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句儒家经典名言,该怎么理解?

 yh18 2018-06-11

这句话常被古代闹起义的演绎为“替天行道,建立大同”,虽是忽悠百姓的空话,却是一种人人向往的理想状态。

出自儒家经典《礼记 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学说搜辑而成,礼运,《礼记》篇名,可能是儒家学者假托孔子之名的学说。

大道:儒家独创,道,社会存在的内在规律,大道,最高级的准则与规律的运行。

天下为公:天下是大家的,所有人的。

选贤与能:与即举,选拔推举贤能。

矜,寡,孤,独,废疾者:儒家认为的弱势群体,老而无妻者,老而无夫者,幼而无父者,老而无子者,残废多病者,即成语“鳏寡孤独”。

恶:wu四声,讨厌,憎恶。

大同:大家同享的理想社会,儒家提倡的理想社会状态。

什么意思呢?

施行大道,天下就是大家的,选拔才德,天下和睦。尽孝老人如父母,抚养幼子若己出。老年人能善终,中年人能致用,幼童能成人,老而无妻的、老而无夫的、幼年丧父的、老而无子的、身残多病的人都被供养。男子尽职,女子好归宿。憎恶暴殄天物,也不会据为己有,愿我为人人,也不会出于私心。所以不会有奸邪之谋,盗窃、造反和害人之事。门不闭户,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显然是针对春秋战国战乱频繁,天下私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而提出的一种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生活的向往。

第一,选贤举能,领导有德行,儒家倡导“仁政”“仁者无敌”。

第二,幼有所养,老有所依,生存有保障,孟子说“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第三,老吾老,幼吾幼,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有教化。

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在财产私有,成王败寇的封建社会,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却可以追求的,是儒家几代人游历各国,著书立说的目的与动力,也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式的空想。

然而今天,“大道行也,天下为公”,有了新的时代意义,是中华民族的使命和梦想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