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语文 五六年级教师 鲁思佳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法律双学位 中高考语文单科王 精通文史,寓教于乐 学好语文是一辈子的事 * 报班方式见文章末尾 导语 读宋词,前有苏轼、辛弃疾的豪放张扬,后有柳永、李清照的清丽婉约,大家习惯了先用风格、派别来定位一个词人。说起范仲淹,一时之间竟不知道如何形容他的词作了。 不光是范仲淹的词作,他本人的政治作为和军事生涯,同样是可圈可点但又一言难尽。 曾有人给范仲淹的生平写了副对联: 上联:文能提笔安天下 下联:武能马上定乾坤 横批:都差一点 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看似中庸的人,在文星璀璨的北宋一朝留下了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在当时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中首倡了“庆历新政”;在外患不断的盛世危局中扎根边塞……结果固然“都差一点”,但是范仲淹在身后却得到了千古文臣都梦寐以求的美名——文正。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那就让我们走进范仲淹的生平,去探索这个“千古美名——范文正公”的由来。 1 文正:谥之极美 首先,要说说这个谥号“文正”。 中国古代是士大夫政治,这些封建士大夫追求“生荣死哀”的荣誉,当大官算是生荣,死哀就是“谥号”。注意了,生前荣誉不算什么,毕竟大权在握,总有人捧着;死后评价才是真正与一个人千古相随的标签。有个成语叫“盖棺定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自唐代以来形成了这么一个现象,文人做官后,都梦寐以求地想要得到一个谥号——文贞。唐代谥号“文贞”的有魏征、陆象先、宋璟、张说等。简读过唐史的人应该都听过这几位的大名,几乎是和各个盛世直接关联的。正因为他们把“文贞”的标准拉得如此之高,统治者们开始吝啬对大臣们给出这个谥号。 北宋沿袭了唐朝的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谥“文贞”。到了宋仁宗时,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他的讳,“文贞”改为“文正”。到了夏竦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司马光第一次提出了:“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致。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是文人景仰的对象。皇帝不肯轻易给人。有宋一朝,总共只有九位“文正”——李昉、王旦、范仲淹、司马光、王曾、蔡卞、黄中庸、郑居中、蔡沈。 元朝外族入主,得谥“文正”的大多是促进文化交流的名臣,比如号称“北许南吴”的理学名臣吴澄和许衡,时称“廉孟子”的廉希宪;还有耶律楚材、刘秉忠两位柱国之臣。总共五位,没了。 明朝文人比较悲情,“文正”给了一些以直而死的名臣,比如被“夷十族”的方孝孺,明末自杀殉国的倪元璐;还有两位是李东阳和谢迁。这个李东阳很有代表性,据说他垂死前为自己的谥号担忧不已,但是参与拟定谥号的大学士杨一清来看望他,表示会给他文正的谥号,李东阳赶紧爬起来给杨一清磕起了头。可见“文正”二字的重量,是能让人“垂死病中惊坐起”的。 清朝的“文正公”一共八位,一半给了帝师,嘉庆帝师朱珪、咸丰帝师杜受田、同治帝师李鸿藻和光绪帝师孙家鼐;另一半给了功臣,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汤斌、刘统勋、曹振镛和曾国藩。 好了,连篇累牍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们已经差不多把一千多年(唐建立618年-清灭亡1912年)的“文正公”数完了,总共30多位。说他们都是数代不可得的完人、百年难遇的奇才,一点都不为过。 而我们今天的主人翁范仲淹,正是这些完人之一;和他们一起,在千古名臣的庙堂上,永远享受着最高级别的供奉和景仰。 2 有才有德谓之圣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道德要跟才华对等,才华高,那么道德修养相应也要提高。这就对文人的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毕竟才华可以通过学习积累提升,是客观的;但是道德标准相对模糊,总不要求一个本来就很孝顺的人,以后更孝顺,无止境地提高孝顺的等级吧。 司马光所说的道德修养提高,更多的是指一种永不放松、永无止境的自我约束和批判。有点类似于佛教里的苦修,永远用道德这根绳子勒住自己。对普通人,这是极度痛苦的;可对于有着圣贤之心的人,一切顺其自然。 那我们来看看范仲淹。对于求学,他说“家贫志不移,贪读如饥渴。”关于立志,他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于修身,他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于教育,他说“少壮由来须努力,篆铭钟鼎古何人”。对于功名,他说“何当换金骨,五云朝玉京。有客淳且狂,少小爱功名。”对于气节,他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对于文学创造,他说“到日必诗战,重登李杜坛。”“自然天下文,不复迷宗师。”对于政治抱负,他说“上有尧舜主,下有周召臣。琴瑟愿更张,使我歌良辰。”面对顺境,他说“送君直上青霄去,行看归乘驷马车。”面对失意,他说“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对于造化天下,他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终其一生,都在“行正道,修正度”。他的作品就是他内心最好的写照。 朱熹评论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 刘漫塘说:“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 清代袁枚称其:“黄阁风裁第一清”。 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高的道德境界,范仲淹才会被历代文人所崇拜。 3 国士无双,大才希文 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所以他从小叫朱说。关于这个名字,还有两个“不靠谱”的故事。 一个叫“划粥割齑”。说范仲淹小时候立志求学,搬进清苦的寺庙学习,生活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粥,凉了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就着切碎的咸菜末(齑,碎末)吃。 另一个是发现身世。范仲淹20岁的时候,他朱家的弟弟朱安花钱浪费,范仲淹老劝他,最后弟弟烦了,就说“我花我朱家的钱,关你什么事?”范仲淹才了解得知自己是苏州范家子,然后愧愤地离家求学去了。 这两个故事是真的吗?至少我们没有证据说它们是假的,只能从故事本身出发去论证。长山朱氏是当地大户,范仲淹怎么可能小小年纪就要去寺庙求学,还吃不起饭?弟弟都知道他是外姓,他自己会不知道?所以我们推测,这些故事只是范仲淹成名之后,“粉丝们”给的穿凿附会之说,为的只是给佛像穿金装。 故事未必是真,但范仲淹少年刻苦的求学精神却是真的。他后来去了当时的国家公立教育机构——应天府书院求学,最后考中了进士,被派到地方上做官。这个时候他把母亲接到身边荣养,给自己恢复了范姓,名仲淹,字希文。“希”取大音希声之义,“希文”意为大才希文。范仲淹用名字表达了自己非同一般的志向,而他之后的履历也证明了他的确配得上这个名字——国士无双,大才希文。 4 “好奇邀名”,“务名无实” 范仲淹真正的政治生涯是在他三十多岁开始的。受了宰相晏殊的引荐,来到中央管理皇家图书资料,参与国家机要。这时的皇帝是二十多岁的宋仁宗,朝政都被六十多岁的刘太后把持。这时还是个愣头青的范仲淹,反对在前殿向刘太后行礼,甚至还请旨让刘太后还政于皇帝,结果显而易见,他被贬到了山西,连他的引荐人晏殊也险些受到牵连。 晏殊评价范仲淹——“好奇邀名”。 后来刘太后病逝,范仲淹重新调任中央。年近四十的他,在朝堂经验上依然不足,与时任宰相的吕夷简几番交手,最终因为反对废后,还是被贬到了地方。 吕夷简评价范仲淹——“务名无实”。 范仲淹一生忠直,以极高的道德准则要求着自己,死后谥“文正”。居然在四十岁之前,得到的是这样两个评价,是否让人大跌眼镜呢?不!这就是从政跟做人、做学问的差别。从政之人,除了有自己的政治主张,还要讲究操作方法,必要时还需要站队。可以说,处处要圆滑,时时须退让。这一点,从古至今都是不变的。 显然,我们的范文正公,在四十岁之前并没有悟透这个道理;怀揣着自己美好的政治理想,到处硬碰。最后对手一个没干掉,反而自己屡遭挫折。后来的王安石跟他出奇的一致,结果也是不言自明。 5 白发将军和沧桑老臣 本来范仲淹注定是要埋没在失败的政治斗争中,但是在他五十二岁的时候,一项边事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西夏李元昊率部反宋,西北边局危殆。当时的北宋朝,距离澶渊之盟已经三十多年,士兵不熟战事,驻守将领无能,朝廷上下乱作一团。白发斑斑的范仲淹临危受命,走上了边关。 是什么让身为文臣的范仲淹敢于接受这项任务呢?时隔千年,我们很难得知范文正公这样做的原因,但我们却可以从文学作品中体察他的心境。 【渔家傲 · 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淫词艳曲风靡的北宋文坛,这首词就像一声苍凉的号角,把自唐以来雄壮辽阔的边塞诗风带进了词坛。边塞的生活多么艰苦,将士们多么煎熬,我们多么渴望结束战争回到故乡。但是!燕然未勒,边患未除,我们怎能还乡? 看似矛盾的思想在这首词中交汇,反映的是范仲淹对戍边将士的深刻同情,还有对家国命运的无限使命感。正如今天的旋律:我们讨厌战争,但我们不惧怕战争。范公这首词,何其深刻?!何其悲凉?! 范仲淹在边塞的经略是有效的,最终西夏的入侵失败了。然而战争留下了千疮百孔的北宋天下,白发将军放下宝剑又提起了笔,回到中央,励志改革。当时皇帝的年号叫庆历。这时的范仲淹已经不是当年初入朝堂的愣头青了,他总结了从政28年来酝酿已久的改革思想,向皇帝提出了十项改革主张。史称“庆历新政”。 有一点颇有意思,唐玄宗启用著名宰相姚崇时,姚崇几番推辞,最后提出了自己的“十事要说”,最后君臣同心,合力开启了开元盛世的序章。 我们可以猜想,范仲淹在向仁宗提出这十项改革主张时,是否也在期待自己能像三百年前的名相姚崇一样,得到明君的倚重,改变颓废的政治格局,用新政拥抱希望的时代呢?也许有吧,和治世理想一起隐喻进数字里的,是一位历经政治风云、家国沧桑的老臣之心。 然而新政最终还是草草收场,没能推行下去。范仲淹不是姚崇,没有玄宗的绝对信任;北宋政坛浑浊,没有唐中期开明的政局。时势如此,英雄奈何?庆历五年,范仲淹离京出任邓州,在那里他寄情山水,大兴文坛,诸多传世篇章多写于此地,比如《岳阳楼记》。七年后,范仲淹死于调任路上,享年六十四岁。 范仲淹死后,仁宗皇帝亲书“褒贤之碑”,赠兵部尚书官衔,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结语 总结范文正公一生,就是一个“苦”字。他仿佛永远在求索,永远在奋斗——修身、为文、出仕、从军、改革,没有一件事是快乐的。然而他却坚持了一生。是什么支撑了他呢?在《岳阳楼记》中有一段话,正是范公自己的回答: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悲哉范仲淹!一生圣人心,千古文正名。 大语文暑秋开课 鲁思佳老师讲范仲淹 中国政法大学新闻/法律双学位 中高考语文单科王 精通文史,寓教于乐 学好语文是一辈子的事 一个看似中庸的人,在文星璀璨的北宋一朝留下了传世名篇《岳阳楼记》;在当时波诡云谲的政治风云中首倡了“庆历新政”;在外患不断的盛世危局中扎根边塞……最终拿到了文正这个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谥号。听鲁思佳老师讲述一代文正公,北宋范仲淹的生平故事。 报名方式 * 扫描二维码在课程列表中找到鲁思佳老师课程,报名即可(其他老师报名方式类似) 暑假班 大语文长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