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威县故事丨威县农村丧葬中独有的习俗

 思明居士 2018-06-10

丧葬文化是中国传统礼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一直有“事死如事生”的观念,所以也就由此形成了一些丧葬礼俗,并通过这些礼俗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痛和怀念。

在威县潘固村及附近村庄有一种“敲棺”和“摸棺”礼俗,这在其他村庄是很少见的,至于这一区域存在这样礼俗的原因已不可考,推测可能是从山西移民后带来的一种文化残留。

威县故事丨威县农村丧葬中独有的习俗

敲棺。这一礼俗的使用主体为去世者的至亲长辈,尤其是祖父母、外租父母、父母、叔伯以及舅姑。一般说来,当亡人入殓后,长辈来吊祭时,除坐在棺材头前外,还用拐杖来敲打棺材头,这就是“敲棺”。“敲棺”者必须是至亲,其他长辈是没有资格的。这种仪式当是长辈以责备的形式来痛哭亡人,象征着“你是晚辈,比我年龄小,本来应该你为我送终吊祭,但现在却让我来给你吊祭,这是不孝,所以我要打你的棺材”的涵义,可见是长辈特别悲痛伤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该礼俗一直到解放前还在沿用。后来就演变为“抚棺”痛哭,虽然“抚棺”痛哭,但很多地方已不再是必须的一种仪式了,而成为个体的情感表达方式。

威县故事丨威县农村丧葬中独有的习俗

摸棺。这一礼俗的使用主体是去世者的至亲晚辈,包括子女、儿媳、侄子、侄媳、侄女,也就是父系家族和夫家的侄男望女晚辈。一般说来,出殡之日,当棺材从家中移出抬到大街上,孝子摔盆后、正式启动前往坟地前,这些至亲要跑上去围着棺材用手抚摸着转一周。门婿和外甥虽然也是至亲,但一般不“摸棺”。这一礼俗当是象征着至亲之人与亡人的最后一次亲近,自此就真的天人永隔了。

威县故事丨威县农村丧葬中独有的习俗

现在这两个独特的丧葬风俗在其他村庄见到的很少,而在潘固村还是作为整个丧葬过程中的仪式存在,尤其是“摸棺”礼俗。从这个礼俗我们可以推测,该礼俗肯定是一种很传统的存在,潘固村的居民大多是600年前山西洪洞移民,所以这一礼俗是否为黄土高原的特有的文化现象,还值得进一步研究。至于为什么在其他村庄没有保存下来,可能是另外一种更强的文化取代了这一文化而已,也可能是家族重“礼”,从而固守某一传统礼制并沿袭下来,成为了一种文化风俗。孟子曾把死作为“大事”,“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如果一个家族颇重文教,那么有可能传承的古制就相对多了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