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终南樵夫:孔子生平

 沁园春春2016 2018-06-11
终南樵夫(2007-08-02 22:21:07)


  一、孔子的祖先

  孔子的祖先是殷人,子姓。

  周武王灭掉殷商,封微子启为异姓诸侯,封地在宋,微子启是宋国的开国君主。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哥哥,不过是庶兄,也就是同父异母的哥哥,商纣王的母亲是正妻。宋地大约是今河南东部和邻近的山东江苏安徽一部分,宋国开始算比较大的一个诸侯国,有一个宋襄公曾经想当霸主。

  孔子的六世祖叫孔父嘉,是宋国宗室,在一次宫廷斗争中被杀。本来孔父嘉的贵族爵位是大夫,他被杀后,其后代的爵位被降为士,卿大夫的世袭地位被剥夺。到了孔子的曾祖父防叔的时候,为了逃避迫害,防叔逃到了鲁国。防叔生了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生了孔子。

  孔父嘉的后人以他的字为氏,所以孔子姓孔氏。到了司马迁时,姓氏合一,孔子的后代就姓孔了。

  所以,孔子是贵族出身。

  二、孔子的出生和去世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娶的正妻,没有生男孩子。娶的妾倒是生了个男孩子,叫孟皮。但孟皮的脚有残疾,叔梁纥非常想再要个儿子,就又娶了一个妾颜徵在。颜徵在果然生了一个儿子,字仲尼,名丘。名丘是因为颜徵在到丘山祷告,祈求生个儿子,所以取名为丘。

  司马迁说叔梁纥和颜徵在“野合”而生下了孔子,这个“野合”不应该是“野外苟合”的意思。叔梁纥比颜徵在大40多岁,他们的婚姻某些方面不合礼法,过去称之为“野合”。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9月22日,也有说是公元前552年。目前多持前551年说,这是《史记》的记载。

  孔子亡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2周岁。孔子埋在曲阜的泗水旁,他的学生用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埋葬他,并在他的墓前守孝。三年丧期满后,大家分散。子贡在孔子的墓旁结庐守了6年。

  三、孔子娶妻生子

  孔子19岁娶妻,妻子是宋国丌官氏,可能是姬姓,反正不会是子姓。

  丌官氏的丌官是复姓,丌与笄同,所以丌官氏就是笄官氏。笄就是簪子,簪子象一只长针。过去人一生不剪发,头发长了,挽起来,用簪子固定;男人则用簪子把冠固定在发髻上。周代有管“笄”的官职,是世袭的,其后代就以“笄官”为氏。可见孔子的妻子也属于贵族。

  孔子19岁娶妻是不符合礼的,因为那时男子20岁才可举行冠礼,然后才可娶妻,冠礼以前是不能娶妻的。孔子19岁娶妻的记载仅见于《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又多被认为是伪书,所以这一点很可怀疑。

  如果是周岁19岁,那么虚岁就是20岁了,就可以说通。但中国人用农历,过去多说的是虚岁。反正孔子19岁娶妻是叫人怀疑的。

  孔子婚后第二年就生了个儿子,鲁昭公赐了一条鲤鱼。国君赐礼,这是很荣耀的事情,于是孔子给儿子起名为鲤,冠礼后起字为伯鱼。伯鱼死在了孔子的前面。

  孔子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孔子的学生公冶长。公冶长据说可以听懂鸟语,但没有什么出色的本领,就是能忍辱。

  孔子有没有其他的孩子,没有见史书记载。孔子有没有妾,也没见记载。

  四、孔子的成长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因生活所迫,母亲颜徵在带着孔子搬到了鲁国国都曲阜,可能颜徵在的娘家在这儿。

  孔子少年时,家境贫寒,地位低下,司马迁说“贫而贱”。孤儿寡母,生活确实不易,虽然是“士”阶层的,但在贵族眼里没有地位。公元前527年,鲁国贵族季氏宴请士一级的贵族,孔子前去,被季氏的家臣阳虎拒绝在门外,说“季氏是宴请士,但不敢请你!”

  由于孔子的家族毕竟是贵族,所以孔子的母亲很注意对孔子的教育,孔子6岁时,做游戏玩的都是大人祭祀用的四脚方盘和高脚盘,学着祭祀的仪式。孔子15岁时,已经明白道理,下决心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的本领。孔子20岁做过管仓库和管畜牧的小官,工作完成得很出色。孔子23岁开始办私学,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事情,也说明孔子本身的文化素质非常高,否则谁会来学呢?

  孔子通过努力学习,确实有了做人与生活的本领。这些,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功劳最大,是她在贫寒之中,坚持给与孔子良好的教育,培养出了中国伟大的哲人。

  颜徵在何年故去,没有记载,一般认为是孔子24岁的时候。如果是这个时候,那么,颜徵在是满含欣慰而死去的。她心爱的儿子成人了,成婚了,本领学成了,可以自食其力了,她也看到自己的孙子了。这是一个伟大的母亲,礼当敬之!

  五、孔子的继续学习

  孔子是主张学而不厌的,即使他已经成名,他仍然到处学之。

  郯国的郯子来朝见鲁昭公,讲了少昊时以鸟名官的情况。孔子听说了,马上去拜见郯子,也请教学了一遍。郯国是赢姓国家,尊少昊。

  鲁国有个乐师叫师襄子,孔子向他学琴。师襄子用心教,孔子用心学。一首曲子孔子弹了很长时间,弹熟了,又练技法;技法熟了,又深刻领会曲意;曲意领会了,又要理解曲作者的人品。有一天,孔子肃穆深思,然后欣喜的说,这个曲子的作者只能是文王啊!师襄子听孔子如此说,惊讶的站了起来,恭敬的说我的老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啊!可见孔子学习知识是多么用心!

  周国是天子之国,到周国学礼是孔子向往的。在鲁昭公的资助下,孔子去了周国,问礼与老子,学了不少礼的知识。告别时老子说了一席话,有几句的意思是说:聪明了就喜欢非议别人,博学了就喜欢揭别人的短,这样会招来祸患的。老子的教诲孔子并没有领会遵循,孔子曾经在不适合的场合说别人的不是,给自己带来了不利影响。

  吴国公子季札访问齐国时,他的儿子死了。孔子知道季札是懂礼之人,就去看季札如何葬埋儿子,学习葬礼。

  孔子因为是贵族,所以庶人的劳作他是不学的,甚至他把自己做过的管仓库管畜牧的小官,都认为是鄙事。所以种地的事,他是不学的。说他五谷不分,没有错。

  六、孔子从政

  孔子可说是满腹经纶,看到当时礼崩乐坏的情况,他非常不满,就一心想从政,以便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情况。

  20岁时他做过管仓库管畜牧的小官,他认为是鄙事,说明他要做更大的官。

  公元前517年,孔子到齐国,他的为政观点得到齐景公的赏识,齐景公甚至要封田于孔子,这意味着可能会重用孔子。但齐国宰晏婴对齐景公说:“儒者这种人,能言善辩,法不能约束;傲慢任性,很难驾驭;过分隆重的搞丧事,这种礼俗不好;到处游说谋取官职,这样的人不能用来管理国家。现在周室衰微,礼崩乐坏,孔子还推重那些繁杂的礼节,一个人一辈子都搞不明白这些礼节。用这种过时的礼来改革齐国的风俗,不是治民的方法。” 齐景公一听心里就明白了,孔子那一套确实不能用来治理国家,对孔子就冷淡了。晏婴这段话非常重要,他一眼看出了孔子主张的短处。要知道孔子一生为何在为政上总是不如意,一定要细读晏婴的这段话的,读了就有答案。

  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时,鲁定公任命孔子当了中都宰。中都位于今山东汶上县,称为中都邑,相当于现在的小县城,中都宰相当于县长。孔子把中都邑管理得不错,大家都跟着学。以孔子的知识,管理一个中都邑是没问题的。

  公元前500年,鲁定公升孔子为鲁国小司空,是管工程的官,接着又升为鲁国的大司寇,是管刑狱治安的官。这一年,鲁国和齐国的国君在夹谷相会,孔子作了充分准备,迫使齐国国君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这是孔子政治生涯中最著名的事件,也是最大的政绩。据说孔子这一年杀了鲁国闻人少正卯,并列举五项罪状。三个月后,鲁国大治。

  公元前498年,孔子采取“堕三都”的措施,意在削弱“三桓”,壮大鲁君。但他只堕掉了“两都”,成邑武力反抗,没有堕掉。成邑是孔子的学生孟懿子的采邑,孟懿子支持他的家臣武力反抗。孔子“堕三都”失败。

  公元前497年春,孔子和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职离开了鲁国。

  孔子从政一共5个年头,终究不能遂其愿,鲁国终究也没有成为强国。

  七、孔子周游列国

  公元前497年公元孔子离开鲁国,到公元前484年孔子回到鲁国,一共14年(中间曾回鲁国住过3个年头)。历史上叫孔子周游列国。走的时候55岁,回来已经68岁,孔子是在老年开始周游的,十分不易。

  孔子先后去过的国家有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和楚国,他曾经应约去晋国,到了黄河,听说晋国大夫赵简子杀贤臣,就没有渡河。再向西一点就进入秦国了,秦国落后,没人邀请他去,孔子也没有去秦国。后人说,“孔子西行不入秦”,谁知后来统一天下的竟然是秦呢!

  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方针。有些国君说好,但都没用孔子,可见孔子的治国方针不切合现实。当时已是天下礼崩乐坏,“春秋无义战”,诸侯国之间互相攻打,诸侯国内的显族之间也互相攻打,要讲“礼”是没人听的。

  孔子周游列国受了不少艰难困苦,大致如下:

  路过宋国匡地,匡人因为痛恨阳虎,孔子长相象阳虎,匡人围困孔子5天;

  路过卫国蒲地,时逢蒲地叛乱,蒲人阻止孔子通过。孔子学生公良孺与蒲人大斗,蒲人害怕其勇,放孔子过;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孔子正和弟子们在树下习礼,桓魋派人砍断大树以示威胁,孔子和弟子赶快微服离开了宋;

  在郑国孔子与弟子失散,一个人在东门等待,瘦弱的身躯,又很疲惫。郑人嘲笑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意思是又瘦又疲惫,象一个丢失了家的小狗一样,。那时候这个“狗”的意思和现在不一样,是还没长毛的小狗崽子的意思,成年的狗则叫“犬“。现在的“丧家狗”一词,是骂人咬人的狗的意思,和那时郑人嘲笑孔子的“丧家之狗”一词,词义完全不一样;

  孔子在陈蔡之间,想应楚王之聘到楚国去,陈国蔡国派人围困孔子于荒野上,不让赴楚。以至于绝粮7日,弟子多饿病,这是孔子一生的最低潮,叫陈蔡之厄。后来孔子派人到楚国求救,楚昭王派军队过来,才将孔子营救出来。

  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待的时间最长。有一段时间住了3年多。虽然孔子说卫国“无道”,但卫国给孔子俸禄如同孔子在鲁国做官时的一样,孔子的生活可以得到保证。总的来说,卫国对孔子是最好的,甚至孔子又改口说卫灵公是仁者了。

  孔子周游列国,加上以前去过待过的3个国家,孔子共去过10个国家。说明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热情入世,四处努力,有坚强的意志。

  这10个国家,姬姓的是周、鲁、卫、郑、蔡、曹;姜姓的是齐;子姓的是宋;芈姓的是楚;妫姓的是陈。

  八、孔子整理文献和专办教育

  孔子的政治抱负得不到实现,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已是68岁的老人了。孔子把精力放在整理古代文献方面。整理的文献有《诗经》、《尚书》、《礼》和《乐》,相传还有修史书《春秋》,序《周易》。

  孔子开办的私学主要是教授这些文献,所以下功夫进行整理。结果给中华民族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意识。

  这些文献中的《乐》已经失传,剩下的《诗经》、《尚书》、《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儒家著名的的《五经》。

  孔子晚年专心教学,弟子们跟他学习《诗经》、《尚书》、《礼》、《乐》和《周易》等。孔子的弟子据说有3000人之多,优秀的有70多人,但是有记载的也就是70多人。

  孔子的学生有贵族,有平民。贵族学生,史书上可以判别出来的的有孟懿子、南宫敬叔和司马牛。有的学生比如公良孺,带着自己家的5辆车跟孔子出游,如此好的家境,应该是贵族,要知道那时车和马都是很贵重的,一般平民家里不可能有。剩下的学生中间无疑还有贵族出身的,不过是没有记载而已。平民学生,应该很多的,孔子只要一个薄礼,就可以收学生的。

  孔子的教育对象是“有教无类”,不论贵族平民,都可以来学习,这是破天荒的思想,至今全世界还要以此思想来办教育;

  孔子的教育态度是“诲人不倦”,这是爱心耐心的体现,至今还是每一个当老师的人的座右铭;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才,所谓“学而优则士”,学习定位于求上进,大体是不错的;

  孔子的教学特点是各因其材,学而知之,学以致用,启发诱导,循序渐进,这些至今仍是教育行业要遵循的;

  孔子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生产力发展了,大家富裕了,下来就要加强教育,就是放在目前的中国,也是一个必须要遵循的思想。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伟大思想及实践,被外国人惊讶和叹服。孔子无愧于世界性的大教育家!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春秋时,礼崩乐坏,一些贵族(主要是士阶层)开始兴办私学,这是一个重大的变革。文化教育的普及,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孔子率先开办私学,无疑是顺应了历史前进的步伐。但办私学前提是礼崩乐坏,“有教无类”的教育的前提也是礼崩乐坏,相对于孔子的政治理想来说,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评论互动】

  • [匿名] 学究

    很需要这类介绍性文章。平实易懂。但写出来可不容易,须要考证。 
    “孔子这一年杀了鲁国名人少正卯,并列举五项罪状。” 
    恐怕,这不是史实。为《春秋》等所不载。

    2007-8-3  16:45

  • [匿名] 樵夫

    谢学究! 
     
    孔子杀少正卯是历史著名疑案之一,杀还是没杀,没有定论。《春秋》、《左传》等未记载,还不是最有说服力的,关键是孔子说“为政焉用杀”,这个最有说服力。 
     
    但我是主张杀了少正卯的,这不影响孔子的形象。作为一个掌管刑狱治安的重要官员,他所负责的部门依法处置一些犯法的人,是很正常的。

    2007-8-3  20:37

  • 非沵

  • 下午看您这文时在想:和历史,和几乎不可知的过去打交道的人,对他的研究对象会是怎样的一种心理感受呢。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很多事物可以在时间中被虚化,历史以毁灭众多的细节和证据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目的是为了留下最后的那些抽象的结果。如果是这样,考证历史的人能走多远呢。但我却忽然真实地理解了他们的伟大之处!所以,它应该很有趣,对吧:)

    2007-9-10  21:4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