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窦唯: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富书 2020-06-20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

真正的高贵,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做减法的人生,到底有多赚

作者:羽扇清风(富书签约作者),转载请加fushunamei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富书主播张小荷朗读音频

幸福,是道减法题 

窦唯是个特别有个性的摇滚歌手,身为黑豹乐队的主唱,他却在最风光的时候选择离开,深藏名与利。

他当然知道有名好办事,有利生活好,但是他依然不感兴趣。

年轻时的窦唯

他脑海中有星辰大海,有诗和远方。

他更喜欢自由自在,随性地活着,爱怎么穿就怎么穿,爱唱什么就唱什么。

他可以梳着道士头,一身土里土气的行装,在小面馆吃炸酱面;

也可以演奏癫狂躁动、没有歌词的重金属歌曲《殃金咒》,一点也不关心观众会怎么想。

他远离名利场,没太多欲望,在自己的世界怡然自得。

窦唯和王菲

看似不修边幅的窦唯,实则上是返璞归真的隐士,真正懂得生活的真谛。

当别人在追名逐利时,只有他反其道而行之。

减掉名利,减掉欲望,不理解的人会觉得他不思进取,略带颓势。

其实他活得更通透,清楚地知道如何让自己快乐幸福,凭借这一点,很多人都望尘莫及。

窦唯

人活到极致,一定是素与简。

撒哈拉沙漠中,有种叫沙鼠的生物。

旱季时会大量囤积草根,即使食物足够多,它们也会把洞里塞满,直到装不下为止。

草根太多,根本就吃不完,剩下的草根就腐烂了,于是沙鼠又把那些草根一点点运到洞外。

其实,我们人类跟沙鼠也挺像的,同样有囤积的动力。

根据进化心理学的假设,我们容易对危险信息产生警惕。

囤货满足了我们一种“晴带雨伞、饱带饥粮”的安全感需求,但不会增加我们的快乐。

经济学中有个概念叫边际递减效应,指的是我们从新增商品或服务中得到的满足感是不断减少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喜欢吃牛筋丸,吃第一个是美味可口,第二个是勉强接受,第三个是索然无味,第四个是不太想吃,第五个就吃到想吐了。

很多时候,做加法带给我们的快乐是有限的,难以带给我们长久的满足,而有大智慧的人,都懂得做减法,减少不必要的欲望,给自己轻松洒脱的空间。

正如吴伯凡老师所说:“我们要学会减少自己的拥有感和占有感,预料之中的东西越少,意料之外的惊喜越多。

少,意味着高效

《反脆弱》一书中提到一个故事。

教皇问米开朗基罗,他成为天才的奥秘是什么,如何雕刻出来大卫雕像的。

米开朗基罗说:“这很简单,我只是剔除了所有不属于大卫的部分。”

把那些不重要的部分剔除之后,留下的才是精华。

多多益善是误区,少才是精髓所在,大道至简。

人的头脑构造注定我们很难同时做很多事情,但普通人最容易陷入的陷阱就是企图一次完成很多事。

一个时期只能完成一件重要的高难度的事情,必须调动全部带宽和认知资源去完成。

对于核心思考区的工作最好不要中断,因为要付出极高的转换消耗,要重新回到那种专注的心流状态是不容易的。

《跃迁》作者古典老师说得好:“要专注于自己的高价值区,做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朋友在咨询公司上班,尽管压力大,每天却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工作9个小时依然乐呵呵的,脸上毫无倦色。

他的秘诀就是只聚焦最重要的20%的工作。

工作时,他会先进行流程优化,其他工作要么授权要么转包。

工作间隙就会去收拾桌面物品和整理电脑文件夹,放松的同时顺便理清思路,高效利用每一分钟。

二八定律无处不在,少做事是效率的保障。

在《玩转工作》中,学者汉森提出一个工作理念:

你必须专注在自己选择的“少”里面,如果你不执著地投入,就不会比那些做更多事情的人有优势。

1911年探险家阿蒙德和斯科特开展了谁先到达南极的竞赛。

斯科特团队拥有更多的钱和更大的团队,交通工具包括机动雪橇、小马和狗。

但是方法过于繁琐,不同的团队要在不同的时间出发,造成了管理的混乱。

而阿蒙森团队选择了原始的交通方式——狗拉雪橇,他们专注于找最好的狗、最好的驯狗师,用最科学的方法训练。

做得更少,结果反而赢得了胜利。

少则得,多则惑。

做得更少,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竞争力。

放下包袱,未来就是坦途

网上看到一句富有哲理的话:

人到了某个年纪,就应该懂得舍弃的智慧,丢弃无用的物品,拒绝无意义的社交,终结无结果的感情。

其实,做减法的人生,有这三点就够了。

1、给物品来个断舍离

作家周国平有次去国外旅行,从北京出发时托运了60公斤行李。

谁知到了圣地亚哥,换了一家航空公司,只准托运20公斤。

于是他把带出的物品精简掉一大半。

在酒店里住了好几天,他并没有感到缺少了什么。

回想在北京的家里,屋子总是满满的,每一样东西好像都是必需的。

经历过这件事后,他才发现,许多好像必需的东西其实是可有可无的。

生活并没有那么难,只是我们想要的太多。

如果我们能学习梭罗的思想精髓,把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通过断舍离节制自己的欲望,一切将变得简单。

对物品删繁就简,砍掉外在多余的东西,去追求内心的自在和丰盈,才是在精神层面活得明白的人。

2、拒绝没意义的社交

陈道明曾在采访中表示:

自己从小有社交恐惧症,见生人就不知道说什么,不太会打交道,所以一来二去生活圈子里的人比较少,真正的知心朋友就那么几个,而这正是陈道明最理想的生活状态。

这么多年他很少去应酬,始终深居简出。

在他看来,无意义的饭局和庸俗乏味的低质量社交,除了消磨时间,别无用处。

业余时间,他就在家呆着,除了看书,就是打高尔夫,弹钢琴、画画儿或是练字儿,顺便给妻子做做包,给女儿剪几身衣服。

有人以赢得天下为骄傲,但他最大的幸福是有个温暖的家。

叔本华说:“一个人的自身拥有越多,别人能够给予他的也就越少。

给朋友圈减负,就是给自己增加幸福的砝码。

3、终结无结果的感情

我始终认为,分手是自我疗愈的契机。

一位哲人说过,人只有通过一次真正的失恋痛苦和折磨,才会进一步成熟起来。

面对失恋的现实,我们需要冷却发热的头脑,检点自己的言行,从中吸取经验。

分手不是恋爱的结束,而是恋爱的一部分。

曾经看过一部从天花板视角拍摄的微电影《我和你》。

男孩把房间打扫得干净整洁,迎接一位女孩的到来。

两人共同度过很多愉快的夜晚,只是如胶似漆的缠绵之后,争吵和冲突变得不可调和,房间又重新回到一个人的状态。

满地狼藉的地面,正是感情覆水难收的写照。

一段时间后,男孩再度振作起来,让房间恢复光亮整洁,以饱满的姿态迎接新恋情。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遭遇,沉浸在过去的恋情无法自拔,任由那种低落的心绪不断蔓延。

告别不是悲伤,是深沉的爱。

一别两宽,各自欢喜。

与其相互折磨,不如体面分手,还彼此自由。

做减法的生活,就是对物品进行断舍离,拒绝无意义的社交,终结无结果的感情,从物质到精神的层面重新梳理自己的生活,让脚步变得轻盈。

人生有味是清欢,每减一分纠结,快乐就会增长一分。

作者简介:羽扇清风,富书签约作者,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90后文艺青年。本文首发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ID:FranklinReadingClub),百万新中产生活认知学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