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翻译那点事儿|朱生豪:《莎士比亚全集》中译本奠基人

 郑源vfd966ud0j 2018-06-10

朱生豪与莎士比亚

我想要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

觉。


——朱生豪《朱生豪情书》

提起莎士比亚,就不得不提到朱生豪。在莎剧的翻译版本中,朱生豪的译作是无法被超越的。

今日译者:朱生豪

人物档案

朱生豪,1912-1944,学名森豪,笔名朱朱、朱生等,浙江嘉兴人,翻译家,诗人。共译莎剧31部半,去世时年仅32岁。

曾就读于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和英语系。1933年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世界书局任英文编辑,参加《英汉四用辞典》的编纂工作,并创作诗歌。写有诗集多种,均毁于战火。同时还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小品文。

展开剩余89%

1936年春着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为便于中国读者阅读,打破了英国牛津版按写作年代编排的次序,而分为喜剧、悲剧、史剧、杂居4类编排,自成体系。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辗转流徙,贫病交加,仍坚持翻译,先后译有莎剧31部,《亨利五世》翻译过程中因劳累过度患肺病早逝,剩下的由妻子宋清如译完。

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的人之一,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1.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

朱生豪在《莎士比亚全集》里《译者自序》中写道:“余译此书之宗旨,第一,在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必不得已而求其次,亦必以明白晓畅之字句,忠实传达原文之意趣;而于逐字逐句对照式之硬译,则未敢赞同。凡遇原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现,不为晦涩之字句所掩蔽。”

朱生豪的翻译特点首先是词汇,朱生豪在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时候运用了大量的词汇,这些词汇量和莎士比亚原著的词汇量有的一比,并且比较口语化,和莎士比亚创作的时候的风格有相似的地方。莎剧的观众是一些中下层的市民,需要一些简单易懂的大白话,朱生豪翻译时候契合了这一点。

其次是朱生豪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天赋的诗人,在翻译的时候运用了自己的诗词才华,这样翻译出来的韵味就更加的贴切原著了。莎士比亚剧本中很多用了诗的形式,朱生豪在翻译过程中也很好地运用了汉语中诗的特点,句子的长度、韵脚等,都很好地展现了他诗人的才华。

朱生豪翻译了31部半莎剧,没有翻译十四行诗,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十四行诗遇上朱生豪的诗人才华,定会摩擦出绚丽的火花吧。

2. 朱生豪翻译的不足之处

“未能忠实地移译莎剧中的大量粗俗语,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朱译本的一大不足。”

粗俗语也是莎士比亚剧作中一大特色,插科打诨的语言妙趣横生,对增强舞台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然而朱生豪在翻译过程中将这些粗俗语言“雅化”,这也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朱生豪认为这些粗俗语不能登大雅之堂,因此在翻译中将其转化、回避甚至删除。这点也与他“求于最大可能之范围内,保持原作之神韵”这一翻译理念有所出入。

(朱生豪)

3. 外界对朱生豪的评价

朱生豪先生是引领我走进莎士比亚艺术殿堂的第一人。和我一样,太多太多的人都是由他领进门的。他的散文体《莎士比亚全集》译笔流畅典雅,文句琅琅上口,善于保持原作的神韵,传递莎剧的气派,给我们的内心留下酣畅淋漓的记忆。”浙江莎士比亚研究学会会长、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洪忠煌这样评价。

英文和中文,是两种极为不同的语言,在他笔下竟能吻合到这般程度,足见朱生豪功力之深。”洪忠煌说,朱生豪文学修养颇深,更难得的是汉、英语都很有造诣,所译莎剧斟字酌句、通俗易懂,较他人的译本以典雅传神见长。“他初期所译的几部多为喜剧,如《暴风雨》、《仲夏夜之梦》等,译笔轻快;后期所译《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等悲剧、历史剧,译笔更是精辟而流畅。”

4. 朱生豪翻译作品欣赏

《仲夏夜之梦》第二幕第一场

《哈姆莱特》第三幕第一场

《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一幕第五场

5. 朱生豪未竟之作

朱生豪翻译的第一部莎剧是1936翻译的《暴风雨》,同年又陆续译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9部喜剧。但是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这些译稿全部被焚毁,直到1942年底才补译完全。

随后朱生豪笔耕不缀,1943年凭借仅有的两本工具书字典,译出了莎士比亚的几部重要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哈姆雷特》等。同年秋,健康日衰,但仍握笔不辍,他说,“ 饭可以不吃,莎剧不能不译。”1944年初带病译出《约翰王》《理查二世》《理查四世》等4部莎士比亚历史剧,4月写完《译者自序》,编《莎翁年谱》。

这段时间里他一直忍受着长期的病痛,体力日衰,在勉强支撑着译出《亨利五世》第一,二幕后,延至6月,确诊为肺结核,卧床不起。不得不放下已经开始译写的《亨利五世》译稿。却不曾想,这一放下就再也没能拿起笔来。12月,病情加重,于26日含恨离开了爱妻和刚满周岁的儿子,年仅32岁。

他悲痛地说,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命也要把它译完。

6. 妻子宋清如续译

朱生豪抛下译了一半的《亨利五世》离开人间,他的妻子宋清如决定要将丈夫未完成的工作做完。1948年,宋清如独自完成180万字遗稿的全部整理校勘工作,写下译者介绍,交由世界书局出版。

宋清如1911年春生于江苏常熟一户富豪家庭,被誉为有“不下于冰心女士之才能”的女诗人。因对于诗歌的共同爱好和朱生豪结为伴侣,并携手进入莎士比亚的世界,对朱生豪的译莎事业起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两人相识在1933年,当时两人均是杭州之江大学“之江诗社”的诗人,因诗生情,书信来往十年,终于在1942年,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爱情长跑,步入婚姻殿堂,一代词宗夏承焘为新婚伉俪题下“才子佳人,柴米夫妻”八个大字。

遗憾的是天妒英才,婚后仅仅两年朱生豪便因病而逝,此后,宋清如的生活中便只剩两件事:抚养儿子长大和译完亡夫未竟的稿子。她说,“你的死亡,带走了我的快乐,也带走了我的悲哀。人间哪有比眼睁睁看着自己最亲爱的人由病痛而致绝命时那样更惨痛的事!痛苦撕毁了我的灵魂,煎干了我的眼泪。活着的不再是我自己,只似烧残了的灰烬,枯竭了的古泉,再爆不起火花,漾不起漪涟”。

朱生豪妻子宋清如)

7. “情圣”朱生豪

朱生豪和宋清如都是诗人,十年的书信免不了写一些情话,《朱生豪情书》就是1933年到1943年间两人的书信来往。

(摘自《朱生豪情书》)

情书的落款也十分别致,不同自称达七十多种。

这些名字,任何一个拿出来都可以作为今天的网络昵称了。这些名字的来源也受到了莎剧的影响,看过了、译过了太多了莎翁作品,无论是肉麻的、诙谐的,还是搞怪的、啰嗦的,各种昵称、情话信手拈来。

《朱生豪情书》

“你译莎来我做饭”,这是朱生豪和宋清如爱情婚姻的写照,也正是因为有宋清如的理解和支持,朱生豪用他短暂却华丽的生命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莎翁作品的精彩译文。

内容整理自网络

策马翻译(上海)

ID:cemashanghai

译不惊人誓不休

练定成就敢攀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