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淋巴管及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中医亦称“丹毒”,或称为“流火”、“抱头火丹”。 丹毒多见于春秋两季。潜伏期一般为2~5天,在发病前数小时内病人常常有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等前驱症状。好发于头面部和下肢等处,婴儿好发于腋部。发病前常见邻近部位有感染病灶。 1.内治法: (1)水疱性丹毒(水丹): 临床表现:突然肌表发赤,红肿热痛,大如手掌,边界明显,继之变白色大疱,溃烂流水,剧烈灼痛,舌红,苔薄,脉数。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解毒。 方药:三妙丸加减。黄柏15克,苍术10克,牛膝10克,丹皮12克,紫花地丁12克,银花15克,苡仁15克,忍冬藤12克,当归12克,木防己12克,甘草6克。 加减变化:脓疱多或淋巴结肿大者,加皂刺、虎杖。高热不退者,加知母、石膏、连翘。肿胀明显者,加木通、泽泻。 (2)复发游走性丹毒: 临床表现:局部赤肿,侵及邻部,向四周蔓延,多发生于两腿、双足,红肿发亮,游走不定,经常复发,舌红,苔黄燥,脉洪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退斑。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银花30克,连翘12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2克,黄连5克,黄柏10克,栀子12克,黄芩12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甘草6克。 加减变化:淋巴结肿大不消者,加败酱草、虎杖、皂角刺。 发热重者,加石膏、知母。神志不清者,加水牛角。如形成象皮腿者,加皂角刺、威灵仙、通草。 (3)坏疽性丹毒: 临床表现:红肿迅速扩大,灼热,续发性脓疱,壮热,神昏,谵语,烦躁,头痛,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绛,苔黄,脉洪数。 治法:清营凉血解毒。 方药:清营汤加减。水牛角30克(先煎),生地12克,银花12克,丹皮12克,紫草12克,黄连5克,丹参12克,黄芩12克,甘草6克,紫雪丹1.5克(吞服)。 加减变化:咽干口渴,夜热者,加知母、玄参、麦冬。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厚朴。呕吐不止者,加法半夏、苍术。 (4)胎火丹毒(新生儿天疱疮): 临床表现:发生于产后新生儿皮肤红赤,触之灼热烫手,甚则发生坏疽,兼有发热、烦躁不安或叨吵,舌红或红绛,苔黄,脉数。 治法:清火解毒,凉血退斑。 方药:清火消丹汤加减。生地10克,玄参6克,赤药6克,连翘5克,丹皮6克,绿豆衣15克,天花粉4克,川牛膝4克,甘草3克。 加减变化:如烦躁甚至神志不清者,可酌用紫雪丹。热重者,加石膏、知母。如出现坏疽,加大青叶、虎杖、苍术。 2.外治法: (1)外洗:马齿苋15克,仙人掌15克,芭蕉根15克,大青叶15克,冬青叶15克,煎水外洗,每日1~2次。 (2)外敷:鲜马齿苋、鲜金银花、鲜败酱草适量,捣烂外敷患处,每日1次。 (3)湿敷:蒲公英、鲜紫花地丁、地榆、千里光适量,水煎,凉后湿敷。 丹毒的西医治疗: 1.抗生素: (1)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2次;或青霉素320万~400万单位,静脉注射,每日1~2次;或氨苄青霉素50~100毫克,每日4次,口服,连服10~14天,适用于轻症患者。 (2)红霉素,250~500毫克,每日4次,口服(用于青霉素过敏者)。 (3)四环素,1~2克,每日分4次口服。 2.外搽、外涂:2.5%碘酒外搽患处,用金霉素软膏或四环素软膏局部外涂,或用20%鱼石脂软膏外涂。每日1~2次。 或用环丙沙星软膏外涂,百多邦(含2%MPC)软膏外涂。 3.湿敷:50%硫酸镁溶液湿敷,每日1~2次。 其他疗法:可用超短波、红外线及高频电疗及He-Ne激光照射等。对慢性复发性丹毒可作紫外线照射。 预防和护理: (1)避免皮肤外伤,积极治疗原发感染性病灶,如鼻窦炎、癣等。 (2)纠正挖鼻孔、挖耳的不良习惯。 (3)症状较重者,应多饮水,卧床休息。病变在颜面部者,应保持口鼻部清洁,常给漱口剂或滴鼻剂。病变在下肢者,应抬高下肢。 (4)发现有中毒症状者,应及时处理,防治并发症。 (5)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生姜治疗丹毒: 1、干姜研为细末,用蜂蜜调如泥敷患处。盖以纱布,每天换药1次。主治丹毒。 2、大黄研为细末,用生姜汁调如糊状涂于患处。主治丹毒。 3、将花蕊石研为细末,以生姜汁、鲜薄荷汁调如糊,涂于患处,药干则更换新药。主治丹毒。 4、 转载保留链接,尊重别人,尊重自己,好人好运,谢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