笑,都是现如今那些个用力甩一些下三滥包袱尬笑的所谓喜剧片所无法对比的。


因此影片中诞生了不少经典台词:


“没有房子的婚姻是不幸福的”



至今,豆瓣下面都是清一色的惊叹: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豆瓣下面又是清一色的记忆深刻:



不带转弯抹角的讽刺,也正是这部电影的最佳味道。


作为一部从王朔小说里脱身出来,冯小刚编剧的电影,这个片子带着浓浓的90年代气息。



这是冯氏贺岁片的第一弹,从此《手机》《天下无贼》《非诚勿扰》等影片都打着贺岁的旗帜接连出场。


但《甲方乙方》却始终是我认为最为珠圆玉润的一笔。


处于半饱和的状态,充满京味儿的对白,影片所传达的主题,用“贫嘴”的方式表达人民生活状态,开启了贺岁的先河。




2


《甲方乙方》是一部电影,却告诉我们可以把电影当人生,姑且在其中找一找其他人生活的痕迹,在语调的高低升降之间,满足自己。


从现在看来,那时候的拍摄技术确实有点粗糙,景深的调度转换的有些生硬。这是冯小刚的电影,在成形的初期,却勾勒出了真诚的模样。



《甲方乙方》的广受好评,个人以为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踏实。


踏实不一定就是一板一眼的纪实主义,相反,《甲方乙方》倒更像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故事,但这个故事是立足于时代的。


几个下岗工人异想天开地开办了“好梦一日游”业务,顾客的要求丰富多样:富贵的想尝试贫穷,明星想体验平凡,小平民想做巴顿将军,守不住秘密的厨子想成为守口如瓶的铮铮铁汉。



每一个愿望看似可笑,却都透着最容易理解的人之常情。


表面包裹着段子式的戏谑、辛辣的讽刺,可内里始终是带着“人气儿”的:它关注的是人,关心的也是人,是一个又一个就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


它有对社会的讽刺,也不乏挖苦,可总体上仍保持着一种善良的人性。



这个主题贯穿整部影片,在笑声中还可以回味。


“好梦一日游”可能只存在于电影中,但那些简单的梦想每个人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映射。



3


而同样题材的《私人订制》在我看来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整个电影是“飞着的“、”不着地的“。


诚然,《私人订制》的确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许多当前社会存在的可笑乱象,它对敏感领域的夸张和讽刺尺度也是相当大胆。


但大量的视觉炮弹,莫名其妙的主题,就如同它自己所讽刺的一样,大声叫嚣着“以俗为荣”的理念,任性地抖着包袱,全然不顾观众内心的愕然。


当一部喜剧不再关注人,再多的段子也只能像是强行挠观众的痒痒,观众明明很难受却不得不敷衍地给出几声干涩的笑声。


或许正应了电影中的那句台词——“成全别人,恶心自己。”



当然,从《甲方乙方》到《私人订制》的变化,折射的绝不仅仅是导演本人身份的变化,从大的角度它更表现了15年间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


电影中,工薪阶层的姚远主动将自家婚房借给素不相识的技术员帮他圆梦,甚至都不确定房子是否该能收回。


这在今天看来是过于美好的。



对比是如此可怕的一个行为。


于是那时的电影还说着人话,抖着幽默的包袱,看他们玩世不恭外表下面残存的天真和理想主义的时候,我想你也会和我一样怅然若失吧。


4


1997年12月,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是冬天。不知道那时的青年们坐在影院里,缩缩袖子,看着大荧幕上时该是一种怎样的表情。


如今已经过去21年了,当我去豆瓣给这部电影打分儿标注的时候,才发现《甲方乙方》下面的置顶短评,都已经是十年前2008年的留言了。 



我真怀念那个干净的年代,我真怀念那个不撕逼的冯小刚。


那个时候,他不急功近利,他不会想着用撕逼炒作,一心只是用电影本身博取票房。


艺术说来无非是偏重社会反思与偏重艺术语言本身的。而如今的冯小刚,这两样似乎都与他无关。


《一九四二》票房惨败,他撕观众,说观众根本不懂什么叫好电影。


《私人订制》口碑仆街,他撕影评人,称跟影评人势不两立。



这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冯小刚崔永元事件,为什么有人会爱冯小刚,他其实就是现实的缩影,社会运转的模型,数十亿国人的一面镜子。


爱崔永元太累,聪明人得分析,他这么做图的是啥?分析过后,逢人笑:这不傻么?好人则伤心、伤情、伤和气,最后除了累,落不下什么。


爱冯小刚简单,唯利就行了。




北岛在《波兰来客》中说: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我们再也没有这样的干净、可爱和热闹了。


那个时代真的过去了。



作者 | mu mu

图片 | 网络


文章作者公众号:行走的牧人 

愿在这片土地,遇见远方的你



民谣与诗优选 《漫说文化》:中国近代文学名家 人际关系篇 小程序




稿费优,有意向者请加mu-mutong

添加请备注:作者,且附带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