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大唐的诗坛上,如果没有他,唐诗的一半天空将会坍塌

 快乐老年435 2018-06-11

有一种人生,叫做陷入泥潭。

如果当初他选择做一个单纯诗人,或许在盛唐的诗坛,他会成为“李杜”一样存在被人追忆。

如果当初他选择一步一阶、干干净净的走入仕途,或许不会沦为被后世文人唾弃的奸臣。

攀龙附凤,奴颜婢膝,不择手段,跳梁小丑,这些词,用在宋之问身上,画出了一幅奸诈小人的模样。

而翻开一部唐诗史,你会发现,那些晶莹剔透唯美的句子,那些让人无奈神伤的情感,竟出自这个人的笔端。

很多年后,当我们读“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时,似乎看到老年的宋之问,站在老家的村口,踟蹰不前,拼了性命、拼了尊严博取仕途之路,终到老时,一身烂泥,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笑料。

其实,历史本来可以这样记录宋之问:

在大唐的诗坛上,如果没有他,唐诗的一半天空将会坍塌。

在宋之问之前,大家是这么写诗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是这样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这样的: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还有这样的:

云飞送断雁,月上净疏林。

滴沥露枝响,空濛烟壑深。

这也叫诗: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宋之问之后,诗歌就变成了这样: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样: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样: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这样: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能有这样的局面,要感谢宋之问,正是他,将律诗这一最具有唐朝色彩的诗歌形式定型,才有了王维、杜甫、白居易等等光照千年的诗人和作品。

(二)

然而,后世的文人,很少有人愿意读宋之问和他的诗。

从觍着脸攀附武则天的男宠到谄媚武三思,从写长诗追捧太平公主到攀附安乐公主,宋之问实现了一个文人趋炎附势的全部过程。

二十岁的宋之问诗才横溢,擅长写五言诗,很快被征召进入崇文馆做了学士。进入体制的宋之问心高气傲,一些想在诗坛政坛创出奇迹,他经常参加各种诗词大会,几乎没有得过第二。他想在政治上有所上进,但是发现这条路太窄了,武则天一直没有关注他。

于是他走了一条自认为通向权力顶峰的捷径。武承嗣、武三思、太平公主,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这些人不是武后至亲就是男宠,他们构成了宋之问的主要朋友圈。

张易之喜欢宋之问的诗才,饮宴赋诗多让宋之问捉刀来取悦于女主。久而久之,宋之问在武则天面前露脸的次数逐渐增多,武则天对他的喜爱也日益深厚。

有一天,武则天游幸洛阳龙门,命臣下赋诗竞赛,优胜者赏锦袍一件。左史东方虬很快作出一首: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

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武则天一看:好!赏了!

就在东方虬刚把袍穿上时,宋之问的诗也好了。

宿雨霁氛埃,流云度城阙。

河堤柳新翠,苑树花先发。

…………

先王定鼎山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

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农扈春。

武则天一看:“小宋比东方虬还写的好啊,来呀,把东方虬的锦袍扒了给小宋。”

在大唐的诗坛上,如果没有他,唐诗的一半天空将会坍塌

武则天

转眼之间,锦袍就从东方虬转到了宋之问身上,东方虬脑子顿时一片空白。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时候,危害也是巨大的。

天天在糜烂的男宠、小人中间混迹,宋之问不再满足于做武则天的秘书,而是瞄准了一个更有前途的职业——男宠。他不惜放下自己文人的架子,为张易之倒夜壶,只为求教获得武则天宠爱的秘诀。

此时宋之问已经是四十多岁的大叔,武则天也已经七十多岁。相较于张易之兄弟来说,宋之问实在没有多少优势,除了诗文他一无是处。但是他想试试,于是就写了一篇著名的的献媚诗——《明河篇》,其中有一段写道:

鸳鸯机上疏萤度,乌鹊桥边一雁飞。

雁飞萤度愁难歇,坐见明河渐微没。

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辉让流月。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求爱。

武则天看到四十多岁的“小朋友”的求爱诗时,笑着对崔融说:“我也知道小宋好,但是他有口臭。”

宋之问打听到这句话,羞愧的真想往地缝里钻。

中国文人讲究气节,一个诗人,一定是要风骨和文采并存的。从一开始,小宋已经与中国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气节背道而驰。

在这条路上,他越走越远……

(三)

705年,张柬之等发动政变,二张被杀,武则天还政于李显,迁居上阳宫。宋之问因是二张的人,被贬为泷州参军。706年,宋之问回洛阳,经过故乡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历复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在大唐的诗坛上,如果没有他,唐诗的一半天空将会坍塌

渡汉江

到洛阳之后,蒙朋友张仲之收留,宋之问和弟弟有了落脚的地方。在张家期间,宋氏兄弟忽然听闻张仲之和王同皎密谋杀害复宠的武三思。这真是个立功的好机会!于是,宋家兄弟马上派人向武三思告密,张仲之等人被害。通过攀上武三思,宋之问升为鸿胪主簿。

患难之时,赤裸裸的出卖收留你的朋友,这一次,宋之问失去的不仅是知识分子底线,而是做人的底线了。

好景不长,707年,武三思父子被太子李重俊所杀。为了再往上升,宋之问改换门庭,投到了太平公主门下。为表达赤诚之心,中年油腻的宋之问为太平公主写了一首长诗,称其为神仙。

不过不久,官场老油条宋之问发现,太平公主还是差了些,作为中宗女儿的安乐公主综合实力更强,政治前途更好。于是他又抛弃了太平公主,转投新阵营。

几番翻云覆雨之后,此时的宋之问,已经在朝廷中名声丧尽,成为无耻之徒的代表。连这等无耻之人都能背叛她,太平公主怎么能咽得下这口气?她就告发宋之问贪污,中宗一声令下,宋之问再次被贬,发往越州任长史。

在翻越大庾岭时,他写下了另一首脍炙人口的《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在大唐的诗坛上,如果没有他,唐诗的一半天空将会坍塌

大庾岭

或许只有在羁旅中,宋之问才能挣脱名利羁绊,做一回纯粹的诗人。

历史注定宋之问没有翻盘的机会。707年,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率禁军起事,诛杀韦氏母女。宋之问也受牵连,被从越州发配到钦州,终被赐死。

宋之问够倒霉的,他倒霉就倒霉在:每次都能准确的踩在即将爆炸的雷上,凡是被他攀附过的主子无一例外倒台。这样的经历前无古人,也后无来者。

文人是政治洪流的小舟而已。政治可以翻云覆手,或进或退,游刃有余,文人不可以。政治家的奸诈可以叫做枭雄,文人的奸诈只能叫做小人了。

至此,宋之问结束了他耻辱的一生。在他身后史书记下的,是一个个不堪的往事,之后的历史,很少有人再去愿意读这个小人,和他那些曾黯然神伤的诗句……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望水知柔性,看山欲断魂。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松间明月长如此,君再游兮复何时。

谁也不愿进去一个小人的内心。但从这些唯美的诗句里,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另一个宋之问,选择趋炎附势之时,不知道他有没有过挣扎。

故事的最后,让我们再来回到公元705年,那一年宋之问49岁。正是人生稍有解脱之时,在越州任长史时,去灵隐寺游玩,一时诗兴大发,随口吟道: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诗至此,他想了很久,无法接下去。

这时有一个苍老的声音续道: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惊出一身冷汗,说话的,是一个老僧。

很多年后,人们告诉他:这位老僧就是被武后诛杀,一直下落不明的骆宾王。

同时代的两个大诗人,一个凌然正气,屹立于天地;一个猥琐至极,被后世唾骂。人生在某个时间点,他们相遇,同吟一首诗,然后分道扬镳。

如果一心写诗,或许宋之问一定是韩愈口中的“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式的人物,李白定会赋诗“中间小宋又清发”,杜甫会说“问也诗无敌”,后世人人以成为“延清门下走狗”为荣。

可是,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