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络——十四经穴的定位、针法、主治等

 负鹏载舟 2018-06-11

 


    从今天开始我就给朋友以及广大中医推拿按摩及针灸爱好者接着说说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的体表定位、主治等。

    任脉:共计二十四穴,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寒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至面部、颈部、咽部、胸、腹、会阴等部位的病症。本经徇行路线前面已说过由会阴向上至承浆,为便于学习,一是由承浆而下介绍,二是只介绍几个中医穴位常用的穴位。(1)廉泉:体表定位,在颈前部,结喉上方,仰头取穴。主治:舌强,舌迟缓,涎(xian)出,舌下肿难言,口疮,喉闭,咳嗽,哮喘,聋哑,消渴等。针尖稍斜向上方刺入,针感,以舌根麻胀为主。(2)膻中:体表定位,在胸前部,两乳头连线间的中点(一般多平齐第五胸肋关节的高度,仰卧位取穴。主治:短气,哮喘,肺痈,咳嗽,唾脓,咯血,心胸痛,产妇乳汁少,噫膈,鼓胀等。针尖向下沿皮刺,针感,以局部胀为主。(3)中脘:在腹上部,上脘穴下一寸,即胸骨剑突尖与脐连线之中点处(脐上四寸),仰卧位取穴。主治:腹痛,腹胀,霍乱,呕吐,吐酸,胃脘痛,面色痿黄,饮食难化,臌胀,泄泻,便秘,头疼,失眠,高血压,急性胃肠炎等。针五至八分,针感,多出现胀、麻或热感,沿任脉向上、向下放散,或向下方放散。(4)气海:在腹下部,当神阙穴(俗称肚脐眼)下一点五寸,,即脐与曲骨穴连线的上五分之三段的中点处,仰卧位取穴。主治:胃脘痛,腹肿胀,绕脐绞痛,脐下冷痛,水肿,臌胀,大便不通,小便赤涩,真气不足,阴症卵缩,四肢厥冷,子宫出血,赤白带下,经闭,月经不调,痛经---遗精,阳痿小儿遗尿,高血压,失眠等。针感,多为胀感,沿任脉向下放散至外生殖器,或向上、或向下外方放散。(5)关元:脐下三寸处,曲骨穴上二寸,仰卧位取穴。主治:腹痛,痢疾,霍乱,泄泻,脱肛---黄疸,小便赤涩,遗尿,尿频,遗精,阳痿,妇人带下,子宫出血,月经不调---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针五分至一寸二分,针前宜令患者排尿,孕妇不宜针。针感多为胀麻感,沿任脉向下放散至会阴部和外生殖器,亦可向上或向下外方放散。

    督脉:共计二十八穴,主治: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病症,以及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之头、面、颈项、脊背、腰骶等部位之病症。(1)人中(水沟):体表定位,在面部,鼻中膈之下方,人中沟中上三分之一交点处,坐位或仰卧位取穴。主治:晕厥,昏迷,癫痫,狂症,精神病,急惊风,中风,面部蚁走感,消渴,饮水无度,霍乱,暑病,水肿,子宫出血,丹毒,黄疸,休克。(急救穴之一)也是针麻要穴之一。针二至三分,针尖略向上方刺入,针感,以局部胀,沉为多见。(2)百会:在头顶部正中线上,前顶直后一寸五分。简易取穴发:两耳尖连线与头部正中线之交点处。坐位或仰卧位取穴。主治:头疼,眩晕,类中风,中风,半身不遂,口噤不开,尸厥,昏迷,角弓反张,心烦,惊悸,健忘---耳鸣,耳聋,鼻塞不闻香臭,脱肛,子宫出血等。针二至三分,也可沿皮刺针五分至一寸二分。针感:以局部沉胀者居多,也有麻胀感可放射到患肢。(3)风府:在项上部,颈后正中线上,入发际一寸,坐位微仰头取穴。针三至五分,针感:以局部胀沉者居多,也有向上、向下放散或全身发麻感者。是治疗头面部和五官科病症常用穴之一。不可深刺入颅腔,以免伤及延髓,造成严重事故。(4)大椎:在背上部,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之上的凹陷处,坐位低头取穴。主治:头疼,颈项强痛不得回顾,胸肋胀满,肩背痛,腰肌痛---贫血,此外还有强壮作用。针三至五分,或一寸至一寸五分。针感,以局部痠(suan)胀或热或凉感向下、向上及向两肩部放散。(5)命门: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坐位或俯卧位取穴。主治:头疼,身热如火汗不出,腰腹引痛,腰骶痛,小儿惊厥---痛经,赤白带下,阳萎,遗精,痔疮,水肿,遗尿,神经衰弱等。针三至五分或一寸至一寸五分,针感,以局部胀者居多,深刺时可出现麻感向两下肢放散。(6)腰阳关:在腰部后正中线上,即第四与第五腰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主治:腰骶部疼痛,膝痛不可屈伸,破伤风,白带,遗精等。针三至五分,针感同命门穴。

    手太阴肺经:本经十一个穴位,(左右共二十二个穴位)主治呼吸系统病症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症。(1)尺泽:在肘部掌侧面,肘掌侧横纹桡侧端处,肱二头肌腱的桡侧。坐位或仰卧位,微屈肘仰掌取穴。主治:肩、臂痛,肘臂挛痛,风痹,手臂不得举等。针三至五分,或刺浅静脉出血。针感,以局部麻、胀者居多,有时可向上或前臂放射。(2)列缺:(常用的四总穴之一,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后人又增加:晕厥针人中,心胸内关谋,这两句,称为六总穴歌。)在在前臂下端的桡侧缘,太渊穴斜上一寸半,拇长展肌腱的桡侧缘处。主治:头项强痛,偏头痛,咽肿,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口噤不开,咳嗽,哮喘,水肿,腕部肿痛无力等。针二至三分,沿皮刺可针五至一寸。针感,局部痠胀者居多。(3)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指甲角与指赋桡侧缘连线之中点处。主治:晕厥,昏迷,休克,中风,伤风,暑病,咽肿,颌肿,发热,呕吐,脏躁症等。急救穴之一。针一至二分,针尖略向上方,针感,局部疼痛。

    手少阴心经:本经九穴,(左右共计十八穴)主治胸、心循环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以及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1)少海:在肘掌侧横纹处(肘关节屈曲成90度时)接近于肱骨内上髁的前面,曲肘凹陷中。主治:寒热齿痛,目眩,发狂,癫痫发作,手颤,肘挛痛,腋下肿痛,上肢不得举,项强不得回顾,颈淋巴结结核,眼充血等。针三至五分。(2)通里:在腕后一寸,神门穴上一寸。主治:心脏疾患,头疼,目眩,面赤热,臂内测疼,肘及前臂疼痛,指挛,腕部疼痛,心悸,扁桃体炎,遗尿,月经过多,失眠等。针三至五分,针感:局部胀痠,并沿经脉向上、下放散。(3)神门:在掌后锐骨之端陷中。主治:心血管疾患,脑神经病症及消化系统病症。针二至四分,针感:以麻胀者居多,并常向指端放散。

    手厥阴心包经:本经左右共十八穴。主治:胸、心等循环系统病症,精神方面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之病症。(1)内关:在掌后,腕关节上二寸两筋间,约与外关相对,舒腕仰掌取穴。主治:头疼,失眠,眩晕---心绞痛,呕吐,脾胃不和,胃脘部疼痛,胃痉挛等等。一般针五分至一寸,如透外关时可针至一寸五分,针感:以胀、麻居多,并可向上、下放散至手指或肘、腋等部位。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共计四十个穴位,主治:胃、肠等腹部器官疾病,神经精神方面病症,某些热性病,眼、口、牙、鼻、咽喉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1)合谷:在手背,第一掌骨间隙之中点处。或第二掌指关节与阳溪穴之间的中点处,稍靠近食指侧。治疗范围非常广,主治一切头面诸症。也是针麻常用穴,孕妇宜慎用本穴。(2)曲尺:在肘外辅骨,屈肘横纹头陷中。(肘关节屈曲成90度)主治:半身不遂,手肘拘挛或筋缓不收,臂细无力等,及吐泻,便秘,痢疾,头疼等等。为强壮穴之一。针五分至一寸,针感:以麻、胀居多,常可放散至腕、手或肩。(2)臂臑(nao):在臂后外侧面的上部,曲池穴上七寸,三角肌抵止部后缘处。主治:发热恶寒,颈项拘急,肩端红肿,肩背疼痛,臂不得举,淋巴结结核等。是常用的针麻穴之一。针三至五分,如向上斜刺透肩yu(打不出yu这个字)可针一寸至一寸五分。针感:以局部痠胀居多。(3)迎香:在面部鼻唇沟的上段,横平鼻翼的凸出处。主治:口眼歪斜,面部蚁走感,面痒,浮肿,面部疼痛,鼻塞不闻香臭,伤风等。直刺,针二至三分,斜向上刺针五分至一寸。针感:以局部胀痛居多。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共计三十八个穴。主治:腹部小肠、胸、心、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神经方面病症和头、颈、眼、耳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1)后溪:在手尺侧缘,第五掌骨小头的后下方,握拳时,尺侧掌横纹头上的凹陷处。主治:前臂及肘部痠痛,颈项强不得回顾,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等等。也是针麻常用穴之一。针五分至一寸,针感:以胀麻居多,并可放散至手指。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2)天宗:在肩胛冈的下方、冈下窝的中央处,上直秉风穴,平齐神道穴。坐位或侧卧位取穴。治疗颊颌肿,肩胛部痠痛,臂肘外廉痛。针五至八分。针感:以胀麻者居多,并常向肩部放散。(3)听宫:在面部耳屏前方,耳屏与下颌小头后缘的凹陷处。主要治疗:耳鸣,耳聋,耳出脓汁,耳部疼痛,聋哑,癫痫,心腹满痛等。针五分至一寸,针感:以胀感居多,并可放散至耳内。

    手少阳三焦经:左右共计四十六个穴。主要治疗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侧头部、眼、耳病以及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1)中渚:在手背第四掌骨间隙前端,即第四掌指关节尺侧后上方之凹陷处。主要治疗前臂及肘部挛痛,五指不得握,热病汗不出,头痛,眩晕,耳聋,咽肿等。针三至五分,针感:以胀麻居多,并可向指或肘放散。(2)外关:在前臂背测下面的下方腕(阳池穴)上二寸处,桡尺骨之间,约与内关相对。主要治疗前臂及肘部不得屈伸,手五指尽痛不能握物,上肢筋骨疼痛,耳聋,牙痛,胸肋痛,感冒,发热等等。是针麻常用穴之一。针五分至一寸,以胀麻居多,并可向下放散至手指,向上放散至肘、肩。(3)支沟:在腕(阳池穴)上三寸处,或外关上一寸。主要治疗伤寒,热病不出,肩、臂、腰背痠重疼痛,胁肋疼痛,胸膈烦闷,呕吐,二便秘涩等是针麻常用穴之一。针五分至一寸,胀麻者居多。并可向下放散到手指,向上放散到肘、肩。(4)肩髎:在肩后部,当肩峰与肱骨上端内侧面所构成的凹陷处,即冈下窝上外侧角的凹陷处。主要治疗肩、臂痛不得举,中风偏瘫,荨麻疹,肩关节周围炎等。针三至八分。(5)翳风:在耳后尖角凹陷中。主要治疗耳部疾病以及面部疾患是针麻常用穴之一。针五至八分,深刺时可达一寸至二寸。针感:多为局部痠胀,有时向咽部或耳内放散。针刺不得法时,容易疼痛、出血或晕针。

    足阳明胃经:左右共计九十个穴位,主要治疗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和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咽喉、头面、口、牙、鼻病症,以及本经脉经过部位之病症。 (1)地仓:在面部口角外方约一横指许。主要治疗睑闭不合,口歪斜,饮水不收,失音不语,腹痛,胃脘痛,三叉神经痛等。针二至三分,或横刺(针尖向颊车方向),可刺五分至一寸五分。(2)颊车:在下颌角之前上方一横指处。只要治疗扁桃体炎,牙痛,颌颊肿痛,颈强不能回顾,脏躁,中风,牙关不开,口眼歪斜三叉神经痛等。针三至五分。(3)下关:在面部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围成之凹陷处。主要治疗口、眼、牙等疾患。针三至五分,横刺(透颊车)可针一寸至一寸五分。(4)天枢:在腹中部,神阙穴外二寸处,两旁各一穴。主要治疗食不下,呕吐,绕脐切痛时上冲心,腹痛,肠鸣,泻利,赤白痢疾,臌胀,黄疸,水肿,月经不调,经闭,产后腹痛,小儿消化不良,便秘,腰痛,阑尾炎等等。针五分至一寸。(5)足三里:在膝下三寸胫骨外廉大筋宛宛中两筋肉分间,即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犊鼻穴下三寸。简易取穴法: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前外侧一横指处。她的主治分为很广,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此外对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病症,都有良好的作用。是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四总穴之一,更是全身强壮要穴之一。(此穴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健脾胃作用)。针五分至一寸五分,针感:以麻胀者居多,并常沿经脉向下散放至足趾,向上放散至膝部或腹部。(6)丰隆:在小腿前面的中部,外踝上八寸,胫骨前嵴与腓骨外侧面之中外三分之一处。主要治疗头痛,面浮肿,喉痹不能言,哮喘,胸中刺痛,腹中切痛,腹泻---腿膝痠痛屈伸困难等等。针五分至一寸,(7)解溪:冲阳后一寸五分,腕上凹陷中(即足踝关节的前面)。主治:腹胀,大便下重,下肢肿痛,小腿三头肌痉挛,头痛,目眩等。针三至五分。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共计一百三十四个穴,主要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病症和热性病,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症。(1)睛明:在面部,目内眦(zi)的鼻侧一分处。坐位或仰卧位取穴。主治一切眼病。针一分至二分,禁灸。(2)攒竹:在面部眉内侧端的凹陷处,一般直对睛明。主治一切眼病。针一至二分,其一可沿皮向下透睛明,或沿皮向外侧的丝竹空方向横刺,另一法以细三棱针速刺出血。禁灸。(3)大杼(zhu):在背上陶道穴第一与第二胸椎棘突之间的凹陷部的外侧一寸五分处。坐位取穴。主要治疗:头痛如裂,颈项强不可俯仰,肩背部痠痛,咳嗽,喘息,虚劳,腰背痛,膝痛不可屈伸等。针三至五分,针尖向椎体方向斜刺可针五分至一寸。针感:胀麻居多,有时向肩部放散。(4)肺俞:在背上部身柱穴(第三与第四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一寸五分处,坐位取穴。主要治疗腰背强痛,肺部病症等等针三至五分,向脊柱斜刺时可针五分至一寸,胀麻感觉,并向下外方放散。(5)心俞:在背中部神道穴(第五与第六胸椎棘突之间凹陷处)的外侧一寸五分处,坐位取穴。针三至五分,向脊柱方向斜刺时可刺五分至一寸多出现胀麻感觉,向前放散到心区。(6)肝俞:在背下部筋缩穴(第九与第十胸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的外侧一寸五分处,坐位取穴。针三至五分,胀麻居多,并向下或沿肋骨向前胸部放散。(7)胃俞:在背下部第十二胸椎与第一腰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一寸五分处。针五分至一寸,胀麻感觉,常向前方或胁肋间放散。(8)肾俞:在腰部命门穴(第二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的外侧一寸五分处。针三分至一寸,多为胀麻感觉,常向下外方放散,有时放散至臀部或下肢。(9)大肠俞:在腰下部腰阳关(第四与第五腰椎棘突之间凹陷处)的外侧一寸五分处,针五分至一寸。(10)次髎:在骶部骶中嵴的外侧,适对第二骶后孔处,针五分至一寸。(11)委中:在腘中央,即膝关节后面,腘横纹中点。治疗一切腰腿痛,风湿痿痹。针六分至一寸二分(避开腘动脉进针,以免刺伤出血)。另一法:与浅静脉上速刺出血。多为胀麻,并可放散至足底。(12)承山:在小腿后面的中部,委中穴下八寸处。简易取穴:在小腿后面中部出现的‘人’字缝之凹陷处。主治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等。针五分至一寸五分,针感:胀麻至足。(13)昆仑:在外踝后根骨上陷中主要治疗头痛,肩背拘急,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经痛等等。(14)至阴在足小趾外侧。治疗头痛,鼻塞,头重,目痛等等。针一分至二分,孕妇禁针。

    足少阳胆经:左右共计八十八穴,主要治疗胸肋、肝胆病症,热性病,神经系统病症,头侧部、眼、耳、咽喉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1)风池:在后头部枕骨之下,风府穴的外侧。重按时鼻腔有痠胀感。是治疗头痛,脑疾患,眼、耳、口、鼻病,精神病和神经系统病症常用要穴。针三分至一寸,针尖向对侧眼球方向刺入,以麻胀为主,并可向上放散至头顶,或同侧额部或眼球。(2)肩井:在肩上陷中,针三至五分,本穴针感反应较强,易发生晕针,针刺时宜十分小心,不可突然强刺激和针刺太深,以免发生晕针或气胸。(3)环跳:在大腿外侧面的上部的凹陷处。针一寸至二寸,多出现麻胀感,并沿经脉向下放散至足。(4)阳陵泉:在小腿前外面的上部,膝下一寸处。针六分至一寸,麻胀居多,并沿经脉向下放散至足。是八会穴之一。‘筋会阳陵泉,筋病治此''。

    足太阴脾经:左右共计四十二穴,主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病症,以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1)三阴交:在内踝上三寸,骨下凹陷中。是治疗消化系统病症和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常用要穴。也是针麻手术的常用穴之一。针一寸至一寸五分,孕妇禁针,局部麻胀感,并常可向足底或膝部放散。(2)阴陵泉:在内膝眼下二寸处,针三至五分,局部痠胀可向下放散。(阴陵泉约高与阳陵泉一寸)。(3)血海:在大腿内侧面的下部,股骨内上踝上二寸,即缝匠肌与股内侧肌之间。主要治疗女子崩漏,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阴部瘙痒疼痛,贫血等。针五至八分,局部痠胀或放散至膝关节内。

    足少阴肾经:左右共计五十四个穴,主要治疗泌尿生殖、神经精神方面病症,呼吸、消化、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病症。(1)涌泉:在足心陷中,系急救穴。针三至五分,局部胀痛感。(2)照海:在足内踝下一寸,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针三至五分。(3)太溪:在足内踝后跟骨上动脉陷中,也是针麻手术常用穴之一。针三至五分,局部胀麻,有时麻感可向足底放散。

    足厥阴肝经:左右共计二十八穴,主要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病症,肝胆病症,眼病及本经脉所过部位之病症。(1)大敦:在足拇趾末节的外侧,外侧趾甲角与趾腹外侧缘连线之中点处。针一至二分,局部痛感。(2)太冲:在足大趾本节后二寸(另一说一寸五分)也是针麻手术常用穴之一。(配足三里、三阴交可用于针麻脾切除术;配三阴交可用于针麻会阴切开术等)针三至五分,局部麻胀。

    到今天为止,加班加点,终于写完了十四经脉的常用穴位的定位,针法、针感以及主治等。接着我会在下一篇接着写经外奇穴的常用穴的定位、针法、针感以及主治等。

经络——十四经穴的定位、针法、主治等



经络——十四经穴的定位、针法、主治等



经络——十四经穴的定位、针法、主治等



经络——十四经穴的定位、针法、主治等



经络——十四经穴的定位、针法、主治等



经络——十四经穴的定位、针法、主治等

经络——十四经穴的定位、针法、主治等



经络——十四经穴的定位、针法、主治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