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通篇:天津建卫六百年·摆渡 一舟连通九河水

 网罗天津卫 2018-04-10
摆渡曾经是天津人出行的“首选”
小小的摆渡,渡起了天津600年
摆渡现在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五道清流汇成了海河,这使得海河的河道纵横交错,80多米的河面虽然不比黄浦江浩浩汤汤,但是在过去,要想在这么宽的河道两岸架起一座能通车马的桥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在沿河临水之地,人烟聚集形成的村落旁,一艘艘摆渡船便成了两岸人员物资往来的首选。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摆渡逐渐发展,直至星罗棋布,逐渐成为天津水上交通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一度促进了天津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因天津经济的繁荣而日趋衰落,并逐步走向消失……小小的摆渡,渡起了天津600年。

  渡分官私义专

  要论哪是天津最早的渡口,说起来可能有些取巧,其实那就是天津本身。天津之名何来?不就是燕王率军由此渡河,南下夺了帝位。于是乎“天子的渡口”便成了600年的城市。天津因渡口渡皇帝而得名,也因渡客商而发展。朱棣当了皇帝后,定都北京,而北京的粮饷仍依靠南方供给,三岔河口的漕运就显示了它无穷的魅力。粮船一到,从南方带来的瓷器、布匹等物品布满了街道,大批的客商往来于海河两岸,渡口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通设施。

  如果按照经营方式来分类,天津的摆渡可以分为私渡、官渡、义渡和专渡四种。顾名思义,私渡就是私人经营的摆渡,这自然也是最早出现的摆渡形式,傍水村落一旦形成,摆渡就会自然而然地设立了。早期渡口只是在河边放上一只小船,船主兼做捕鱼等营生。有人渡河时,一招呼即可行渡,颇有“野渡无人舟自横”的味道。此后随着两岸往来的频繁,搭乘者渐多,收入增加,船主见专载渡客有利可图,就制造较大木船,开辟码头,逐步发展成定船、定点、定人的“职业摆渡”。

  私渡的渡口一般都以经营者的姓氏为名,像马家渡口、展家渡口、蔺家渡口等等,而更多的小渡口都是没有正式名字的。

  官渡就是官家为便利驿使往来所设的渡口。据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天津三卫在西沽(城北三里)、晏公庙(河北)、北马头(城北河下)、真武庙(城东北隅)、宝船口(城东南五里余)、大直沽(城东南十里)、寇家口(城东南十里余)7处设立官渡。到了清代天津设府后,天津的交通设施有了很大的发展,仅狮子林一处,就设有十几处摆渡口。当然,官渡同样是要收取船资的。

  义渡自然就是不收取任何船资的摆渡,当时的义渡有两种,一是由僧人募化得钱设置,二是由当地士绅、举人、秀才、有钱的大户人家为了修桥补路、乐善好施而设置的。如北仓上下的义渡,都是举人曹步青施设的,茶叶店“义渡”是准提庵僧人岫山募设,来往客商均不收费。

  天津开埠之后,海河两岸的摆渡也发生新的变化,以现在的解放桥为界出现了上河渡口和下河渡口之分,下河渡口因为两岸为俄、英、法的租界地,建有大型企业,所以沿河修建了许多有水泥护岸,规模和过渡量都较大的渡口。这些渡口一般都只渡外国人不渡中国人,所以被称为专渡。如:俄国领事馆在建国花园开辟的专渡,仅供领事馆的洋人使用;太古洋行英人经理绰号叫码头鬼,在太古码头设渡,专摆他一个人,每天上下班两趟。另有些洋行企业,专为方便职工而设,仅限本洋行中外员工和物资过渡,不摆市民。还有一种私人设置的渡口,位于洋行附近,洋行给船主补贴,本洋行职工免费,还可摆渡一般乘客。像美孚油行渡口、德士古渡口、亚细亚渡口、开滦渡口等,一听名字就知道是这些公司的“福利设施”了。

  寻访渡口遗痕

  天津解放之后,所有的摆渡都收归国有,据统计,当时单是海河干流上的摆渡便有39处之多。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船渡逐渐变成了浮桥,浮桥随后又为各种新式桥梁所取代。虽然在许多中老年人的印象中,依旧有三五成群在河边等摆渡的记忆,但真正运营的摆渡却已经越来越少了。不过,在许多地方,人们至今仍能找到当年摆渡的痕迹。

  比如现在在天津的子牙河、北运河、南运河和海河上架起的众多桥梁,原先都曾是渡口。像赤峰桥,曾经就是“大同道渡口”。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天津被迫开为通商口岸,英、美、法三国首先将位于城南的紫竹林村沿河一带划为租界地,时人称之为“紫竹林租界”。英租界和法租界先后在紫竹林沿河一带修建了“紫竹林码头”,这就是后来的大同道渡口。码头初名“怡和码头”,后改称“颐中渡口”,1949年更名“大同道渡口”。直到1981年10月才被新建的赤峰桥取代。此外,金华桥的前身是北码头渡口,后改为钞关浮桥,然后才建成了金华桥;金钢桥早年是东西窑洼义渡,广场桥原为马家渡口,大光明桥所在地原为大光明渡口等等。

  天津市还有许多同渡口相关的地名,像在河北区堤头前街有个“渡口胡同”,就是因为胡同口外为北运河堤头渡口而得名的。“老渡口胡同”则位于河北区狮子林大街中段,原为北运河河边草地,邻近摆渡口,故名为“老渡口胡同”。在红桥区的老店大街还有一个“旧渡口胡同”,邵公庄佟家楼河沿则有一个“摆渡口胡同”。而在西沽大街东侧还有一个名叫“宣家渡”的胡同。

  如今摆渡生活

  从北营门向东,穿过一大片已经被推土机隆隆碾过的胡同,你就会发现在那段已经属于北运河的河岸边,有一个人字形屋顶的牌楼,上面“北开渡口”四个金字已经显得有些褪色,但一张署名北开渡口,日期是10月8日的告示则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是现在天津市内惟一还在运营的国营摆渡口。40多岁的田师傅和记者坐在一起一伏的水鼓边,望着过往的一位位渡客,聊起了现代摆渡人的生活。

  “我们这个渡口之所以保留到现在,我想很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北开渡口的历史太久了吧,我听说这个渡口在乾隆年间就已经有了,当时叫做小渡口。后来因附近修了炮台,所以就改名叫炮台渡口。因为北岸曾经有个恒源纱厂,上下班的人都从这过河,所以这又被大伙称作恒源渡口,你看,远处那个像船的,就是新修的海河耳闸,所以这里又叫耳闸渡口。这的渡口光名字就这么一大堆。过去,这里到了汛期是船摆渡,平常就是浮桥。1984年就彻底被改为浮桥了。但我们还习惯叫这为摆渡,称这过来过去的人们为渡客。今年挂甲寺的杨庄子摆渡也给拆了,天津市里就剩下我们这还是国营的摆渡了。子牙河上还有船摆渡,不过那是私人的,最近几年才有的。听说,也是我们这行里的老摆渡给戳起来的。

  “我们这些人都归渡口管理所管,过去渡口管理所因为管辖的摆渡多,所以是公用局的直属单位。现在就剩我们了,所以也划归出租总公司管辖了。

  “这个渡口每天从早上5:30开渡一直到晚上10:30,以前船摆渡时一个人就收1分、2分钱,后来有自行车的收5分钱。现在一个人收3毛钱,摩托车收5毛钱。以前这有毛纺厂,上下班时人特多,一天能有7000多人,现在厂子没了,附近的居民区也都拆得差不多了,一天也就没多少人了。”

  别看田师傅岁数不大,但可以算是老摆渡了,因为他们家好几代都是干摆渡的。“我是顶替我爸爸来干的,我们这里边好多人都是子一辈父一辈这么干下来的。因为干摆渡这活太苦了,现在我们这就已经生炉子了,再过一个月,这河面上的西北风刮起来,一般人谁也受不了。老寒腿、风湿病可算是我们的‘职业病’了。”

  “以前的摆渡都是木船,摆渡人都驾得一手好船,别看海河水面不宽,但遇到大的风浪,这橹可难摇呢,毕竟这船上有好几十条人命呢。冬天河水结冰,为了不误渡客过河,我们都是每天凌晨4:30就提前驾小船破冰,一干就是个把小时。”由于从船渡改为了浮桥,所以田师傅现在的工作变得简单了许多,当有船来的时候,田师傅要把两边的桥封上,然后拉动缆绳,将中间的水鼓拉到一边。等船过去了之后,再将水鼓拉回来,恢复通行。“最近海河进行清淤工程,来回的拖船特别的多,一天得开启60多次呢。”

  “等前面的慈航桥建成了以后,这里也就不存在了,听说可能还改回轮渡,但那已经变成旅游项目了吧。”田师傅站起身来,又一次招呼同伴准备开桥了。而每当桥桩两头的铁链搭上的时候,还会有三五成群的人们聚在那里,聊着天,等待着渡口的再次通行,仿佛时间又回到了从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