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觅文记】欧阳修:君子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上)

 真友书屋 2018-06-12

欧阳修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既高大又重要,脱脱在《宋史》中将他与韩愈并提:“……至唐韩愈氏振起之。唐之文,涉五季而弊,至宋欧阳修又振起之。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此两人之力也。愈不获用,修用矣,亦弗克究其所为,可为世道惜也哉!”而后历代对欧阳修的夸赞就太多了,我只引用一下当代学者对他的评价。


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第三卷第三章的题目是“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其对于欧阳修的评价为:“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新风的文坛领袖是欧阳修”,“欧阳修博学多才,诗文创作和学术著述都成就卓著,为天下所仰慕。他又是一代名臣,政治上有很高的声望。他以这双重身份入主文坛,团结同道,汲引后进。在当时的著名文学家中,尹洙、梅尧臣、苏舜钦是他的密友;苏洵、王安石得到他的引荐;而苏轼、苏辙、曾巩则是他一手识拔的后起之秀。由欧阳修来肩负革新文风的领导责任,正是众望所归。”


欧阳修端坐在这里


以上的这段评价,应当是本自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说的两句话:“韩稚圭、宋子京、范希文、石曼卿、梅圣俞、蔡君谟、苏才翁、艻子美等,皆永叔友也。王岐公、王文公、曾子固、苏子瞻、王深父、李清臣、方子通等,皆六一徒也。”这么多的名人,不是欧阳修的朋友就是他的弟子,而这些人团结在他的周围,对社会文风的影响,由此可知。欧阳修不仅仅是文坛领袖,他自己的创作也同样有着十分令人瞩目的成就,黄进德在《欧阳修评传》中称:“欧阳修是宋代第一位兼擅诗、文、词、赋的大家。领袖文坛长达三十年之久。”


欧阳修撰《欧阳先生文粹》二十卷,明嘉靖二十六年郭云鹏宝善堂刻本


由此可见,欧阳修不止是自己在文学史上地位显赫,更重要者,他还是一位文坛领袖,那么多的重要人物都是经过他的提拔与揄扬而名扬天下,其中最重要的人物非苏东坡莫属。


宋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掌礼部贡举,当时是五位主考官加一位评卷官,这评卷官就是欧阳修的好友梅尧臣。他们在一起封闭了五十天,因为闲来无事,所以互相之间写诗唱和。终于考试完毕,梅尧臣在大量的诗卷中看到了一份最为优秀者,这份试卷中有如下一个段落令他眼前一亮:“……《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梅尧臣读后立即将这份试卷拿到了主考官欧阳修面前,称赞此文有《孟子》之风。欧阳修读完后也觉得这份试卷写得特别好:“惊喜,以为异人。”然而试卷中提到的“皋陶”这个典故,他却不知出处,于是就咨询其他几位主考官,大家都想不起出典。而后欧阳修问梅尧臣,梅却说了句:“何须出处!”


那时已经实行了闭卷糊名考试,考生是谁,主考官们并不知道,但欧阳修仔细品味文风,感觉到很像自己的弟子曾巩所写,他本来想将这份优秀的答卷列为第一名,但虑及别人有闲话,于是改为第二名。等到评完试卷揭封发榜时,众人才知道这份优秀试卷的作者名叫苏轼。


虽然考试已结束,但欧阳修是个认真的人,他还在惦记着那份答卷中的“皋陶”之典出自何书,当时他跟梅尧臣说:“此郎必有所据,更恨吾辈不能记耳。”所以,考试完毕后,等到苏轼来拜谢主考官时,欧阳修首先就向苏问到了这个典故的出处,没想到苏轼的回答竟然跟梅尧臣一样:“何须出处!”


这个故事被后世大量演绎,出现了多个不同版本,甚至有的文献上说,苏东坡回答的“何须出处”这四字本身就有出处,敖英在《绿雪亭杂言》中说:“愚按东坡斯言,非无稽臆断也,在《文王世子》(《礼记》篇名)。曰:‘公族有罪,有司谳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三宥不对,走出,致刑于甸人。’即此而观东坡之意,得非触类于此乎?”


还有的文献上说,其实苏轼是故意这么说,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出处在哪里,但他不想在众主考官面前炫耀自己的博学,明陈继儒《晚香堂小品》卷二十四中称:“东坡之论原有本耳,想主司偶忘之,而东坡又不敢辄拈出以对,故漫应如此。不惟待前辈之道宜然,亦可省露之扬己之病也。”但无论事实怎样,苏东坡以第二名的好成绩进士及第,而欧阳修也为能得到这么一位优秀的人才而高兴不已。欧阳修高兴地说:“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欧阳修撰《欧阳文集》五十卷,明嘉靖二十二年李冕刻本,目录页


欧阳修不但对苏轼极其赞赏,苏轼之父苏洵的文章能被天下知,也有很大原因是因为欧阳修的推举,他曾专门给宋仁宗呈上《荐布衣苏洵状》:“布衣苏洵,履行淳固,性识明达,亦尝一举有司,不中,遂退而力学。其论议精于物理而善识变权,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其所撰《权书》《衡论》《几策》二十篇,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非特能文之士也。”虽然有的大臣当时没有同意重用苏洵,但苏洵所写的文章却在社会上流传开来,在欧阳修的推举下,苏轼父子三人的文章在社会上有了很大的影响,《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上称:“一时后生学者皆尊其贤,学其文,以为师法。”


三苏之外,另一位“八大家”的重要人物王安石也是因为欧阳修的推举,才使得文名享誉天下,《石林避暑录话》卷二中有这样一段话:“王荆公初未识欧文忠公,曾子固力荐之,公愿得游其门,而荆公终不肯自通。至和中为群牧判官,文忠还朝,始见知,遂有‘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之句。然荆公犹以为非知己也,故酬之曰:‘它日倘能窥孟子,此身安敢望韩公。’自期以孟子,而处公以韩愈,公亦不以为歉。及在政府,荐可为宰相者三人同一札子,吕司空晦叔、司马温公与荆公也。吕申公本嫉公为范文正党,滁州之谪实有力;温公议濮庙,不同,力排公而佐吕献可;荆公又以经术自任而不从公。然公于晦叔则忘其嫌隙,于温公则忘其议论,于荆公则忘其学术,不如是,安能真见三公之为宰相耶?世不高公能荐人,而服其能知人。”


欧阳撰《五代史记》七十四卷,元宗文书院刻明嘉靖南京国子监修本


由此话可知,当年王安石并不认识欧阳修,而曾巩则极力推荐王安石去认识欧阳修,但不知什么原因,王不愿这样做。后来王和欧阳在朝中见面,欧阳写诗赞誉王的文章写得漂亮,然而王回赠之诗却并不那么尊重。王把自己比喻成孟子,而把欧阳比喻成唐代的韩愈,显然他觉得自己要比欧阳修高许多。欧阳修是何等聪明的人,这句诗的喻义他当然明白,然而难得之处正是欧阳修的胸怀,他完全不以此为意,继续推荐和支持王安石。也正是欧阳修的这种胸怀,才使他成为了文坛领袖。


欧阳修能够破格提拔人才,在当时也顶着很大的压力,因为在那个时代,社会上流行着浮夸的文风,而欧阳修很反感这种风气,《先公事迹》中称:“时学者为文以新奇相尚,文体大坏。公深革其弊,一时以怪僻知名在高等者,黜落几尽。”


正因如此,那场考试录取者都是试卷写得比较平实的文章,这种反潮流的做法当然受到了时人的痛恨。当时那些落榜生们等在路旁,围堵前去上班的欧阳修,以至于动用了警察来帮其解围,还有的人诅咒他早死,但欧阳修却不以此为意,因为他心里知道这个结果是一种必然。《明道杂志》中称:“欧阳文忠公应举时,常游京师浴室院,有一僧,熟视公,公因问之曰:‘吾师能相人乎?’僧曰:‘然。足下贵人也。然有二事:耳白于面,当名满天下;唇不掩齿,一生常遭人谤骂。’其后公以文章名世,而屡为言者中以阴事。”


看来,他在参加科举考试时就请一位僧人相过面,那位僧人告诉他,你的耳朵比你的脸白,早晚会名扬天下,但你的嘴唇却盖不住牙齿,所以你一生都会被别人诽谤和谩骂。然而我看到的各种欧阳修画像却并没有把他画成大龅牙,不知这算不算是对名人的美化。


欧阳修撰《庐陵文集》十七卷,清钞本


为了改变社会上的行文风气,欧阳修也做出了一些超常之举,沈括在《梦溪笔谈》卷九中有这样一段话:“嘉祐中,士人刘几,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崄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欧阳公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时体为之一变,欧阳之功也。有一举人论曰:‘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公曰:‘此必刘几也。’戏续之曰:‘秀才刺,试官刷。’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自首至尾,谓之‘红勒帛’,判大‘纰缪’字榜之,既而果几也。复数年,公为御试考官,而几在庭。公曰:‘除恶务力,今必痛斥轻薄子,以除文章之害。’有一士人论曰:‘主上收精藏明于冕旒之下。’公曰:‘吾已得刘几矣。’既黜,乃吴人萧稷也。是时试《尧舜性之赋》有曰:‘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公大称赏,擢为第一人,及唱名,乃刘煇,人有识之者曰:‘此刘几也,易名矣。’公愕然久之。”


这段话很有意思,当时有位叫刘几的人,特别喜欢用怪诞的语言来写文章,因为刘几名气很大,所以当时很多人都效仿他的文风。欧阳修却十分讨厌这种写法,他决定找机会教训一下刘几,以改变社会的文风。


而后刘几在参加科考时,欧阳修在刘的卷子上批上了调侃的话,同时还把刘几的试卷用红笔从头涂抹到底,等发榜揭名时,这张果真是刘几的考卷。欧阳修想以此来告诉其他的学子,如果文章写成这样,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微信号:zhilanzhaiweili

藏书家韦力的古书之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