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流曲似九回肠”形容的就是我们柳州的地貌,一条柳江绕城而过,把柳州分为了河南、河北,在古时候,柳江河高头还没有桥,想过河就只能够靠划船、摆渡,如果是遇到下大雨涨洪水,船就没开了,这样一来,有的人十天半个月过不了河,回不了家。据《柳州县志》里面记载,直到清顺治七年,也就是1650年,南明军队为了抵抗清兵,撤退到柳州,在今天东门码头和窑埠码头之间搭了浮桥,也就是从那时起,柳州人逐渐摆脱了过河全靠船的日子。今天,我们就来同大家摆摆柳州浮桥的古仔。

柳州最早的桥,就是前面跟大家讲过的,清朝时期搭的浮桥了。但是那时候搭的浮桥,目的很明确,就是用来打仗,解决军事运输困难的。所以仗一打完,桥也就被烧毁了。老百姓要过河,还是要靠渡船。

[《摆古》顾问 文史专家郑节余:我记得小时候和家里头大人过河,上船以后,总要丢一、两个铜钱进柳江河,讲这样可以保我们平安。好多柳州人都是这样做的。]

后来时局动荡不安,物价飞涨,坐船过河的钱,也跟着“水涨船高”,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过河费涨到了10文才能过一个大人。到二十年代末,又涨到每个人两个铜板,老百姓有点承担不起了啵。 [郑节余:“民十政变”时候,也就是1921年到1923年,有个自称自治军总司令的旧桂系军阀林俊廷盘踞柳州,那时候,西门码头那里停有很多的木排,是西柴街那里做生意的,他为了自己军事行动方便,就派兵把木排全部抢过来,搭了一条军用浮桥。]

那条浮桥的两头,都设了哨卡,有士兵把守,浮桥除了军队使用外,平时老百姓也可以走,不过要交钱,丢一两个铜板进桥头的钱桶才过得去。1923年,林俊廷的军队开赴南宁了,木商们高兴得要命,个个马上跑去河上收回自己的木排,这样一来,浮桥又没有了。直到1938年底,柳州防空指挥部出面,从河北大南门码头,往河南那边江滨公园的斜坡口那里,搭了一座民众防空浮桥。 [《摆古》顾问文史专家廖六田:当时的这座浮桥是征借木商的木排建的,1939年1月就建好了。民团指挥部司令兼防空司令官是尹承纲,他就派出了上校参议覃鸿斌,在桥上建了个浮桥管理处,专门负责维护保养。] [郑节余:平时过桥要收费,桥两头都各设一个卖票亭,桥头设卡把守收票。公务员凭佩戴的服务机关徽章,学生凭证可以免费过桥。如果碰到空袭警报,一律免费放行。] 后来,因为管理方面的问题,浮桥被冲断过两次。到了1942年6月的时候,柳江洪水暴涨,水位涨到了83.84米,浮桥拆了,要过河的人就改用汽轮泊带驳船运送。

[廖六田:个个争到上船,一下子船就挤得满满的了。] 人多了,超出了驳船的负荷,喊下也没有人愿下,船就慢慢开了。 [郑节余:一开出有十几二十米,船中间的横木和板子就断了,断了咧,两个船就这样倾斜,那个人在中间像倒豆子这样倒下去。它不是这样子的翻,它是两个船这样的,从中间倒下去。] 主持人出图: 一时间,哭喊声震天,岸上的人眼睁睁地看着人被水冲走了,救都来不及救。后来,中正中学开了一个追悼大会,各个学校代表到会追悼,大家一致声讨,要惩办肇事凶手,柳州警备司令部就把当时桥管处主任陈焕章拘捕了,没过几久又押去桂林,交给广西绥靖公署处理。第二年,陈焕章的老婆探监申请宽释,绥署副官处长唐纪把案子调来审,以过失罪判刑,又由滨江镇出面保释,陈焕章才能回柳州,出了这么大的事,桥管处主任的这把交椅真正的成为了烫手山芋。据记载,从1939年浮桥建好到1944年11月柳州沦陷以前,五年时间这个浮桥管理处就换了六个主任,你讲是没是“多灾多难”,那之后发生在浮桥身上的古仔还有哪些咧?我们接稳来摆。 虽然“灾难”是多了点,不过一到晚上,浮桥上就灯火通明,也是蛮好看的,可惜好景不长。抗日战争打响以后,日本侵略军为了打通南北交通线,一心要占领桂林和柳州,那时候的浮桥,是两岸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沈培光:当时梁镇海和严楷负责,日夜不停地在那个浮桥上巡来巡去。他们就觉得这个护桥是有点难,关键就在于人斗不过洪水。]

1944年十月底,柳江河突然洪水暴涨,浮桥差点被冲毁,幸好得到驿运站和珠江酒家的援助,借用铁锚才又把浮桥搭了起来。抗日战争结束以后,浮桥就交给卸任后的柳城县县长马明驹来承包,这个在当时来说,也算是创新。后来,他又把浮桥交给了龙城中学来接包承办,这一接就接到了柳州解放。据说,除了用竹篾缆索,有些地方他们就拿三江、融水山上的古藤来牵拉锚位、锁定船只。解放后,人民政府正式接管了浮桥,1950年,又拨款8400万元(旧币),1000公斤大米,新造桥船34艘,修复船只18艘,拿百几条船用铁索连锁,铺上厚实的木板,这样浮桥就有六米几宽了,走在上面就更加舒服了。
通常柳州人讲浮桥,一般讲的就是大南门码头到对河江滨公园的这条,不过这条浮桥在1968年夏天,还是扛不住洪水,挨冲走了。没得几久,柳江一桥通车,浮桥的历史使命也完成了。后面新建起来的桥,一座接一座,每一座的造型和功能也各不相同,背后的故事也蛮有得来摆的啵,时间关系,我们明天再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