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伯恩斯坦讲解“协奏曲音乐简史”丨盛宗亮《年轻人的音乐会》第九期导赏

 dogpa的图书馆 2018-06-11

盛宗亮《年轻人的音乐会》第八期导赏

盛宗亮老师导赏

协奏曲是什么?

开启音乐之光,阅读更多内容


    盛宗亮老师:前面(的课程)说到过对于外文音乐术语的中文翻译。其实协奏曲这个词是有些令人困惑的地方。普通的看法协奏曲就是有一个或者几个独奏的乐器,有一个管弦乐团伴奏或者‘协奏’。其实问题可能没有那么简单。协奏曲的意义在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意义上还有一层意义,那就是有着相互竞争的意义。但你们看完这一期你就明白了。Concerto(协奏曲)这一单词的意思从西方音乐开始到现在几百年以来,已有很大的变动。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独奏者与乐队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公平竞争的关系。独奏者的炫技变得越来越高超。

    这里我顺便说一句稍稍有些离题的话:一位作曲家本人不可能对所有的乐器都能进行娴熟的演奏。那他又是怎样给协奏曲的独奏乐器写出那些华彩的音乐呢?对作曲家来说这是最难的:就是要让观众听起来独奏演奏家的技术非常娴熟和高超,但由于他对这些乐器的深刻的了解,演奏起来可能并不是特别的困难。 

     我曾经非常幸运的给一位非常著名和出色的小提琴家沙汉姆(Gil Shaham)写作一部提琴协奏曲,取名《飞飞歌》。由于我本人不太会拉小提琴,我一直很担心他会不会喜欢我写的曲子。首演后他对我说‘我喜欢你的作品,因为这部作品把我的小提琴演奏给彻底显示出来了。’这也许是我所能期待的最高的评价了。


    第一课简介:我们学习了奏鸣曲和奏鸣曲式的区别,本周我们来学习协奏曲。不过大家可以放心,奏鸣曲有对应的奏鸣曲式,但协奏曲并没有对应的协奏曲式,所以本周的内容要简单得多。本周第一堂课的内容,是纯介绍性的,不涉及作品,伯恩斯坦将会给我们讲解协奏曲(Concerto)这个词的多重含义,以及这个词与交响乐、奏鸣曲,是如何在漫长的音乐史中,逐渐从宽泛的含义,变成具有特定含义的音乐术语的。

    音乐之光点评:在今天的课程中,伯恩斯坦再次强调了自己讲解《年轻人的音乐会》的授课原则,就是尽量避免过分依仗音乐术语,非到万不得已,能不用就不用。不过这同时也意味着,有些音乐术语,是跳不过的,比如奏鸣曲(奏鸣曲式)、协奏曲。对大多数音乐专业的人而言,这些术语,好比每日的食粮,再熟悉不过。但对很多乐迷而言,就不那么熟悉了。所以,我们学习《年轻人的音乐会》,也是学习如何理解他人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就是理解伯恩斯坦本人是怎么站在乐迷角度讲解古典音乐的。我们不能想当然认为对自己在容易不过的内容,对其他人也同样容易。这种理解力和沟通力,音乐之光看来,是古往今来,到现代社会愈发重要的人的基本能力之一。


    第二课简介:本周的课程,涉及“理论”的部分,第一堂课都说完了,根据伯恩斯坦的课程计划,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将会通过具体作曲家的具体作品,感受协奏曲的发展历史。今天将会感受的是维瓦尔第的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为多件独奏乐器而作的C大调协奏曲》RV 558。这部作品很多乐器今天都不常用了,所以伯恩斯坦用其他乐器来代替,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找一下这部作品的原来的乐器版本,感受下差别。

    音乐之光点评:我们都听过维瓦尔第的《四季》,在音乐之光接下来即将推出的音乐史课程中,我们也将听到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为我们讲解《四季》,以及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重新编曲的《四季》。不知道大家对维瓦尔第有多熟悉?这位作曲家的作品,除了《四季》,大家还知道哪些?就今天的这部作品而言,可以说代表了一个我们不熟悉的乐器世界——有这么多陌生乐器——这个乐器世界很快就被我们所熟悉的乐器所取代,这也很令人思考音乐的未来,那就是,我们今天的主流乐器,大都是巴洛克后期与古典-浪漫时期所逐渐确立的,弦乐早一些,管乐和钢琴晚一些。但稍微往期一二百年,如果你是当年的乐迷,你就会遇到类似曼陀林之类的乐器,然后“一夜之间”,到巴赫、亨德尔,乃至海顿、莫扎特,这些乐器不见了……留存下来的乐器命运大不一样,具有相当的持久性——我们甚至可以想见,再过几百年,小提琴还在(也肯定还是斯特拉迪瓦里、瓜奈利),钢琴还在,铜管木管也还在——关键是,我们甚至都不觉得这些乐器需要改进。就二十世纪下半夜的古乐复兴(本真运动)而言,这股潮流认为要用当年的乐器演奏当年的作品,才叫正宗。反对本真运动的人则认为,巴赫的作品,更适合现代钢琴——那么如果再过几百年,钢琴更进步了呢?今天的乐器,难道不会变成新的古乐么?所以,就乐器而言,我们不能认为就此没有进步空间,就好像如今的音乐作品,在难听,也还是会不断出新作一样。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内心装满的,都是十七十八世纪的音乐,这或许也并非一件多么值得荣耀的事情。科技的不断进步,并不能掩盖人类精神创造力的持续衰弱。但想要为了精神创造力春天的到来,也就更要努力学习古典作品。


    第三课简介:今天我们开始聆听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昨天的维瓦尔第作品,很多乐器都是一件乐器担任一个声部,今天的《第五号勃兰登堡协奏曲》中,这样的独奏乐器只剩下三件:小提琴、长笛和羽管键琴——注意,今天担任羽管键琴演奏的是伯恩斯坦先生,他称呼自己“约翰”。我们跟着伯恩斯坦的提示来欣赏这部作品,一方面是旋律在不同乐器声部演奏;另一方面是不同乐器音色间的对比与变化。这样一种对话,也是协奏曲的精神所在,就好像我们不同性格的对话音乐。还有一点要注意,按照我们伯恩斯坦《年轻人的音乐会》最开始就知道的,伯恩斯坦本人将巴洛克时期音乐与古典时期音乐看成一个整体,所以今天这个部分的标题是:古典主义早期的协奏曲。

    音乐之光点评:协奏曲到底该如何听? 这也是本周课程的一个主题。就西方音乐的复杂织体而言,几件乐器同时发生,不同声部之间构成和谐关系,我们如果不加区分聆听音乐的整体,当然是最自然的方式。但伯恩斯坦也提醒我们注意乐器声部之间的对比与变化。当然就如何欣赏协奏曲,还有很多窍门。我们本周的课程是按照音乐史的发展来感受协奏曲的变化,那么对不同作曲家的不同协奏曲作品而言,自然也就存在不同的理解方式,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把握这一区别。


    第四课简介:在聆听了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后,我们进入协奏曲的正午——莫扎特的协奏曲。跟之前的协奏曲比,不仅乐团编制大了许多,而且独奏乐器也少了很多,在今天这首莫扎特《交响协奏曲》中,独奏乐器只有两件:中提琴和小提琴。除此以外,莫扎特大多数协奏曲都是独奏协奏曲:钢琴、或者小提琴等等。伯恩斯坦今天的课程提到了几位演奏家:小提琴家海菲兹、钢琴家范克莱本、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可以说到莫扎特时代,以一件独奏乐器为主的协奏曲已经成为协奏曲的主流。这直接影响了贝多芬、勃拉姆斯,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独奏协奏曲,也进一步导致了演奏家时代的到来。

    音乐之光点评:为何协奏曲会逐渐发展成以一件独奏乐器为主协奏曲?当我们把握了维瓦尔第、海顿的协奏曲,再来听莫扎特的协奏曲,或许答案是明显的。独奏协奏曲,更能彰显一件乐器与多件乐器之间的对比,这就好像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就理性的社会秩序而言,人人都是以自我的主体性来面对社会的整体性,在这样的基本逻辑框架下,把握群己之间的权界。这当然是以社会校对对独奏协奏曲的一种假设性理解,却未必没有说服力。大家也可以集思广益,从自己的角度,尝试理解协奏曲的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驱动力。


    第五课简介:今天我们将要听到两部伟大作品: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与巴托克的《乐队协奏曲》。前面一首我们无比熟悉,是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至于巴托克的《乐队协奏曲》,我们或许不太熟悉。但没关系,我们跟随伯恩斯坦的指引,来带着他所提出的问题,聆听纽约爱乐乐团的演绎。伯恩斯坦所要强调的问题就是,独奏协奏曲中,独奏乐器,如何与乐团整体构成和谐关系,不过分突出独奏乐器的技巧性,从而破坏整体平衡。如果这个问题在门德尔松作品中,只是提给小提琴的,到巴托克这里,就是提给几乎每个乐器声部的——它们将轮流演奏作品主题,伯恩斯坦说这是最民主的协奏曲,每个声部都有充分的机会担任独奏。

    音乐之光点评:阅读今天的内容,请大家先翻看昨天的。我们继续来尝试分析独奏协奏曲的精神品质。伯恩斯坦说:独奏协奏曲的危险在于,过分强调炫技。按照我们昨天的大胆揣测,这就是个人太过不遵守社会秩序了,从而导致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紊乱。所以伯恩斯坦今天给我们举了门德尔松的例子,来让我们感受小提琴独奏与作品整体之间的完美结合。就巴托克的作品而言,伯恩斯坦直截了当说这是最民主的协奏曲,因为每个声部都有机会独奏,这让人想起中国人的一句话:群龙无首,吉。是否门德尔松和巴托克,能够给我们带来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完美和谐?让我们在聆听中找到答案。

音乐之光&伯恩斯坦《年轻人的音乐会》

上课及回看请进入音乐之光小程序

上线时间:2018年4月16日开始

课程将持续三个月,共60次

每日课程推送时间:17:00

每日助教导赏时间:20:30

音乐之光微信号:muselit

(购课用户凭截图申请加入微信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