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给教师的建议》29、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江山携手 2018-06-13

     怎样才能把这一群坐立不宁的、好奇心很强的、随时都会跑去追蝴蝶的小家伙吸引在你的身旁呢?当你开始给少年讲解一些枯燥的、并无趣味的知识,而他的头脑里却正在想着别的什么有趣的、吸引人的、激动人心的东西的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还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点。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劳动的自豪感。

      我们要动用智育的一整套手段来创造这种状态。要创造前面所说的情绪高涨的状态,单单依靠在上课时采取某些特殊的方式,譬如说选用恰当的直观手段,那是不能达到目的的。这种状态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取决于思维的素养和情感,取决于学生的见闻的广度等。

     掌握注意力——这是教师对儿童的思维施加的一种非常精细而微妙的作用。

     当我讲解那部分初看起来毫无趣味的教材时,我的话针对着学生的思想,我好像在触动他们的思想,于是我所讲解的东西就在学生的意识里引起兴趣。这种兴趣首先是靠内部的刺激和诱因而引起的;学生过去在阅读时头脑留下的思想,这时候好像又苏醒了,更新了,它竭力向我的思想靠拢,——学生不单是在听讲,感知新教材,而且是在自己的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它们进行思考。

      不随意注意应当与随意注意相结合。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也就是说,在所讲的学科中,应当使学生有某些已知的东西,在感知教材过程中,学生的思考越积极,他学起来就越轻松。通过阅读而做好准备的注意力,是减轻学生脑力劳动的最主要的条件之一。只要在课堂上能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与随意注意结合起来,他们就不会感到疲惫不堪。

      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凡是那些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并且把全部负担都转移到家庭作业上去。由于家庭作业负担过重,他们就没有时间阅读科学书刊,这样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乡野村夫初读于201210  再读摘抄于2013041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