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诗笔记9

 tianruhuo 2018-06-11

 

刘禹锡《秋词二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刘禹锡说的“自古”大概是从宋玉开始: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其后有曹操,如《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再其后有陶渊明,如《己酉岁九月九日》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到了唐朝,最著名的就是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宋玉心中的秋天是“萧瑟”,曹操笔下的秋天是“萧瑟”,陶渊明对秋天的感觉是“凄凄”清冷,杜甫面对的秋天则是“萧萧”。总而言之,调子都比较低沉。但是刘禹锡不这么看,他觉得秋天比春天更好:晴空万里,山明水净,层林尽染,诗兴冲天。刘禹锡喜欢秋天,而不喜欢春天的理由是:春天诗人躁动,发狂,兴趣低下,而秋天使人宁静,高远,心胸开阔,志趣高远。“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多么痛快,多么豪迈!

请注意,刘禹锡未必是要反其道而行之,更多的是为他那不屈服的内心发声。《秋词二首》是他被贬朗州时这种心情下写的。其遭遇就像被秋霜打了的庄稼,一般人看来那是要蔫了的。但刘禹锡偏不,他觉得秋天更好,心情大好。他不在乎秋天的肃杀气氛,他的感觉是秋高气爽!这就是“秋兴”的“兴”之所在。一首《秋兴》,难道不能使我们理解人生诗意的价值吗?这种人生态度使我们想到柳宗元,想到后来的苏轼。他们对此的精神状态是“相似而不相同”。

 

刘禹锡《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诗留下的名句,也可算是为国人熟悉。前者夸耀牡丹,到了最高水平。后者惋惜“燕”由于时代变迁,命运发生巨变,轻轻地刺中了人们那颗柔软的心——不知道是痒,还是痛!

“花”也好,“燕”也好,和人一样,都是历史的过客,不管是否曾经“动京城”,到头来终不免变成寻常色。明白的人,即使是“动了京城”,自己心中也不会迷失方向;即使是变得寻常,也不会消沉颓废。刘禹锡这两首诗写作年代是否相连,不清楚,但与他的经历,心情肯定相关。冷静面对人生,冷静面对升迁,就是这两首诗背后的人生诗意。

 

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旋又出牧,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重游玄都,荡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时大和二年三月。

 

百亩中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再游玄都观》的《序》简要说明了这两首诗的写作背景。看看这段小序涉及到的刘禹锡简历:

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中进士。入仕后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等人进行的政治改革。半年之后,改革失败,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序》中说的“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寻贬朗州司马。” 就是这一年的事。贞元二十一年和永贞元年,都是在公元805年内。

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与柳宗元等人奉诏还京。即《序》中所说“居十年,召至京师”。但不久又被贬谪到更远的播州去当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诸人帮助,改为连州刺史。此即《序》中所说“旋又出牧”。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此即《序》中所言“于今十有四年,复为主客郎中”。又先后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唐文宗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武宗会昌元年(841),检校礼部尚书,次年病逝于洛阳。

 

从刘禹锡的为官经历来看,可谓是“游击队员”,从793年中进士开始,到841年离世,为官48年,四进三出,可以算得上经历曲折了。只有了解他的经历,才能理解他的诗作。48年来,他经历了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七个皇帝,当时的政局如何,可想而知。世态变化怎样,一般预料不到。这些对于刘禹锡来说,大概是再了解不过的了。他用十四年之来玄都观的变化,来反映自己对时局变化的强烈感受。我总的感觉是,在他心中,自己不是失败者。不管玄都观里的风景如何变化,但是“刘郎”始终是个自信满满的人,志气从未消沉,改革可以失败,但是理想,精神不能磨灭。如果我们联系前面的《秋词二首》来看,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吗?秋风越是凉,自我感觉就越爽!丝毫没有被霜打了的感觉。按着这样的思路,再想想《赏牡丹》和《乌衣巷》两首诗,不是可以体会出其中内在串联的东西吗?也许《赏牡丹》未尝没有自赏的意思,《乌衣巷》则肯定有对世事变迁之大的感慨。有人说,有关玄都观这两首诗,是刘禹锡对某些压制改革派的讥讽。我觉得未尝没有,但这不是重点。刘禹锡的视野,觉悟,境界,应该更高一些。正如苏轼,虽然他反对王安石的改革,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整体反对王安石这个人。

 

刘禹锡《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  

刘禹锡《杨柳枝》

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竹枝》词里说杨柳,《杨柳枝》中话羌笛。道是有意还无意,眼向东来心向西。

爱情这种东西,自古至今就是诗文里的常客。就是因为是常客,所以写出新花样,不落俗套地表达自己的心情,也就不那么容易。刘禹锡这两首诗,很平淡,但是总算抓住了一点共性的东西,所以就能被后人熟记。“道是无情还有情”表达了情人之间那种难以捉摸,不好准确表达的感情。这是女子的心声,面对江上的歌声,自己怎么表达?唱,还是不唱?唱,太过暴露,不适合自己;不唱,又怕错过机会。但最终没有唱,似乎“无情”,其实不是。“道是无情还有情”。但不能人人如此,下面一首就是遇到了比较外向的女子,“请君莫奏前朝曲”,来点新的吧,于是有了新节目,“听唱新翻杨柳枝”。

刘禹锡真是个性情中人,一个当官的,一点也不端着架子,对年轻男女还是十分迎合的。可见这个时候,做官的也有很放松的人。能给我们留下一点常用诗句,还是得感谢他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