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生万物而不有,圣人利百姓而不争。——《道德经入门》之三

 Wdjljjfj 2018-06-12

道生万物而不有,圣人利百姓而不争。——《道德经入门》之三

《道德经入门》将原文重新断篇为以下四个部分:

一、释道篇:总论道。

(一)道是怎样的存在?

(二)道与万物的关系:道生万物而不有。(本文)

(三)道为本:知道以知万物,执道以执万物。对应后文的认知道、实践道两篇。

(四)道性与人性之间:人为什么要修身?对应后文的修身篇。

二、辩证篇:以辩证为主要手段认识道,实现人的认识与道的统一。

三、修身篇:通过修身,实现人的主观感受与道的统一。

四、实践篇:在政治、军事等具体实践中,实现人的行为与道的统一。


释道篇(二)道生万物而不有,圣人利百姓而不争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摘自原文第四十章

“万物生于有”对应下文的“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生于无”对应下文的“道生一,一生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摘自原文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此处一可以理解为“唯一”、“整体”。

“一生二”。此处二可解释为阴阳、阴气阳气。

“万物负阴而抱阳”

万物皆有阴的部分和阳的部分,物质的存在是这两者的对立统一。

“冲气以为和”

气是介于无和有之间的一个东西,可以被感知,但是不可见。在一个特定的场景下,阴气和阳气达到均衡状态,就有了物质。物质是一种运动的均衡状态,如果这个状态被破坏了,物质就会发生变化。

“冲气为和”、“负阴抱阳”对应“二生三”。阴阳在特定场景下的均衡产生了特定的物质(“三”)。在多个不同场景下产生多个不同的“三”,多个“三”构成了万物,这就是“三生万物”。

用气、火之类作为本源解释万物,是古人受制于那个时代的认知,现在我们有元素周期表、有相对论,完全没有必要再较真那些观点了。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原文第五十一章

道德生养万物,万物尊法道德。道德的可贵之处在于只生养、不干涉,万物得以自然。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此三者一言以蔽之:“利而不害”。

“势成之”的势理解为环境;“成之熟之”,一说“亭之毒之”,意思一样;玄德,解释为至高无上的品德。

道对万物的“利而不害”,是后文圣人之治的“无为而民自化”的基础参照。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原文第七章

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其有用而不为己(这里的有用是指生育万物)。所以高手因其无私而更有用,因其无私而更有功。后其身,外其身,都是放下自己的私利,意即无私。

“身先”、“身存”、“成其私”,是发挥作用,实现目标,意即有功。

道生万物而不有,是以无欲为核心的修身法则和以无为为核心的致世法则的基本理论依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