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碧桂园1个月卖出770亿,嘲笑高周转的该醒醒了!

 Stone_567 2018-06-10

5月的最后一天,业绩百强榜又出街了。

满屏的都是“压强”

谁掉队了?

谁提速了?

谁超车了?

谁又没落了?

……

直入主题,看看最新出炉的三十强榜单吧!(对不起,没有放百强榜,未来房企三十强将占据70%,甚至更高的份额。这个行业的未来,不可能百家房企个个都活得滋润。)

 图表来源:亿翰智库

“霸道哥”碧桂园

月月总冠军,770亿单月新纪录

应该说,这两年的碧桂园表现,拉高了整个地产行业的奋斗指数

不同块头不同速率 

同样是大块头,究竟谁速度更快?

这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时代,具体到前5月,究竟谁跑得最快了?

是大巨头,还是二十强,还是五十强,抑或是百强?

去年十强门槛是1500亿,今年不到2000亿进不了前十,明年要2600亿,2020年3300亿。未来规模房企低于20%增长,都是「掉队」。宋卫平曾说,做好产品,规模慢一点也不要紧。但事实上,中交控股后,中交提出:“规模很重要,央企注重规模,资本市场也承认规模,不进前十的话,有很多规模带来的红利享受不到。所以绿城也必须保持规模,最起码也要进TOP10,不能掉队。

从目前来看,未来只能往三千亿、四千亿、五千亿走,否则无路可走。

目前来看,预计2018年全年TOP50门槛值或将超500亿元,而TOP10门槛突破2000亿。

图表来源:亿翰智库

动荡的房企座次表

地产十强格局微调,地产三十强大调

目前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落差加大。如果不考虑重大央企合并,不考虑极端收并购,未来十强格局会适当微调,会有少量非十强的房企进入十强

但是,地产三十强、五十强,这个中上等梯队波动会很大。考虑到房企是高风险行业,或者产品结构、城市结构判断失误,或者投资拿地稍微错过政策周期、踏错节奏,又或者过于激进,杠杆、高负债。种种问题都会导致在未来三五年里,TOP10-30将面临巨大的调整。

具体看当下2018年前5月的榜单,小编也特别说说网红TOP50新秀

 被抛弃的千亿目标

2017谈千亿,2018两千、三千亿

受碧桂园和万科,或公开或私下提出万亿房企目标的刺激,很多哪怕才两三百亿,甚至一百多亿的房企,在2017年都纷纷提出快速冲击千亿的战略目标。

但转眼间,一年过去了,房企流行的已经是如何做到两千亿、三千亿,甚至更高。更有一批优秀房企,已经不满足于两千亿、三千亿,而是提出第一梯队,TOP8,保持行业前十的相对领先位置。这已经成为继千亿目标之后的网红“新目标”。

其实,不是房企老板胃口大了,而实在是房企规模增长太快,行业洗牌太狠

一家房企若是太“娘”,太“温情”,等待它的结果,就是落后和出局。

这个行业从来不相信眼泪。资本机构看业绩座次榜、看土地储备,供应商也看成长性,地产精英也看平台成长性。房企没高增长,就没钱投你,没人跟你,没新土地给你做。

当然,跃过一千亿之后,有很多房企大佬告诉小编,在我个人看来,房企销售规模超过一千亿后,和三千亿没有本质的差别。

同样,这些年核心城市房价上涨和未来中长期上涨,大型房企可能开发、销售面积没增长多少,但因为单价高了很多,所以业绩也高了很多,但实质产品体量并没增加太多,很多时候,未来五千亿,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两千亿、三千亿。

  • 曾经主张慢一点的龙湖也提出,2020年业绩跨过3000亿元


  • 中国金茂(以前叫方兴地产),瞬间已是13强。面向未来,中国金茂提出2019年破千亿,2022年两千亿


  • 绿城计划2018年突破1800亿2019年突破2000亿


  • 新城也明确2018年1800亿


  • 富力提出2020年3000亿


  • 旭辉干脆不提三千亿还是四千亿,而是强调相对排行榜,明确说2021占据行业TOP8

你有几个“区域王牌军”?

“百亿城市,千亿区域”将层出不穷

2017、2018年流行的是孵化和裂变,即碧桂园变成若干个小碧桂园,世茂变成9个小世茂,中南变成若干个小中南、N个战区。

龙湖年会提出“5321”区域公司目标,即龙湖未来要实现几个500亿区域公司、300亿公司和200亿公司,50亿的地区公司若是持续做不到,干脆几个合并为破100亿的公司。

新城2018年预计会有8到10个公司销售破100亿万科就不说了,四个区域公司中,上海万科、深圳万科都是单区域破千亿的。

值得关注的是超级黑马融创华北融创、西南融创、上海融创预计都会在今年或者明年跃升为千亿区域公司;同样,中南提出江苏战区破千亿,世茂提出福建区域破千亿,其他房企提出浙江区域公司破千亿。以上种种,都是最近几年必须冲击的区域公司目标。

未来房企强不强,既看总部强不强,也看区域狠不狠。

未来,没有几个铁打的战区,或者王牌区域,很难支撑整个集团持续走强。

未来三五年是区域走强、区域王牌军诞生的关键时期,作为自媒体,也应该多关注区域王者是怎么炼成的,去分享给整个行业。

拿地排行榜

TOP10拿地力度、速度最凶猛

今天土储储备的数量与质量,映射未来两三年企业规模的座次表。

首先,从拿地城市分布来看,前5月城市拿地排行榜反映出,一二线城市仍为房企投资拿地的重心,三四线重点城市持续火热。从总量来看,2018年5月,全国土地成交金额TOP10城市总计成交5506亿元,同比增长33%。从城市土地来看,杭州以1363亿元的成交总价位于榜单首位,同比上涨251%;北京和苏州市场分别以606亿元和501亿元的成交总额占据榜单第2、3位

其次,从拿地金额来看,碧桂园、万科、保利居前三甲。2018年1-5月,碧桂园以645亿元拿地总额重夺拿地榜榜首,势头猛进。万科以496亿元拿地总额跃居第二;保利以453亿元稳居第三位,土地市场发力显著。

其三,从拿地结构分布来看,TOP10房企1-5月拿地总额3696亿元,占TOP50企业的45.7%,同比平均增长率为40.7%,品牌房企资源集聚效应日益加强,强者恒强态势凸显

整体而言,第一梯队TOP10拿地的力度、速度、体量最为凶猛,他们获取资源的能力更强。

 图表来源:中国指数研究院

不仅仅是冲规模

有质量、可持续增长,是真行动

考虑到行业洗牌,房企不得不拼规模。

但100%冲规模的房企,目前来看基本没有,所以舆论也没必要老是抨击房企规模论

房企在拼规模的同时,大型房企几乎都提出了有质量的增长。或者关注转型和商业模式能否穿越住宅调控周期,或者关注商住现金流的组合以减少住宅调控的影响,或者关注城市结构、产品结构、财务结构的优化以实现有质量均好的增长,或者从产业类型上关注轻资产、运营、服务的产业补充,又或者从财务质量上关注升利润、控负债、提规模的均好发展……

今天高喊N千亿的规模房企,早已不是唯规模论。

龙头房企,万科、碧桂园、恒大都提出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增长战略和行动举措就不多说了。更多的规模在高速增长的房企,同样也在弯道超车的同时,强调发展平衡论、质量论、持久论。

比如,龙湖提出,未来龙湖住宅规模要冲击三千亿,一直保留在行业前十,而且利润持续提升,争取未来利润能排在行业前五;商业地产提升回报率,进入商业全国前五长租公寓2018年计划开业五万间,未来做到行业前三。显然,龙湖确立住宅、商业、长租公寓、物业四大主航道之后,未来住宅规模将冲击三千亿,运营服务租金类收入将突破一百五十亿,企业会更关注多产业的协同均好,穿越单一住宅调控周期,最终实现龙湖N千亿规模后的可持续发展。

2018年最核心是缺钱

融资两级分化、龙头房企将“胜出”

2017年加杠杆的房企很多都成巨头了,而2018年中央去杠杆后,房企想加杠杆也加不了了。

这两年,龙头房企涨势吓人,但2018年地产行业的确难上加难。核心是去杠杆和企业本身的高负债,很多债务在2018年陆续到期,所以房企2018年只要谈钱,都一个苦字当头。

第一,房企这两年为了做规模,普遍在加杠杆。2017年,136家上市房企平均负债率达到79.1%,达到2005年以来的最高位;到2018年一季度,136家上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有近40家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超过80%。

第二,2016年的发债在2018年陆续进入还债期。2018年一季度,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同比上升约38.5%。预计2018年下半年,债务到期会更加集中和频发。

第三,政策去杠杆,强化金融管控。因此在“缺钱”的大背景下,一方面,利率提升非常显著,预计2018年整个房企融资成本都会上涨5~10%,甚至更高;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房企的资质及信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甚至有些银行,只对排名在TOP30的地产商进行贷款

未来三年,可能是房企

最忙、最难、竞争最激烈的时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