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圆运动》

 淡蓝的云279 2018-06-11
儿病本气篇——导读计划

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中,彭子共将儿病本气篇分为29小节,
导言——1节
小儿常见疾病的对治方法——21节
阴虚、内热、实症、危症等——5节
脉法和指纹法——2节

    根据信息反馈来看,大家来这里求助最多的依次为小儿发烧、咳嗽、腹泻、出疹等疾病,所以本章根据社友们的实际需求和最为关心的问题,将儿病本气篇原本的阅读顺序做了相应的调整和整合,暂大致分为18个部分。

    这18个部分的导读顺序安排如下:
    一、发热,包括中虚发热、停食发热、外感发热、温病发热、感寒停食外治法
    二、咳嗽
    三、疹病、痘病、猩红热、大头温
    四、腹泻、腹痛  
    五、虫病、
    六、风病
    七、痄腮、耳流脓、耳痛
    八、眼病
    九、面红身痒、倦怠、喉痛
    十、頺疝
    十一、暑病
    十二、疳病
    十三、内热与内虚
    十四、阴虚
    十五、实证
    十六、危症
    十七、辨别小儿病症之虚实
    十八、脉法、指纹法

    为了能够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儿病本气篇的内容,这一章导读的时间和节奏将会放慢,以便让大家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消化、吸收和理解。

    清代名医陈士铎讲:医道讲而愈明,集众人议论,始可以佐一人见识。倘必人非我是,坚执不移,则我见不化,又何能受益于弘深乎。


一   发热篇

本篇学习资料:参见《圆运动》63页—发热,74页—外感,84页—感寒停食外治法,39页—病在荣卫

    发热,又叫发烧,是孩子们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亲子健康版块中求助几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所以我们今天就从发烧开始讲起。
    当孩子发烧时,通过社区的搜索功能可以查询到:葱豉汤、黄豆水、淡豆豉水、三豆饮、乌梅白糖水等众多方法都可以退烧,那么此时你可能会选择:
       A 以上几种方法都对症
       B 将所有的方法都试过来,才能知道哪个对孩子的症
       C 按照自己以往的偏好来使用
       D 结合社区的案例,凭感觉采用
    随后你按照你的思路去实践,试用了你认为的正确的方法,结果最终却失败了。
这样的例子在社区有很多。那么接下来这一部分的导读内容,将教会你:当孩子发烧时,怎样合理使用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快速退烧。

    先来看63页的发热

    在这一部分,主要向大家介绍了2种发热情况1、中虚发热2、停食发热。这两种发热的名称可以通俗理解为:孩子中土虚,和吃的多,吃了不消化的东西,积食停食了,都会引起发热。所以家长在照顾孩子饮食起居时,要细心观察孩子,如果平时孩子体质比较弱,容易生病,那基本都是属于中虚的体质,这种体质的发热,可以首先考虑中虚的原因;如果孩子平日胃强脾弱,吃的较多,又常常消化不了,很容易积食,那么这种体质的发热,就可以多往积食方面考虑一下。

    然后我们再来看症状
    中虚发热:手心热,或者头身热。脉象,轻按多重按少,重按比轻按无力。
    停食发热:手心热、头身热,而脉象,重按比轻按有力。停食较重者,舌有黄胎,口有臭气。
    可以看出,除了停食较重者,舌有黄胎,口有臭气,可以较为容易判断是停食发热之外。而中虚发热,和普通的停食发热,其表症都较为接近,都是手心热和头身热。那么如果无法区分的时候,彭子告诉我们,要靠脉象来判别,脉象会告诉我们真相。所以家长还是有必要多少了解一些脉象的知识,这个在本章最后会有讲解。

    对治方法
    一旦你确定了孩子是因为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热,方法将不是问题,因为书中都有一一备述。
    中虚发热:冰糖白糖水,或者黄豆数十粒煎浓汤。
    停食发热:淡豆豉数十粒煎浓汤,停食较重者,淡豆豉加重。

彭子强调:
——中虚为小儿脉法的提纲,这句话,可以通俗解释为:小儿病基本都是源于中虚。
——用平和之药为小儿用药的提纲,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治疗小儿病,尽量用平和的食品或者药材。


以上为中虚发热与停食发热的对治方法,接下来看74页——外感

    外感有2种情况,1、外感于风,2外感于寒,原理详见第二章古方上篇——桂枝、麻黄汤章节。学过第二章古方上篇的朋友们都知道,仲景先师已立有麻黄、桂枝方,可以说对治外感的处方,无出其右,然彭子考虑到小儿经脉稚弱,不能承受麻黄、薄荷等性质猛烈的药材,故特别提出用以下平和之药来对症施治——这也正体现了“用平和之药为小儿用药的提纲”。

    首先来看外感的表症:
    外感于寒:发热、鼻塞、身痛、头痛。
    首先,根据孩子的表症,并结合孩子最近几天的生活起居,综合判断发热的原因,如果是外感于寒,可以用以下对治方法:
    外感于寒:用葱豆汤或者葱豉汤,分以下3种情况
    1、用葱豉汤,葱头带须一个,淡豆豉三十粒为最轻剂量。
    2、如果脉虚气弱者,用葱豆汤,即将豆豉改为黄豆。
    3、看舌苔,舌有黄胎,无论润燥,均用葱豉汤。

    在本节里,彭子特意提到:如果鼻不塞,单发热,神昏气微,脉象不明,乃属于温病,方用黄豆汤,养木养中养津平热即可。

【温馨提示】
——小儿外感,如用麻黄,虽然极少分量,也容易将肺气冲散,造成喘逆危症,不惟麻黄不受,薄荷亦受不得。
    这句话在提醒各位,在为小孩选药时,务必要读一下说明书,看其中有没有麻黄和薄荷,如果有,则要慎重考虑是否必须服用。
——黄豆汤治疗发热在此处是第二次出现,一次是因中虚而发热,这次是只病疏泄不病收敛的温病发热,虽然引起发热的根本原因不同,但是两者均导致了胆经相火不降,从而发热。

接下来看84页——感寒停食外治法。

    顾名思义,就是彭子对于偶遇外感于寒或者停食不消化的孩子,还提供了一个外治的方法给我们。
    方法:
       1、用热毛巾,搓扇子骨中间的脊柱两旁,方向为左升右降,须用力擦至皮下,然后暖卧即通。
       2、葱头捣烂,加麻油少许,搓擦,忌风。

【温馨提示】
——老人停食,如果不能用消食药,方法1最适宜。

再回过头来看39页温病篇——病在荣卫。

通过回顾这一章,我们主要关注2个问题,1、讲讲乌梅白糖汤和三豆饮的使用方法,2、外感于感寒使用葱豉汤和温病使用葱豉汤的意义有何不同。

乌梅白糖汤、三豆饮可以快速、有效的治疗温病引起的发热。

单纯温病且病在荣卫时,引起的发热有以下症状:
初起头痛、身痛,先恶寒后发热,发热之后但热不寒,精神倦怠、神志昏迷,舌无胎,脉象虚浮燥极模糊,轻按多,重按少,或者脉虚小。

对治方法:
乌梅白糖汤:适合具有以上症状,脉象虚浮燥极模糊,轻按比重按有力,发热大者。
【处方】肥乌梅5枚,白糖2两(现在的60克左右)
三豆饮:适合具有以上症状,脉象虚小者。
【处方】黄豆、黑豆、绿豆各三钱

如果以上症状都有,但发热之后仍兼恶寒,就是感寒温病了。
乌梅白糖汤症状+发热之后仍兼恶寒=乌梅白糖水方+绿薄荷1、2钱   
三豆饮症状+发热之后仍兼恶寒=三豆饮方+薄荷5分-1钱

【温馨提示】
——本属于乌梅白糖汤症状,但小便长者,因忌用乌梅,故改用三豆饮加倍煎服。
——本属三豆饮症状,小便短少者,加白饭豆三钱,以利湿气

再来看温病中葱豉汤的使用。

温病中,对葱豉汤的使用是这样说明的:温病脉虚、身乏、身痛、发热恶寒,是兼感寒温病。葱豉汤:葱头三五个,淡豆豉五钱,不加盐,煎服。

【温馨提示】
——本节有关乌梅白糖水、三豆饮、葱豉汤的处方及加减,均是大人的用量,如是小儿,用量应酌情减半或者更少。

如果有些社友还没有弄明白温病的具体含义,可通过本版置顶帖第三章导读,进行学习和了解。

一、对发热篇的思考和应用

基础知识
1、熟练记忆黄豆汤、冰糖白糖水、淡豆豉水、葱豉汤、乌梅白糖汤、三豆饮适用疾病的表症。
2、在本篇中有2处发热的症状,都使用了黄豆汤来退烧,请分别列举出来,并说明为什么都使用黄豆汤。
3、乌梅白糖汤和三豆饮都是用来治疗温病发热,病在荣卫,这两个处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4、使用乌梅的禁忌症是什么。

思考题
1、通过这一篇的学习,你将怎样判断自己的孩子或是家人该用以上哪一种退烧方法。
2、三豆饮除了用来治疗温病发热,病在荣卫,还可以调整身体的哪些功能,可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3、如果本来属于乌梅白糖汤或者三豆饮的症状,却用了葱豉汤,姜糖水,艾叶水泡脚等方法,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发生。

拓展提高
1、社区里有很多发热的病例求助帖,你试着用本篇学习的内容,去分析、去辩证、去给出对治方法。(注:鉴于我们尚处于学习阶段,暂仅限于在本帖的跟帖中探讨)

【本篇小结】

    这一部分给大家介绍了冰糖白糖水、黄豆水、淡豆豉水、葱豉汤、乌梅白糖汤、三豆饮共6个治疗发热的食疗方,和2个感寒停食的外治方法。

    大家首先要将以上各处方的适用症状牢记在心,在孩子发热的时候一一对应,并回忆孩子的生活起居,有没有受到外界风、寒、暑、湿、热、燥、饮食、情感、疲劳等方面的刺激等,再结合孩子平素的体质,思考一下当下的节气,当无法决断的时候,学会借助脉象,这样综合辩证,就可以大大提高诊断治疗的有效率。这种综合辩证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以下各篇章。


第二部分——咳嗽——见67页

咳嗽的具体含义——有痰为咳,无痰为嗽

社区里,求助最多、最让妈妈们头疼的就是咳嗽了,很多孩子的咳嗽都是反反复复、久治不愈,跟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发炎、发烧、哮喘等纠缠在一起,让孩子备受折磨,家长饱受疲惫和担心。

在这一节里,彭子大致讲解了7种引发咳嗽的原因及一系列的对治方法。

一、肝木失养上冲——咳嗽:

1、【处方】冰糖、大枣肉各2钱,当归、芍药、苦杏仁、枇杷叶各5分

2、【症状】无痰干咳,或者有痰而脉细沉,与左脉较右脉细者

3、【原理】该咳嗽是由于肝木失养,而后上冲肺家,造成的咳嗽,如果仅仅调理肺家,不顾肝木和中气,必使中气、津液更伤,木气更冲,致生他患。

4、【治疗思路】补中+润养肝木+润降肺金

              阴虚的补中——冰糖、大枣

              养肝——当归、芍药

              润降肺金——苦杏仁、枇杷叶


【温馨提示】
——小儿咳嗽脉细者,用猪肺煮汤,养肺即愈

二、肺金枯燥——不能生水以养肝木——咳嗽

1、【处方】扁豆、山药各1钱,生阿胶、枇杷叶各5分

2、【症状】无痰干咳,左脉必比右脉细,右脉若细,肺伤更重,鼻梁必青

3、【原理】因肺金枯燥,不能生水以养肝木,引发咳嗽。

4、【治疗思路】补中生金+润肺降肺
              故补土生金——扁豆、山药
              滋津液降肺金——生阿胶、枇杷叶

【温馨提示】
——小儿病以全不用生姜为妥,因小儿脏器薄弱,受不住生姜辛散之力,唯寒吐时,可以用生姜汁少许,降胃胆肺极佳。
——小儿咳而泻绿粪者,山药、阿胶并用亦能医治。

三、脾肺虚弱——咳嗽

1、【处方】扁豆、山药各1钱,小枣2枚,半夏、杏仁、桔梗、陈皮各3分

2、【症状】咳声不干,脉不沉细。可以通俗理解为:咳声中有痰。

3、【原理】由于脾肺虚弱引起的咳嗽。

4、【治疗思路】补土生金+补脾肺津液+降肺除痰理气
              补土生金——扁豆、山药
              补脾肺补津液——小枣
              降肺除痰理气——半夏、杏仁、桔梗、陈皮

四、中气虚寒、肝木失养比较严重——日重夜轻之咳嗽

1、【处方】八珍汤——党参、茯苓、白术、炙草、当归、芍药、川芎、熟地各5分或1钱。

2、【症状】咳嗽,日重夜轻,脉象必浮虚。

3、【使用须知】以上三种咳嗽,用了以上方法不见效果,可用八珍汤。

4、【调理思路】大补中土以降肺经,资助血液以降胆经,胆经降,肺经自降,其咳自止。
              故温补中土+养血潤肝降胆=同时降肺经
              补中土虚而不寒——四君子汤:党参、茯苓、白术、炙草
              润养肝木降胆经——四物汤:当归、川芎、熟地、白芍


五、肝胆病热——充塞肺家——日轻夜重之咳

1、【处方】四逆散——枳实、柴胡、白芍、炙草各5分

2、【症状】干咳,气紧而喘,脉象沉涩有力,半夜交寅(凌晨3点-5点),病必加重,且烦。

3、【原理】肝胆病热,充塞肺家。

4、【治疗思路】清热、舒木郁+补中气+通降肺气
              清木热、舒木解郁——柴胡、芍药
              温补中气——炙草
              通肺气、清肺热——枳实

六、肺燥——日轻夜重之嗽

1、【处方】麦冬3钱,花粉、半夏、杏仁、桔梗、陈皮、生甘草各1钱,细辛5分

2、【症状】咳嗽,日轻夜重,咳在下半夜,痰中带水,脉象,不沉涩,而沉中两部现弦者

3、【原理】肺燥金结,将水聚于胃间

4、【治疗思路】因咳的原因在肺燥
              故润肺开结、清肺热+降肺逆、化痰理气+补中气+温水寒
              润肺开结、清肺热——麦冬、天花粉
              降肺逆、化痰理气——半夏、杏仁、桔梗、陈皮
              补中气——生甘草
              温水寒——细辛

七、外感于寒,卫气闭住内敛之热——咳嗽

1【处方】麦冬、紫菀、炙草各2钱

2【症状】咳嗽,无痰干咳,或者有痰脉沉

3【原理】外感于寒,卫气闭住内敛之热,导致的咳嗽,此方有麻杏石甘汤之法变通而来,用麦冬代替石膏,紫菀代替麻黄。

纵深阅读——麻杏石甘汤

见82页——实证篇

如咽痛而兼咳喘,发热,(脉象)热有根底,重按扔热(实),只有昏睡,并无烦躁,或兼泻黄沫,小便或长或短,是为麻杏石甘汤证。用生石膏、杏仁泥、炙甘草、麻黄绒各5分,一服病愈即止。此证,面色必不红,脉必沉实,舌根舌中必有干黄胎为据。

见106页——外感喉痛篇

此症恶寒,微发热,却恶寒特别之甚,而体痛,舌有黄燥胎,口臭,喉痛极剧,脉象紧而有力,或沉细有力。恶寒,脉象沉紧有力,为必要证据。乃外感风寒,卫气闭住内敛之热之证,方用麻杏石甘汤,麻黄2钱,杏仁3钱,炙草1钱,生石膏3钱,热服即愈。麻黄开卫气之闭以舒肺而止身痛,杏仁降肺润肺,生石膏散热结以止喉痛,炙草补中气,如口臭而舌苔厚腻,时时欲呕者,加生大黄5分火1钱,以清胃间浊热乃愈。脉沉紧有力,卫闭热结之象,麻杏石甘汤之据。

【本篇小结】

本篇一共讲了7种小儿常见咳嗽的治疗方法。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

——咳嗽的原因并非都是肺金的问题,可能是肝木失养,可能是脾肺虚,可能是肝胆木热,可能是肾水寒,所以如果一咳嗽就从理肺的思路去治疗,一定是有一些咳嗽治不好的,这也正是没有万能止咳药方的原因,这一点学医的人是要明白的。

——在这一篇的学习中,关于咳嗽的判别,脉象往往提供最确切的证据。

——在以上7个处方中,都有补中或补土的药物,由此可见,治疗咳嗽,补中或补土是不可或缺的。

——久治不愈的咳嗽基本都是源于内伤,如果仅用消炎药、抗病毒药,清火药、止咳药(非治咳),来消灭咳嗽的表症,而内伤却得不到彻底的治疗,咳嗽以及由咳嗽引发的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发炎等,将永无宁静之日,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复发,而且频繁使用抗生素、寒凉清火的药物,会败脾寒中,“人生于火,死于寒”,如果一直这样寒凉下去,肾阳和脾阳是会早晚被攻伐殆尽的。同理,如果不分寒热,一味的用温药、燥药来对治,结果也是损阴、耗津,使虚劳咳嗽更加严重。故用药不得不慎!

【对咳嗽篇的思考和应用】

一、基础知识
1、将本篇7种咳嗽的表症、脉象牢记在心。
2、夜重日轻的咳嗽,在本篇中介绍了哪两种情况,请分别陈述。
3、对于肝木失养上冲之咳,和肺金枯燥,肝木失养之咳,可以兼用哪种食疗方法来调理。
4、八珍汤适用于哪种咳嗽。
5、小儿病在什么情况下用生姜较为适宜。

二、思考题
1、根据本篇的延伸阅读:麻杏石甘汤,请你分析:什么情况下可以使用麦冬、紫菀、炙草一方。
2、对于单纯受风寒引起的咳嗽,你有什么好方法。

三、拓展提高:
请看下面这个案例:那天,孩子放学了,玩的很疯流汗了,给他衣服脱了可能进了风,又没有搽汗,可能进了风,我接他回家途中又给他吃了点苹果,喝了点冷的豆浆,然后由于一点事情一路哭着回家,晚上回家没有鼻涕,直接咳嗽了。后来我给他吮痧,加梨子花椒水喝了之后,早晨和晚上10点左右咳嗽几声,不想我有两天不在家,又在外面玩了出汗,回来洗了澡,等我回来咳嗽加重了。请问面对这样一个小病号,你该如何处理。

第三部分——猩红热、大头温、疹病、痘病

本篇学习资料参见:《圆运动》74页—猩红热、75页—大头温、77页—疹病、80页痘病

首先,从猩红热开始讲起,今年从新闻报道得知,猩红热似乎比较流行,社区也有一些妈妈因为孩子患有猩红热而向社区求助,那么究竟什么是猩红热呢?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猩红热是温病中最虚之病。也就是说能得猩红热的人身体一定是很虚的,所以在用药或者调理方面要格外注意,不要伤到病人本已很微弱的中气。

猩红热有以下特征,可以供大家鉴别:
一、表症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是这样描述的:
1、咳嗽而作嚏;2、目红含泪,常欲闭而不开;3、欲吐;3、咽痛;4、有时作泻,虽泻而小便仍利;5、发热;6、面色红而污、气微神怠,脉微小而急。

现代医学是这样描述的:猩红热早期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表现为发热、咽痛、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一般发烧24小时内出现皮疹,开始于耳后,颈部,上胸部,一日内蔓延至全身。皮疹呈鲜红色,针头大小,有些象“鸡皮疙瘩”,若用手指按压时,可使红晕暂时消退,受压处皮肤苍白,经十余秒钟后,皮肤又恢复呈猩红色,这种现象叫“掌印”。患儿脸上发红但不出疹,与红色的颜面相比,口唇周围及鼻尖常显得苍白,俗称“环口苍白圈”。此外,舌乳头红肿,很象鲜红的杨梅,故称它为“杨梅舌”,这时检查患儿的嗓子,可看到扁桃体充血明显,有时还能看到脓性渗出。这些都是猩红热的特殊症状。皮疹经3到5天消退,疹消后会有不同程度的脱皮,呈米糠样脱屑,或大片的脱皮。

那么为什么把这种病起名叫做猩红热呢?
《圆运动》中是这样写的:如冬令不寒,或闻雷声,大气的风木不能养足,便即泄动,小儿木气稚弱,同气相感,疏泄起来,如木气强足的疏泄,即发热出汗,皮肉血色并不作猩猩脸面的污红色;木气疏泄无力而又疏泄的疏泄,面色则作猩猩脸面的污红色,世即称为猩红热。

对治方法:
一、普通情况:自病初起以至复原皆用四豆饮。
             方用:四豆饮:黄豆20粒、黑豆、绿豆、白饭豆各15粒。
二、特殊情况:1、如果确认是猩红热,但小便短少,是为脾湿,
               方用:黄豆60粒+山药2钱。
             2、如服用1中山药黄豆方,小便仍不利,则不止脾湿,还兼有肾虚,
               方用黄豆60粒+山药2钱+巴戟天5分处方
原理:详见《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本小节

【温馨提示】
——巴戟天,温补肾气,需右手脉微乃可加也。

所以,孩子是否得猩红热,首先要看表症,是否有很多症状与书中描述的相符,然后再看面诊,来确定孩子究竟是木气强足的疏泄,还是木气无力的疏泄,再接着观察小便,最后可以掌握一下脉象,随后决定采用上面哪一个处方,这样基本就不会误诊了。

再来看77页——疹病

每到春季,就到了疹病的高发期,之后还会有手足口病、疱疹型咽峡炎等等,其实这些都应该是属于疹病的范畴,山药社区亲子健康版块,很早就开始向社友们推荐《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疹病调理的方法,经过社友们反馈,效果良好。家长们可以好好学习这一章节的内容,以便做到有备无患。

疹病分为木气疏泄正常和木气疏泄不及两种情况。
一、木气疏泄正常时:
表症:
1、发热甚盛,2、面色充足,3、小便清利,4、大便不泻,5、疹出成粒,色红饱满,膝下都有。
脉象:右脉较左脉盛。
方用:四豆饮,煎服。如果右脉重按充足,四豆饮中饭豆换成淡豆豉,即可。
【温馨提示】
——只要发热,不论疹点已出未出,始终只用次方。
——冬令寒冷、冬不闻雷,大气中木气根深,来春小儿疹病,多为疏泄正常之症。唯有身体阳虚之小儿,则偶有不及之症。

二、木气疏泄不及时:
表症:1、发热不盛,2、面色萎弱,3、昏迷不醒,4、疹出不红,或不成粒,或疹出成片,或一出即回,或疹闷难出,6、小便短少,7、若加吐泻,脉迟肢冷,极易死亡。
脉象:右脉微于左脉,或左右左右两平而虚微不旺,或者右尺无脉。
方用:1、巴戟天四豆饮,于四豆饮中加巴戟天5分至1钱。
     2、桂附地黄丸也可斟酌使用。
【温馨提示】
——须脉微、神败色黯、右尺更微,才可用巴戟天,否则,如果误用,会将木火补起、变成满腹邪热,充塞肺家,危害不小。
——冬令不寒又闻雷之地,巴戟天之症乃多。

注意,木气疏泄不及的表症,以小便短少为主要特征。

以上为木气疏泄正常与不及时的不同表现,但是疹病同时还有另外一些症状可以参考:如咳嗽、眼含热泪、耳朵冷、发热、昏睡等。

疹病的预防和治疗 疹病预防的食疗佳品——葡萄干
——葡萄干温补肝肾,性极平和,在疹病高发期,适宜经常服用,可有效预防出疹。
——如果出疹时,每天服用1钱,最保平安,7日痊愈。

疹病的不治而愈之法——静养
——凡疹病,只要不发生内伤、吐、泻恶症,不必吃药,静养7日,自然即愈。
——切忌食用白木耳、鱼肝油、鸡蛋、牛奶等等的动阳食品。
——不可用凉药,寒凉的食物。

疹病咳嗽的食疗佳品——黄豆白菜心的使用方法
方用:白菜心黄豆饮,黄豆50粒+白菜心1个,煎服。
小儿出疹时,如果存在:
1、以咳嗽为先发症状,此咳嗽为干咳无痰,服用白菜心黄豆饮,其咳即止,疹病亦随之不起,即使有出疹,也会很顺利。
2、疹病初起,咳而发热者,白菜心黄豆饮自始至终,多服自愈。
3、如果麻疹已经痊愈,依然有咳嗽困难的现象,单服白菜心黄豆饮特效。
4、疹后如想服扫毒药者,可服白菜心黄豆饮,清肝肺之热,妙在平淡二字,最适合木火病气,咳嗽即止。
原理:黄豆白菜心,养中养木养金,平热熄风,清肝肺之热,最适合木火病气。

【温馨提示】
——疹病期间,不论是静养或者是采用治疗疹病的方法,均不可用动阳食品,不可用寒凉的药品,不可吃寒凉的食物。

疹病坏病的治疗——巴戟天四豆饮、加减保元汤
什么是疹病的坏病
1、现代西医治疗疹病的思路是消炎和清热解毒,而这些往往都是寒凉的药物,一些患疹病的小孩,往往在输液后,病情会加重,如腹泻,呕吐、疹出不透等等。
2、近代中医则认为,小儿出疹,乃胃热胎毒外发,所以治疗思路以托毒、升散、疏泄、清凉为主,往往造成肝木疏泄过度,肺金全不收敛,津液干枯、涕泪俱无、热加聋哑、烦躁不宁,睡、则警惕,食则吐出等坏症。
3、还有的出疹小儿,被医生误用温补之药,致将木火补起,充塞肺家,危害不小。
以上3种情况,均可称为是疹病中的坏症。

对治方法:
1、误用寒凉药,误用升散药,用巴戟天黄豆饮补救。黄豆60粒+巴戟天2钱
2、误用温补药,用黄豆白菜心水补救。白菜心1个+黄豆5、60粒
3、如果疹病痊愈后,自汗大虚,面色灰暗,神衰食少,元气难保,方用加减保元汤。加减保元汤:党参1钱,白术、炙草、干姜、巴戟天、当归、黄芪各5分,红枣两枚煎服。

【温馨提示】——疹病的坏病采用以上对治方法时,无需四豆饮也可以。

80页——痘病

痘病和疹病的相同之处:都是木气偏于疏泄之病

痘病和疹病的区别之处:
1、看表症:
痘病:开始时患者可有微热、全身不适、食欲不振、咳嗽或轻度腹泻等症,常不被重视。发热的同时或于发热1-2天后开始出疹,皮疹先见于躯干、头部、逐渐延及面部,最后到达四肢。皮疹分布以躯干为多,呈向心性分布,而且从斑疹->丘疹->水疱->开始结痂,短者约6-8小时,皮疹发展快是本病的特征之一,水疱稍呈椭圆形,大小不一,表浅,似浮在表面,常伴痒感使患者烦躁不安。一般1-3日内,疱疹从中心开始枯干、结痂,再经数日后,痂盖自行脱落,脱落后不留疤痕。因皮疹分批出现,故在病期中可见各期皮疹同时存在,此起彼伏,参差不齐。**痘,其症状较儿童严重,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全身症状严重,皮疹融合成片,并发症易见如肝炎、肺炎等,应加以注意。

疹病:初起时很像感冒,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流眼泪、眼睛红、怕光、咽疼,其中以口眼症状为突出。在出疹前24-48小时见到克氏斑,即小白点周围有红晕,位于两颊。过2~3天后,在口腔颊黏膜,可见散有绕有红晕的细小白色斑点,这些针尖大小的小白点是麻疹早期的特有的现象,发烧3-4天后可见皮疹,出疹期高热、咳嗽、流泪、流鼻涕等症状更加明显,发高烧可达40℃左右。可见皮疹自耳后及颈部开始,渐及前额及颊部致全身,皮疹为致瑰色丘疹,大小不等,多如小米及高粱米粒大小,疹间可见正常皮肤亦有不同程度融合,色渐加深,呈暗红色。如果没有并发症,见疹3天后,热度逐渐下降,皮疹以出疹顺序逐渐消退(先出先退),留有褐色斑痕及细微脱屑,经1—2周完全消失。有经验的人把麻疹发病过程概括为“烧三天、出三天、回四天”。

2、看发病原理:痘病为木气疏泄,金气大败;疹病为木气疏泄,金气虽败还没有大败,故疹病比痘病在处理上要简单些。

痘病的对治方法
1、普通情况:用四豆饮,初起用四豆饮去绿豆为佳。
2、特殊情况:痘不旺者,加山药2钱以补肺气。 如痒者,加巴戟天1钱以补肾虚
3、痘病的败症:
表症:痘出成片不成粒,顶塌、根散、浆稀。
方用:巴戟天+四豆饮,或者加炒黄芪8钱、当归2钱


【温馨提示】
——疹病始终是木气之事
——痘病初则木气之事,继则卫气之事,卫气大败,收敛不复,故痘病后期多用黄芪以补卫气。
——麻疹忌用黄芪,黄芪只适用于卫败之症,不适用于荣热之症。

75页——大头温

大头温:顾名思义,发热头肿,共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普通情况:
表症:发热头肿
脉象:浮洪
方用:乌梅白糖汤。乌梅2枚+白糖1勺,煎服。
二、特殊情况:
1、肺热较实。
表症:发热头肿,气粗做喘且渴,舌心有黄白厚胎。
脉象:紧滞
方用:四豆饮+天花粉、竹叶、枳实各5分,煎服。
2、肾虚
表症:头肿、热微、足冷,面色不匀,鼻梁、唇环青黄,不思饮食。
脉象:沉微或沉按无脉
方用:古方肾气丸,处方参见:第二章—古方上篇—肾气丸
注意:如果耳内有水泡,不可刺破,肺金收敛,水泡自消,如刺破,是将木气疏泄上来的元气消散。

面诊——面红,鼻梁、唇环青黄
面红,鼻梁、唇环青黄,是中土大败之象,此等虚症,舌心皆无黄胎。小儿当春温之时,凡感一切时气病症,但见面色不匀,面红,鼻梁唇环青黄,无论何病,先以猪腰汤补益脾肾,待青黄退后,再按症施治。

温病:发热+流清涕
方用:扁豆、山药各1钱+绿豆50粒,煎服。
处方原理:冬春发热,为木气偏于疏泄,金气不能收敛者,山药、扁豆,收肺、养中,绿豆,清肺热以收清涕,兼养木、养中。此方之山药,功不可没,山药助金气之收敛,以平木气之疏泄。

【温馨提示】
——舌心有黄胎,胃家有热,温病以胃热为顺。

接下来这篇,将着重讲解小儿的大小便病和腹痛。
  
学习资料参见:《圆运动》64页——大小便病、67页——腹痛。

在本篇里,彭子再次强调:初学治小儿病,用食物不用药,治效之后再学用药,便知用药之危险。小儿病理简单,都是药治坏的,最可恶的是认小儿是纯阳之体,有胎毒,肆用一派苦寒、伤火、消散、伤气之药,将小儿治成死症。小儿乃稚阳体,中和之至,然后成胎。
小儿的药用错即出祸事,故鸭蛋、山药、扁豆、黄豆、白糖、淡豆豉皆是小儿至宝。

以上我们应时刻谨记。

一、小便忽然短少

开篇第一句总领全文,请大家牢记:小便忽然短少,即系脾土湿,中气虚,须燥湿补土补中,用山药扁豆最好,不可重用白术横烈之品。

小便短少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表症1、单小便忽然短少,
表症2、小便短、大便泄而发热,
处方:山药、扁豆各1、2钱
原理:燥湿、利尿——>泻止、尿利——>发热自退。

如果有以上的表症,又正逢时行温燥病起之时。
处方:山药、扁豆1、2钱+黄豆2、30粒

注意:尿少、便泄、发热,虽咳嗽不可加降肺药,只须热退泄止,咳即自愈。

以上诸症,脉象的共同点:服山药、扁豆之脉,必虚浮。如脉沉实,便非虚症,黄豆也不可用。

二、大便绿色
1、寒症的大便绿色
表症:大便绿色,一日数次,日久不愈,即土败风起。
方用:肉桂阿胶,或者白术阿胶。
注:有阿胶,白术可用。
脉象:中沉两部必较微。
【温馨提示】
——小便短忌用阿胶。
2、哺乳期的婴儿,如无他病,大便绿色,是大人的乳汁不好,换食罐头牛奶,或者麦粉,或者大米粉煮稀糊吃,1、2天,大便即黄。
【温馨提示】
——如果大便是绿色的,鼻梁山根还现青色,则需一面食牛奶面糊,一面食生阿胶1钱,自愈。
3、热症的大便绿色
原理:肺金热而肝木失养,导致大便绿色。
食疗方:炒熟糯米粉,或糯米稀粥,补肺阴以平热。
方用:天花粉、生甘草、薄荷,5分。
脉象:必沉而不虚
[温馨提示]
——鼻梁色青者多有此症。青,乃木气失养之相。

三、半夜大便

方用:鸭蛋调匀蒸熟拌饭自愈。

脉象:六脉或沉或细而现阴虚诸病。

原理:小儿半夜大便,最泄元气,此阴液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半夜阳升,木气疏泄。

【温馨提示】
——鸭蛋养阴,诸药不及而无大弊,多调尤佳。

四、小便短赤和清长

彭子强调—小儿小便短赤非热,清长非寒,尤须彻底认识。

小便短赤非热的原理
1、中虚土湿,木气下陷,不能疏泄,故小便短。
2、中虚土湿,木火下陷,故小便赤。
3、木火下陷、中气遂寒,运动停滞,上焦相火降不下来,烧热发作。
以上剖析了:小便短赤、伴有发热,并非实热的原因。

小便清长非寒的原理
1、里热实,土气燥,木气疏泄,故小便长。
2、里热实,土气燥,木火不陷,故小便清。
食疗方:多食猪肝,润补肝木。肝木补足,疏泄不偏,小便自减。
处方:阿胶白术,土木双补。

如小便赤为实热者,必有实热的外症,可以鉴别:
1、烧热不退,2、舌有干黄胎,3、口臭,4、便秘,5、脉象沉实有力,6、小便不长不短微带茶色。

【温馨提示】
——湿热病,小便短赤,虚热。
——伤寒,小便清,病在表;小便赤,病在里,赤也是虚热。
——少阴寒病,小便极短而清如水,乃为下焦无火,此病极少。

五、大小便完全忍不住、欲解即下,或者大便泻下不知,小便自下不觉,皆是中虚木热,养中气清木热即愈。

六、腹泻

1、停食腹泻
表症A:停食者,粪白夹水,泻而有屁,屁有短时,也有长时,泻后神气照常。
表症B:腹泻兼吐,如所吐之物并非原食,而是未完全消化的酸臭的食物,精神不惫。
处方:淡豆豉,50粒,浓煎。
如豆淡豉无效,用平胃散加减:苍术、厚朴、栀仁、神曲、麦芽,生甘草、白芍、当归各3分煎服。
服法:小便一利,水泻即止,切莫再服。
表症C:水泻,如连泻不止,腹响肠鸣,必系停食。
处方:摈榔5分,乌梅1枚,消食达木即愈。
【温馨提示】
——如只用平胃散,而不加白芍、当归养津液,加栀仁以清肝热,多有服后肺肝的阴液伤耗而不能食的情况发生。

2、热泻
表症:泻出金黄,也有屁,屁有短时,有长时,也夹水,泻后神气照常。
处方:单用栀仁1、2钱。
绿豆汤亦有效,最好。

3、脾虚之泻
表症A:腹不响、肠不鸣,稀粪无水,其色灰黑,一滑即下,不象水泻射远有屁,泻后倦怠、神萎、面黄,不速止住,其死甚速。
处方:山药、扁豆各2钱,白术5分,干姜、炙草各3分,小便一利,泻即止住。
表症B:如有表症A中的症状,又兼吐,而且吐的是原食不化,此种情况,中气易亡,最危险。
方用:理中丸1、2钱,煎汤,分2次服,才能挽回。

4、肝寒之泻
表症:稀粪夹水,粪带绿色。
处方:肉桂5分,阿胶2钱以温木气,止疏泄即愈。
【温馨提示】
——小便短,忌服阿胶。

5、泻而腹痛
泻后痛止,是停食。
泻后仍痛,是脾虚。处方:白术3钱,白芍3分,橘皮3分,补土舒木。

七、停食不泻
表症A:停食,不泻,日久必腹胀干烧。
处方:神曲、麦芽,当归、白芍,白糖各5分。
表症B:有表症A中的症状,且日久积深,腹必胀满,按之觉痛。
处方:大黄3分,附片1分。
或者,加减黄龙汤:大黄、厚朴、枳实各1钱
                 元明粉5分
                 党参、白芍各2钱
                 当归、柴胡、炙甘草各1钱

八、食停不化
处方1、宜用红、白糖以建中气,使中气旋转,脾胃自然运化,脾胃运化,食物自消。
处方2、扁豆1钱,藿香5分,降胃养胃。
处方3、白糖3钱,普通茶叶5分,泡服即愈。适用于食停不消化,且反酸。
【温馨提示】
——烧焦的食物最伤脾胃,所以不要用糊药消食。
——山楂等药伤胃,如可不用,尽量不用。

九、通过大便的性状判断孩子体质
1、大便先稀溏,最后成条,是热滞。
2、大便先成条,后稀溏,是脾土虚寒,宜补脾土。
3、大便燥结,菠菜或者青菜,或者红薯黑豆煎浓汤,服用。

腹痛

本节主要讲了2方面的内容:
1、常见腹痛的种类及对治方法。
2、冬至到小寒2个节气之间,易于发生的2种腹泻的医理和对治方法。

首先来看腹痛的种类及对治方法
注意:这里讲的腹痛,跟上一节大小便病中提到的腹痛,区别在于:这节里的腹痛,是以腹痛为最突出的症状,而上一节中的腹痛多为伴随症状,即伴随腹泻、发热等出现的症状。这一点在辩证中还需要大家仔细体会。

本书中介绍了3种引起小儿腹痛的原因:1、停食;2、虫痛;3、寒痛;
1、停食: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停食会引起发热,会引起腹泻,如果停食不泻,时间久了,还会引起腹胀、干烧;这一节又学习了,停食还会引起腹痛。
停食引起的腹痛,必然带有停食的主要特征:口有酸臭味,有的人会发热,有的人则不会。
对治方法主要依据是否发热,而在处方上有些加减。
具体为:不发热,淡豆豉3、50粒,浓煎服以消食;发热,则在前方的基础上加白糖以养中气。

2、虫痛:虫痛对我们来讲,相对较为少见,所以先来了解一下虫痛的表症。
表症:能食,而面黄肌瘦,腹痛忽痛忽止,下嘴唇内有白点。
脉象:弦细,或弦洪而大小缓急不定。
处方:春夏,用乌梅丸1枚、花椒5粒煎服以养虫,腹痛自止。
秋冬,用生白芍、生甘草,各1钱以清木热,腹痛自止;或者用使君子肉2枚以下虫,腹痛乃止。
医理:虫,是肝木热气所生,杀虫,实际上是消杀肝木的阳气。春夏,阳气升发,主要在肝木与心火,中下阳气较少,如果此时杀虫,太伤人身之阳;在秋冬时节,阳气沉降至中下焦,此时杀虫对人身之阳伤害较小。所以,彭子的思路:春夏时节,先采取方法,止腹痛,然后在秋冬时节杀虫,这样对人体的伤害最小。
同时彭子还提到:如果不知道虫是肝木的阳气所生的原理,会出现一直用打虫药,一直有虫可打,最后把人给致死的情况,就是缘于用虫药将肝阳消灭殆尽,所以这个道理,不可不知。

3、寒痛:在引起腹痛的这3种原因里,寒痛是最少的。
表症:肢冷、不食;或者额心冷、不食。
处方:桂附地黄丸1钱,或者艾叶3分煎服。

下面介绍冬至和小寒之间常见的2种小儿腹泻。
1、木燥伤津,疏泄偏胜的水泻
表症:水泻,口渴欲饮,小便甚长。
处方:阿胶1、2钱+山药2、3钱
阿胶——养木燥
山药——收疏泄、补土气

2、风木大动,疏泄偏胜的水泻
表症:病痢兼泻黄水,一日数十行,有时泻出也不知道;不渴;小便或有时利。
脉象:左右均弱,似乎无脉。
处方:阿胶3钱+白术2钱+山药2钱+肉桂5分
阿胶——养木燥,平疏泄
白术、山药——补土气,收疏泄
肉桂——温肝阳

【温馨提示】
——在冬至到小寒这个节气之间,因为宇宙大气的木气开始萌动,所以此时要特别注意疾病跟人身木气的关联性。
——《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本节讲解的2种肝木偏于疏泄的腹泻,均在养肝的同时,注重补土气,收疏泄。

思考题:

1、小便忽然短少,意味着什么。请说明小便短、大便泄而发热的医理。
2、怎样理解小便短赤和清长。
3、脾虚腹泻之呕吐和停食腹泻之呕吐,怎样区分。
4、停食会引起那些疾病及症状,怎样区分和对治。
5、大小便病篇中的腹泻和腹痛篇中的腹泻,有何不同,怎样区分。

虫病

通过上一部分的导读,我们了解了小儿腹痛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体内生虫引起的,那么接下来,我们趁热打铁,来专门学习一下虫病。

本节第一句:小儿虫病,不可用下虫之药。总领全文。
那么为什么不可用下虫之药呢?
彭子讲:虫乃人身肝木阳气化生而成。土湿木郁(生热),然后虫生。虫被攻下,肝阳即败。造化之气,木生火长,金收水藏,人身肝木之生气消灭,必枯弱羸瘦,不能长命。

虫病如何辩证
虫病的表症:
本节罗列了以下几点1、腹痛面黄;2、舌现红点;3、甚则唇之内出现小白点;再加上腹痛篇中提到的虫痛外症:能食,面黄肌瘦,腹痛忽痛忽止。
虫病的脉象:
本节提到的脉象是——脉来大小迟数不均。
腹痛篇中的虫痛脉象——脉弦细,或者弦洪,大小缓急不定。
综合以上的内容,为虫病的辩证要点。
但是,也有小儿忽然发热呕吐,有时烦躁,左脉现洪急不宁之象,也是虫病的现象。

虫病的对治方法
处方:
1、乌梅丸调理自愈。乌梅丸详见《圆运动》古方上篇。
2、花椒5分,乌梅二枚,温调木气,亦效。此方在腹痛篇中出现过,此处的处方用量比腹痛篇中的较为多一些。
3、甘草2钱,熟白蜜4钱,铅粉1钱,下虫。此方用于:虫病,口吐涎水,心痛如咬,脉洪大之时,此证为当下之虫证,也就是说,当这些症状出现的时候,这个体内的虫,就需要打下来了,要用此方。
4、知柏地黄丸、桂附地黄丸各1钱,花椒5粒,乌梅1枚,煎服,虫即自下。
5、如用4中的方法,仍然腹痛,用使君子5枚下虫。注意,偏热之地,秋后内热生虫,小儿黄瘦,可用使君子3枚,下虫一次,下虫后,常吃黄豆为妥。

【温馨提示】
——乌梅花椒治虫病之不足,使君子治虫病之有余。
——杀虫不如防虫,防虫不如使虫少生。肺热、肝热,虫生之源,食糖、食鸡、食蛋鱼面,皆能热肺热肝,只需少食,虫便少生。

怎样用使君子下虫:
《本草新编》:使君子,用之以治小儿伤食生虫甚妙,以其不耗气也,而大人用,未尝不佳,但宜用鲜,不宜用陈,用熟而不宜用生,入药之时,宜现煨熟,去壳口嚼咽下,以汤药送之,始能奏功。

思考题:

1、乌梅花椒治虫之不足,使君子治虫之有余,具体应怎样理解。
2、在腹痛篇中讲到:虫痛,春夏用乌梅花椒以养虫,秋冬用生白芍、生甘草以清木热,或者使君子下虫,其分季节来进行不同的对治,请说明原因。
3、虫病要怎样综合治理。

风病

在本节里,主要介绍了1、小儿发热抽搐;2、小儿急惊风;3、小儿慢惊风;4、附子理中地黄汤。

先来看一下小儿发热抽搐。
1、医理:引起小儿发热抽搐的原因,一是中虚木气疏泄,相火不降引起发热;二是相火不降引起津伤、木燥,导致风动。因为小儿木气稚弱,仿佛一颗小树一样,有点风吹火热的,马上就能反映出来,所以小儿发热,相对来讲,容易引起抽搐。找到了发热抽搐的原因,就能够用适合的方法进行调补,思路为:顾中气,养木气,平疏泄,收相火。
2、处方:四豆饮。
黄豆20粒,黑豆、绿豆、白饭豆各15粒,水多煮烂、煎成即服,不可过夜。
尿长忌饭豆。
另,小儿风病的表现,除了抽搐之外,还可能表现为两目上视,这也是风木上动的表现,同样用四豆饮最效。

小儿急惊风
表证:无病,忽然两目上视,手足抽搐、口眼歪斜。
处方:四豆饮。
医理:相火不降,热伤津液,肝胆二经,升降不和,则成急惊。可以理解为:惊风不必非得和发热同时发生。急惊风为热。

小儿慢惊风
1、如果久泻不食而抽搐,面色青黄,为木虚土败。补土调木养血顾中,可望挽回。
方用:附子理中地黄汤+神曲+益母草,轻服多用可效。
2、如果久病食减而抽搐,为木旺土虚。此时肝脾津液已经枯竭,肠胃腠理必有积滞,如用燥热之药,不能健脾,反而横肝,所以慢惊风,虽属寒,却不能用燥热药。
方用:山药、扁豆各1钱,
      巴戟天、淫羊藿各5分,
      当归、芍药各3分
      神曲、厚朴、橘皮各3分

附子理中地黄汤——前人治慢惊之法
在本段里,写到慢惊的原因:木枯克土,金逆火散,乃成慢惊。可以理解为,到了慢惊风的时候,人身的肝木、肺金、脾土、中气,都存在问题了,所以要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调整,才能有效治愈慢惊。

再来看附子理中地黄汤。
附子理中地黄汤其实就是:附子理中汤+六味地黄汤。
附子理中地黄汤补火土,六味地黄汤润金木,这味温而润的药汤,再加上神曲和益母草,就能解决以上提到的各种问题,慢惊风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附子理中地黄汤还可以用下面这个方法制作:
附子理中丸5分,六味地黄丸1钱,益母草1分,神曲2分,煎水调服。这样相对来说,就比较方便一些了。

【本篇总结】
——针对小儿木气稚弱,因而多发的木气病,四豆饮是最善之法。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豆饮针对木气病很适合。
——本节提到“此为治小儿发热病第一要方”,本句话应结合上面一句来理解,是因为小儿多发木气病,所以使用的频率相对来讲是比较多的,但并不意味着,只要一发热,感冒,就要用豆饮,还是要辩证施治。
——在本篇的学习中,彭子再次提出了,治虚劳的方法:总以降肺胆,收相火,运中气为主。因为中宫建运,血气自生。虽然黄芪补气,当归补血,合二为一,似乎为直接补气血之绝配,然而,黄芪性升,当归性散,与肺胆的收降的方向相反,有可能破坏人体的圆运动,对于虚人,多有服用当归、黄芪后,出现肿胀、黄热的现象,这些都是相火被升、被散的外证。此为不得不知。
——本篇中,出现了木虚、木旺、木枯等字眼,彭子讲:木虚、木旺、木枯是一回事,木虚生风则旺,疏泄伤津则枯。

思考题

1、大家都知道,三豆饮、四豆饮,可以退热,请说明应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2、引起急惊风和慢惊风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治慢惊风的附子理中地黄汤和山药扁豆方,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耳流脓

——学习资料参见《圆运动》71页

本节主要针对耳流脓、耳心痛、耳痒这三种外证,做了解读。

本节第一句:小儿耳病流脓,耳心痛,方用桂附地黄丸5分至1钱煎服,此乃肾气虚胆经不降之故。该句统领全篇。

小儿耳病流脓、耳心痛等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脓清为寒,大便不实、面色浮红,可桂附地黄丸、韭菜汁合用。
方用:桂附地黄丸5分至1钱,煎服。
韭菜汁滴耳内,连滴数次亦愈。

二、脓稠为热,小儿体气充足,大便3日一次,面无浮红之色,宜用清热为治。
方用:山药、扁豆各1钱,天花粉、生甘草、绿薄荷各3分,煎服最效。

三、耳前后肿,项不能活动者。
方用:桂附地黄丸5分至1钱+益母草1分

四、耳痒
方用:龙井茶1、2分清胆热。

五、耳痛
凡病,睡醒病不减或者稍加,为热实;病减皆中虚、阳虚,耳痛亦然。耳痛的原因为胆热。
方用:淡豆豉汤,或者黄豆汤,清胆热。

思考题:
1、在本节中讲解的耳痒和耳痛的原因是什么,怎样分别对治。
2、益母草的功效如何。为何在桂附地黄丸中加益母草来治疗耳前后肿、项不能活动者。

讨论:
1、本节第一段提到:耳前后肿,项不能活动者,加益母草1分,你认为此处这个“耳前后肿,项不能活动”是指和耳流脓同时出现,还是可以单独出现的症状。


痄腮

学习资料参见《圆运动》81页

痄腮——现代医学病名为:流行性腮腺炎。
现代医学这样描述流行性腮腺炎:本病前期症状一般较轻,表现为体温中度增高、头痛、肌肉酸痛等。腮腺肿大常是本病的首发体征,持续7--10天,常一侧腮腺先肿,2--3天后对侧腮腺亦出现肿大,有时肿胀仅为单侧,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有疼痛及触痛,表面皮肤不红,可有热感,张口、咀嚼特别是吃酸性食物时疼痛加重。肿痛在3--5天达到高峰,一周左右消退。常有腮腺管口红肿。同侧咽部及软腭可有肿胀,扁桃体向中线移位;喉水肿亦可发生;上胸部亦可出现水肿,躯干偶见红色斑丘疹或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给患儿带来很大痛苦,腮腺疼痛难忍,少数病人的胰腺、脑膜、脑、肝和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本病对机体的严重危害并不只是腮腺本身,而是它的并发症,应高度警惕和防治并发症。

看一看《圆运动》是怎样解读痄腮的:
一、春季发生的痄腮
外证:恶寒发热,或者不恶寒发热。耳后或腮下肿而硬。
脉象:重按虚微。
方用:巴戟天、甜苁蓉各1钱
麦冬、龟板、鳖甲、地丁、昆布、海藻各5分
厚朴、半夏、沙参、橘皮各3分
红枣3枚
——如恶寒发热,舌有腻胎,以上处方再加薄荷、桑叶各5分,温服即愈。
——如痄腮初起时,只服一味黑豆汤,即愈。
——本方并治瘰疬初起和耳流脓。

医理:痄腮为春令木气疏泄之病。木气不足,疏泄一动,向上升去,不能向下降来。耳后腮下为胆经下降之路,故结聚于此不能散,瘰疬、耳流脓的原理与痄腮的原理相同,故痄腮之巴戟天、苁蓉方同样适合于瘰疬初起和耳流脓。
此种病春令甚多,只关系到经络的部位,所以病甚轻。现代医学不知道痄腮的医理,因此不知补益木气助其升降,妄用寒凉、升散的药物,败中气,中气虚,则升降更滞,最后弄到只有开刀才能解决,或者是引发肝、脑膜、胰腺等严重并发症。所以各位学习《圆运动》的社友们要知道这一点。

二、秋季发生的痄腮
与春季发生的痄腮区别在于:脉象,必重按不虚。
方用:天花粉、天冬、橘皮、杏仁、炙甘草,薏仁各1钱。
医理:乃金气燥结,收敛不能下达的原因,病在金气,不在木气,故润燥开结而降肺气,兼补中气即愈。
疹子发生于秋季,也用这个处方。


本帖最后由 我爱阳光 于 2011-5-20 07:21 编辑


思考题

1、请查询地丁、昆布、海藻、鳖甲的功用,并说明为什么要用到这些药材。
2、秋季的痄腮和春季的痄腮有何不同。
3、如何理解,疹子发在秋季,也用花粉天冬方。

实证
——学习资料参见《圆运动》82页

彭子在<儿病篇——脉法>中曾经提到:小儿无论何病,只有中虚和内热两门。那么小儿病是不是就没有实证了,在82页实证篇中,彭子写到:小儿也有实证,但是实在一部分。
接着,彭子列举了几种属于小儿实证的情况。

一、麻杏石甘汤证
外证:1、咽痛而兼渴喘;2、发热;3、只有昏睡,并无烦躁;4、或兼泄黄沫,小便或长或短;5、面色必不红;7、舌根舌中必有干黄胎。
脉象:脉必沉实。
方用:生石膏,杏仁泥,炙甘草,麻黄绒各5分。
对于引起此症的原因之一,彭子提到患麻疹时误服升散药,伤损津液,津伤热起,有病成此证者。

二、大承气汤+黄豆证
外证:1、舌苔燥黄有底;2、口臭目闭;3、渴而能饮;4、二便全无;5、腹满;6、病人腹部拒按;
脉象:脉沉
方用:大黄、枳实、玄明粉、厚朴各5分或者1钱,黄豆3钱。
如果有以上外证,唯病人腹部并不拒按,脉实,则上面的处方用量可以用少许,以消积滞。
对于引起此证的原因之一,彭子提到:如果患麻疹初期,误服了温补之物,会病成此症。

三、胃家燥热证
外证:发热咳喘,渴能饮水,舌胎必有白粉,或者舌有黄胎。
如符合脉象1:沉实,或沉细有力,或右脉实于左脉
方用:生枳实,小栀仁各数分,清去燥热,发热、咳嗽与渴皆愈。
如符合脉象2:不甚实者。
方用:山药、扁豆各1钱,生枳实,小栀仁各数分。
对于引起此证的原因之一,彭子提到:汗出伤津,或误服燥药伤津,所致。

四、大便燥结或不下证
1、大便燥结,舌无黄胎,别无热证,是为阴结。阴结者,阳气不足,不能化生津液。方用桂附地黄丸,每次服用5分,补阴中之阳,阴阳化合,自然津生粪润。独参汤冷服亦可,医理:气能生津。
2、小儿大便3-4日不解大便,却无他病。此为肠中津液不足,可用淡豆豉数分至1钱浓煎温服,以通润之,自然大便。

思考题:

1、本篇中“小儿也有实证,实在一部分,不在全体”这句话如何理解?
2、总结:如麻疹误服升散药,可用那些方法解决。
麻疹误服温补药,可用哪些方法解决。
3、总结:针对大便结燥不下,到目前为止,已经学过哪些方法可以对治,请分别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4、请总结本篇中列举的实证病中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辨别小儿病之虚实
——学习资料参见《圆运动》83页

彭子在<实证>一节中曾经强调:诊断小儿病,总以看舌苔为要,万不可不看明舌苔,随便下药。这一点各位同学要牢记。

那么,在本节中,彭子首先以两种小儿舌胎为外证的要点,讲解怎样辩证疾病。
一、小儿舌有黄胎,为胃间燥热
此证,其舌苔必系干黄,又兼渴而能饮,脉象必中沉有力,综合以上的外证再加上脉象的佐证,才表明可以用凉药、消滞药。
二、小儿舌尖有胎,舌根舌心无胎,其胎即无干黄,只现杂色污浊湿润之象。
此证,必不渴饮,夜卧必甚烦躁不安,其脉必轻按微小,重按尤虚,或者右脉比左脉微小。
方用:桂附地黄丸蜜丸者2钱,水丸者1钱,煎服即安。
医理:舌尖之胎只现杂色污浊湿润之象,乃肾阳寒败,不能化生心火所致,舌尖属心,心火澌寒,不能宣通,故现杂色污浊湿润之象。

紧接着,彭子又进一步讲解引起小儿夜间发躁的2个原因:中下阳虚和食滞。
一、中下阳虚
也就是上一部分刚刚介绍过的:关于舌尖现杂色污浊湿润之象中提到的桂附地黄丸证。
二、食滞
如何区分是食滞引起的、还是中下阳虚引起的夜间发躁。
1、可以根据脉象来判别
食滞的脉象:必重按沉实,只需消食顾脾即可。
中下阳虚的脉象:轻按虚小,重按尤虚,或者右脉较左脉微小。
2、通过舌苔、口气来判断
中下阳虚:舌中、舌根无胎,舌尖现杂色污浊湿润之象;
食滞:可能会现黄胎,且口有酸臭味。

在本节第三部分,彭子介绍了因误用药引起的一些坏证的补救方法。
一、小儿感冒发热,误用寒凉药,热仍不退,反而昏睡不醒。
脉象:此证脉象必浮虚或者微小。
方用:党参、白术、茯苓各1钱,炙草5分、干姜3分
医理:此证为寒药伤中,脾胃大败之症。

二、小儿如误服他药,忽然风动。
在这一部分中,彭子有两处讲到的处方:
1、是回春丹或者化风丹2-3厘化水灌之+附子理中地黄汤;
2、是附子理中地黄丸1钱、六味地黄丸2钱,同煎服亦可,不必尽服,黄豆50粒浓煎温服。

医理:在本节中,彭子再次提到了风病的原因:小儿身体,至于风动,肾经脾经之阳,已随肝木的风,冲出肺经、胃经阴气之外,脾肾阳亡,肝肾阴消,圆运动即将解体,危险殊甚,故一面用回春丹或者化风丹通窍,一面用附子理中地黄汤,温回脾肾之阳,养回肝肾之阴,使五行的圆运动仍恢复升降之旧,此方真可谓造就小儿身命之疗方。

【温馨提示】
——附子理中丸和六味地黄丸,各用多少,按脉象的阴阳多少配用,以六味丸稍多为妥。

思考题

1、本节中提到的小儿风动和风病篇提到的小儿风病有何不同,请说明用药方面为何会有不同的选择。
2、查询化风丹和回春丹的功效,结合本节内容,谈一谈自己有何体会。

暑病
学习资料——参见《圆运动》76页
夏天就要到了,我们就介绍一下暑病的常识,希望各位家长能好好领悟和揣摩,以便做到有备无患。
在儿病篇中,一提到暑病,彭子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当夏暑发生之时”,这个就点明了:暑病、暑病,顾名思义就是暑天才得的病,这个病是和节气相应的,所以各位要在暑天碰到以下症状时,要先考虑是否是暑病的可能。那么哪些症状跟暑病对应的呢?书中第二句紧跟着讲“忽然发热、头痛、欲呕者”,大概小儿暑病以这三个症状较为常见了,所以彭子在本书中首先讲到了这三个外证的要点。这三个外证有一个共同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就是集中在头面部。大家总说辩证很难,难吗?就拿这个暑病来讲,无非是看孩子的症状是不是符合以上三点,再看一看当下的节气是否是暑天,然后就可以向暑病的方向考虑了,这个就是辩证,没什么好难的,关键是看你有没有耐心来读完这篇文章,并一一对应孩子的症状罢了,如果书摆在这里,也不去看,也不去对照,只想知道答案,恐怕永远都得求医而不能求自己了,所以要独立,就得下功夫,就得花心思,否则,你得到的永远是别人的东西,永远不是你的,永远得依赖别人。
刚才是说了点题外话。
那估摸着可能是暑病了,怎么办呢?书中给出了处方:藿香5分至一钱,扁豆1钱至2钱。那有人总是问:老师,1钱、1两、1分是多少啊?这个在圆运动版块中有一个帖子是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的,大家要发扬学习精神,多看,多研究,多搜索。如果实在找不到在哪里有答案,再来问也不迟。
但是有的小朋友不仅有发热、头痛、欲呕的症状,还有小便短大便泻,且口渴,也就是还加上了大小便病,这个时候只用藿香和扁豆力度就不够了,还要再加用“冬瓜自然汁以止渴利尿”。什么是冬瓜自然汁呢?就是“冬瓜蒸的汁”。那如果没有冬瓜,就用滑石1钱代替冬瓜也是可以的。但相比之下,冬瓜最好,用在这个病里是没有一点弊端,也就是最安全的。所以彭子老人家的意思:这个病还是要首选冬瓜。另外他提到西瓜也不错,所以如果没有冬瓜的话,大家也可以试试西瓜。在实证篇中,彭子一再强调:凡小儿之病必须要看舌苔,所以给宝宝断病,千万不要忘了看舌苔这一项,舌苔能提供给我们好多信息。好了,你看了孩子的舌苔,发现,呦!宝宝的的舌苔怎么是干黄苔,这个时候,各位家长请注意了,此时这么多症状加在一起,舌相又有干黄苔的话,就代表宝宝胃间有燥热,此时,要在前面处方的基础上加用:生枳实、炒栀皮各3分即可以去除这个积热。坛子里,总是有人问关于舌苔辨证的问题,通过今天的讲解,大家要明白,单凭舌苔是不能做出一个处方的决定的,舌苔一定要放在其他外证里,才能做一个综合的决断。
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彭子也讲到:“黄豆汤一味,治小儿暑天发热、欲吐,特效。”所以对于症状初起,或者是症状比较轻的小孩,不妨先从黄豆汤做起,如若不效,再用其他的处方。
随后,彭子又讲了暑病的脉象:“虚病之脉,重按无有,暑脉之虚,按至中部,比较定些,稍不留意,即放过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大家如果有兴趣为孩子把脉,要细细品味纯虚病之脉和暑病之脉有何区别,而这个区别是比较细微的,即虚病之脉,重按基本没有了,暑病之脉,按至中部还是会有。
本节最后,又讲到了外感发热,大概意思是暑天除了暑病也有外感发热的病证出现。先是复习了第二章古方上篇中的内容:“无论大人小儿外感发热,总是《伤寒论》桂枝汤荣气疏泄,胆经不降,用芍药的原则,外感恶寒身痛,总是《伤寒论》麻黄汤,卫气闭敛,肺经不降,用麻黄的原则。”但是,但是,重点在这里,大家要注意!“但是,芍药败火,麻黄散气,小儿均不可用,唯用黄豆、黑豆以代芍药,用葱头,豆豉以代麻黄,豆类又能顾中,功效既大,流弊全无,此为小儿外感最妥之法。”
彭子他老人家可爱就在这里,一件事反复的说,反复得提,就拿这个麻黄汤、桂枝汤来说就是这样,可以让我等学子在不同的时期看到相同的话语,会有不同的领悟,真是妙哉,妙哉!
就拿我举个例子吧,昨天看到这篇,还在想:这黄豆黑豆代芍药,葱头、豆豉代麻黄,那是不是还要再加上冰糖、大枣、生姜,杏仁等的,才能配成麻黄桂枝各半汤呢,今天在写导读的时候,忽然发现了,后面还紧跟着一句:“豆类又能顾中”,嗨!这句话的意思不就是说这里面的豆类已经起到了炙草、大枣、生姜等的补中、补津的作用了吗?
另外,在这一段文字里,彭子强调“外感发热为桂枝汤,外感恶寒身痛为麻黄汤”,所以可见,区分外感是由于荣气疏泄还是卫气闭敛,很重要的参考指标是发热和恶寒身痛。
所以,没有谁比谁更聪明,只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
那么,各位聪明的家长,通过这一节学习,你有没有发现以前自己没有领会的意思呢,如果有,则欢迎大家一起来交流和探讨。

思考题

开放式探讨:通过最近学习儿病篇的内容,你又有哪些新的领悟。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儿病篇——内热与内虚:

。。。。若睡着后,饭后,两腮发红,左右不匀是为内虚,须服十全大补丸3-5分诸症乃愈。

睡着与饭后,两腮发红,睡着生相火,饭后则胃中生阳,相火与阳生而不能藏,则浮而出现于面。荣卫的气血不足,中气又虚,不能运化,不能使左右的荣卫升降调和,故左右的红色偏多偏少也。

平日面红亦为中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