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章草四家

 甘苦人生2010 2018-06-11

汉代章草四家

 

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唐朝张怀瓘称之为“既隶书之捷”,是由隶书的简捷写法发展演变而成的,是隶书草化或兼隶、草于一体的一种书体,也可以说章草是草书中带有隶书笔意的一种书体。章草绝非一时一人所创造,它是从秦代的草隶中演化出来的,经过长期流行通用,继而约定俗成,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成为一种成熟完善的书体,代表了西汉至东晋时期四百多年间草书艺术的面貌。至东晋,作为今文字新体的行书、楷书、草书全面成熟,隶书及其俗体——章草逐被取代。它的命名历来说法不一。章草的得名,旧说或曰为章帝所爱、或曰用于当时奏章、或曰元帝时史游用于书写急就章,均不确切。从“章”字的本义来分析,它的准确含义是篇章、章法、章则,含有法度的意思。东晋新体草书形成后,由于旧体草书法度严谨,逐称“章草”,新体草书则称“今草”。

汉元成年间,章草书体曾被列于秘府,朝野上下乃争习之。提但“文质彬彬”、“勿取浮华”(《后汉书·章帝纪》)的章帝,则尤喜此体,令杜度等用以上书言事。至后汉,刘穆、崔瑗、崔寔、张芝、张超、蔡邕等皆精章草,其中尤以史游、张芝、杜度、崔瑗、汉章帝刘烛称著。然而从文人书法视角,唐张怀瓘将张芝、杜度、崔瑗的章草列为神品;将张昶(张芝之弟)的章草列为妙品。

史游,汉元帝时(前四八至前三三)黄门令,生卒年和生平不详。传其用韵语作小学字书《急就篇》,并“解散隶体粗书之”(南朝王谙《文字志》)。

“章草”集大成始自史游《急就篇》,并因之命名,是一说。传史游《急就章》帖本,以“玉烟堂”本为最佳。史游所作《急就章》,似应视为最早的章草书范本(有云其“最存章草法度”,未必然),而稍后的三国吴皇象书《急就章》,亦据此临本,实际上两本之间无甚大出入。因章草书体始自史游之说不能成立,近有疑此帖为伪托之作,则是情理中事。史游所编撰《急就章》,时维西汉元帝刘奭时期(前48~前33年),是继秦丞相李斯《仓颉篇》、中车府邻赵高《爰历篇》、太史邻胡勿敬《博学篇》、文园令司马相如《凡将篇》之后的又一种小学类字书,“所以启导青衿、垂法锦带也。”(唐人颜师古《急就篇》注叙)“急就奇觚使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分别部居不杂厕,用日约少成快意。”因开篇首句有“急就”二字,故以名篇。今存本34章,大抵按姓名、饮食、器用等分类编成韵语,多为七字句,作学童识字用。宋江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云:“急就者,谓字之难知者,缓急可就而求焉。”《汉书·艺文志》尚称《急就篇》,自《隋书》始有《急就章》之称,隋、唐以后,《急就篇》遂尚称《急就章》。

历代文人书法之十一 <wbr><wbr> <wbr><wbr>汉代章草四家
                    皇象  临史游急就章

流传至今最早的《急就章》写本传为皇象书,今有刻本流传。而以明代吉水(今属江西省)杨政于正统四年(1439)时,据宋人叶梦得颍昌本摹刻的为最著名,因刻于松江,故名“松江本”,原石现藏松江县博物馆。此本章草和楷书各书一行,字形规范,笔力刚健,寓变化于统一,其字结体略扁,各字间均不牵连。有些笔画下笔尖细,重按后上挑,出锋镰利,形成不规则的三角形,成为其字的重要特点。此书点画简约、凝重、含蓄,笔意多隶,笔划虽有牵丝,但有法度,字字独立内敛。横、捺、点画多作波磔,整篇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纵横自然。近人沈曾植《海日楼札丛》称:“细玩此书,笔势全注波发,而波发纯是八分笔势,但是唐人八分,非汉人八分。”此帖对后世影响甚大,至今仍为古章草的代表作品,亦是公认的章草范本之一。

史游《急就篇》,为历代文人书家推为矩范,影响之深远,已是不争的史实。对史游所用的草体,唐张怀瓘《书断》云:“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义,谓之草书,后世谓之章草”。章草为今草之祖。习书从章草(草隶)入手,则笔法入古、脱俗。唐宋书法名家众多,但未有以章草名世者。后有宋人叶梦得再次为之疏解,明人杨政有“松江刻石”问世。史传皇象所书再现于世,还有赵子昂、观文元、宋克等人的墨迹本出现。

 

杜度,东汉京兆杜陵人,字伯度,东汉大臣。一说原名操,魏晋人因避魏武帝名讳,改称杜度。御史大夫杜延年曾孙,汉章帝时为齐相。

杜度以善章草著名。崔瑗,崔寔父子学杜度书,后人并称为“崔杜”,为张芝师。张芝与朱赐书,自谓“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评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若霜林无叶,瀑水进飞。”晋卫恒《四体书势》云:“齐相杜度号善草书,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南朝梁庾肩吾《书品》列杜度书品上之中。唐张怀瓘《书断》卷中列杜度章草为神品,评曰:“虽史游始草,书传不纪其能,又绝其迹。创其神妙,其惟杜公。”又以张芝与杜度相论曰:“伯英(张芝)损益伯度章草,亦犹逸少增减元常真书,虽润色精于断割,意则美矣。至若高深之意、质素之风,俱不及其师也。”《书断》卷上云:“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书。”《书断》卷下《评》曰:“杜草盖无所师,郁郁灵变,为后世楷则,此乃天然第一也。”又曰:“章草古逸,极致高深,则伯度第一。”唐韦续《墨薮·九品书人沦》列杜度章草书为上之上品。

 

崔瑗(公元78—143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深县)人。父崔駰,博学有伟才。瑗锐意好学,明天官历学、京房《易传》。年十八游京师,与马融、张衡相友善。仕途曾屡遭挫折,年四十始为郡吏。汉安帝初年,官至济北相。崔瑗高于文辞,尤擅长书、记、箴、铭,所着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叹辞》、《移杜文》、《悔祈》、《草书势》、《七言》,凡五十七篇。尤以《南阳文学官志》最称于世。

历代文人书法之十一 <wbr><wbr> <wbr><wbr>汉代章草四家
                            汉崔瑗  贤女帖

崔瑗是汉代名书法家,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他写有一篇《草书势》可说是他作书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于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崔瑗的草书笔划精微,善于变化,象金子经过百炼,如美玉丽姿天成,造诣超过他的老师杜度,只是过于追求媚俗,有些浮华。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云:“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意谓其书势如“危峰阻日,弧松一枝”之奇险也。王隐称崔瑗为“草贤”,说他章草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小篆臻于妙境极至。

 

张芝(公元?--约一九二年),字伯英,东汉大书法家,人称之为“草圣”。敦煌郡渊泉县(今甘肃安西县东)人。对张芝的籍贯,在《后汉书·张奂传》中说是“敦煌酒泉人也”。一字之差,错传一千多年。经清人钱大昕考证,系敦煌渊泉人,渊泉为敦煌郡所司六个县中一个县。幼有高操,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称“张有道”。张芝善章草,并创今草,始作一笔书,时有“草圣”之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卫恒《四体书势》)。“章草入神”,“伯英好书,凡家之衣帛书而后练。张芝尤善章草书,出诸杜度、崔瑗云。龙骧豹变,青出于蓝。又创为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是非”,“其章草《金人铭》,可谓精熟至极;其草书《急就章》,字皆一笔而成,合于自然,可谓变化至极”(张怀瓘《书断》)。张芝的突出成就在于今草,“学崔、杜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惜其迹不存。

历代文人书法之十一 <wbr><wbr> <wbr><wbr>汉代章草四家
                                      张芝  秋凉平善帖

《秋凉平善帖》,亦称《八月帖》(因行首有“八月”二字),为张芝传世章草范本。该帖章草少有夸张形式的“燕尾”,收笔含蓄,大多作点或捺点,或者回钩下连,具有今草气息。清王澍《跋临伯英章草》曾云:“《淳化》所载伯英狂草,皆俗手伪书。惟《秋凉》一帖,笔法淳古,为伯英手耳。余以右军《豹奴帖》笔意临之,亦略同其趣。”

自张芝等变章草之法,成今草之势,更利实用,章草书体的地位遂被“分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