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清晰的灰阶图像是彩色频谱的基础! 注意调节以下按钮以清晰的显示血管、突出病变部位: 总增益(2D) ——同步的调整屏幕上所有像素点的亮度,在整体图像太亮或太暗时使用这个按键,突显病变。
时间增益补偿(TCG) ——当图像中的一部分太亮或者太暗时使用。每个单独的滑动件调节图像中的单独一个水平平面的亮度。 聚焦(Focus) ——将聚焦调整到感兴趣区(病变处)。 频率 ——一般是在满足声束足够穿透力的情况下使用较高的频率。 深度(Depth) ——设置深度时应使病变区得到完整的显示且远场没有大片的“浪费空间”,相关的解剖结构也必须保留。
选择彩色模式,调整取样框(Steer) 取样框应尽量小,比要观察的区域略大即可;这是因为取样框越大,帧频会越小,图像的连续性会越差。 取样框的长轴必须大致与血管走形一致。 

如果出现彩色混叠及溢出,应调节Scale和Color增益 ,使血流信号均匀的充满管腔。 


打开频谱模式,调整取样容积: 

校正角度86°,PSV:618cm/s,应调节Angle Correct使角度≤60°

矫正角度至60°,PSV:84.5cm/s。
得到频谱以后,还要调节以下按钮以得到漂亮的波形! 频谱增益(PW) ——频谱增益控制多普勒频谱的亮度。过高的增益可能导致频谱的测量值过大,而增益过低可能导致测量值偏小。最佳增益是恰好显示出波形,而没有多余背景回声。 基线(Baseline) ——基线代表大部分频谱波形的底部。基线是可调整的,放置的位置通常是为了避免混叠的出现。 反转(Invert) ——频谱可以反转,波形既可以显示于基线之上又可以显示于基线之下。配合基线的调节,避免混叠的出现。

Scale是非常重要的调节按钮哦! 

调节Baseline和Scale,使频谱显示完整,不出现混叠: 


一屏的频谱共用了6.6秒钟

一屏的频谱共用了3.6秒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