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风瑞原创)灵枢古针法的失落——研读《灵枢经》有感

 负鹏载舟 2018-06-11



《素问》《灵枢经》是当前最主要的中医基础理论来源,二者合而为《黄帝内经》,是为古往今来一切中医学子必读之圣典。无数中医因此而成才,中医大家临证多年以后回头来看时,此经典仍然源源不断地给人以精妙的启迪。但因内经文字古奥,晓习至难:况复辗转抄传,错误疏漏甚多,欲求通解,诚非易事。 

正可叹!

时光荏苒二千年,岐伯黄帝再无言。

学子不解古人意,窥探灵兰难上难!

《灵枢经》相对于《素问》,历代注解更少,悠悠千载,全注灵枢者,不过五人而已(杨上善、马莳、张景岳、张志聪、丹波元简)。吾曾披阅其书,于灵兰旨意虽各有发明,然幽词隐义,犹未能彰显,亦未得豁然贯通之气象,可验之临床者亦少。

《灵枢经》亦称《针经》,为针灸最高指导经典无可非议。本文是研读《灵枢经》以后的一些个人感想。着重于针刺机理,临床实际运用的探究,不重于文字训诂,相当一部分见解亦不同于古代现代针灸家,还请观此文者海涵包容,批评指正。且算是“无知者无畏”之言说吧!

第一,酸麻肿胀为哪般——“得气”就是气至吗?

现代针灸学教材以及其余针灸教学往往把“得气”与“气至”混为一谈,阅读内经以后我发现并不是如此。

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学》教材169页,这样描述:

“得气”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篇》说:“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也就是说,当针刺进入腧穴后,通过施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特殊的感觉和反应,谓之得气,亦称为“针感”。

教材又说:

得气与否与针刺疗效关系甚密,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可见教材完全把“得气”等同于“气至”。到底得气是否就是气至呢?我们来看一下经典的原文:

“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针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灵枢·九针十二原》

可见针刺的时候只要达到“气至”就可以出针,不用继续针刺,即可结束治疗。可是现代临床出现针感以后大部分医生都要继续行针或留针,并且大夫们还要以此针感为评判标准看针刺是否正确,甚至还要换个地方继续扎针。可是到最后呢?出现针感的临床效果也不一定好,并且我根据经验来说,随意针刺任何人(神经系统损害严重的人除外)任何肌肉丰厚的穴位或者部位都可以出现酸麻胀痛的感觉。难道出现这样的感觉就可以“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吗?很明显不是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气至”呢?且看《九针十二原》:

黄帝曰:“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

另外《灵枢·终始篇》: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减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可见“气至”的真实含义是针刺治疗之后人体的气血平和状态,邪气已经排除,正气流布全身,是对身体整体状态的描述,根本不是针刺时候病人身上酸麻胀痛的感觉,只有这样理解才能解释为何“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了。同时也提示了我们检验针刺气至与否,应该从病人的脉象入手而不是病人被针刺时的感觉,经典中也多次提到了脉象具体的检验方法,这一部分具体操作的内容以后另外专门讲述。关于“得气”和“气至”的不正确理解,还导致了对于针刺补泻把握的混乱,让后人对于补泻含糊其辞,异见叠出,这是一个影响巨大而久远的问题。

第二,劳心只为苦多情——无中生有的心经五输穴

现在的针灸学教材根据《针灸甲乙经》的《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篇论述确定了手少阴心经的五输穴为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可是我们检阅内经,发现心经根本没有五输穴,并且《灵枢·邪客》篇专门讲了这个问题。

黄帝曰:手太阴之脉,独无俞,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故本俞者,皆因其气之虚实疾徐以取之,是谓因冲而泻,因衰而补,如是者,邪气得去,真气坚固,是谓因天之序。

看起来增加了心经的五输穴以后穴位系统规整起来,貌似促进了针灸的完善,很多医家也是这样认为,但是深远的影响是《针灸甲乙经》补上手少阴经五输穴后,不单单是破坏了灵枢中输穴理论的完整性。而且,不自觉地否定了灵枢中五输穴所反映的中医脏腑理论。

与此相类似的穴位“创作”,比如“郄穴”“八脉交会穴”细细考究起来,经典的依据都不充分。现代人甚至可能会觉得我的说法标新立异。如同温水煮青蛙一样。灵枢古针法之流变可见一斑。

其余的灵枢古针法的流变失传,数不胜数,拟另撰文阐述。

小结:两千年来针灸到底是发展了还是退步了?

从灵枢经到今天,针灸已经至少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古朴简易的灵枢古针法被后人不断扩充,穴位不断增加,理论不断增加,五花八门的手法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近现代的名目繁多的电针、水针、平衡针、腹针、浮针、脐针、数不胜数,貌似针灸越来越繁荣,但是由于对于根本针刺原则的背叛,针刺的效果大打折扣,病人医生对于针刺都没有大的信心。况且相对于药物的使用,针灸仿佛一直偏安一隅,除了几本针灸专著以外,针灸在古人的论述中很少占据重要的地位。甚至在清朝还禁止过太医院实行针灸。到了今天针灸成为医院里面可有可无的辅助疗法,即使在中医院也是如此,每念及此,总让我对《灵枢·九针十二原》里面的经文充满了感慨!

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针刺道理和技术,大部分久病顽疾都可以被治愈,这段文字表明了灵枢古针法何等的气概!

《灵枢经》有言:

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窍,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人事四时之变也.....  

                                               《灵枢第四十五·外揣》

历观古医书,从来没有任何一种疗法被如此赞叹。幸承蒙授业恩师指点,得窥此中洞天一隅。验之临床,效果让人欣喜。

余自不量力,不耻才疏学浅,愿意溯流而上,发扬古针法之真意,望天下学子咸知向方,绳正流弊,继承祖国医学而发扬光大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