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马上就要来了,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端午节。 端午节和春节、清明节、中秋节 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 提到端午节,大家脑海中第一个浮现的便是纪念屈原、吃粽子 接着可能是、龙舟、荷包………… 其实端午节是一个大有来头的节日, 其内涵也非常丰富。 我们好好聊聊这个节日。 古老节日有来头——端午节的由来要说清楚端午节的起源, 实在是一个复杂的事儿。 我查阅了一些文献, 关于端午的起源,有至少十种说法。 除了流传最广纪念屈原说, 我再列举几种比较小众的说法 端午节是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 他认为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 为表示他们是'龙子'的身分,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 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 粽子投入江河水里祭祀龙神, 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这种说法来自吴越争霸。 春秋时期,吴国打败越国后, 伍子胥向吴王夫差建议将越国斩草除根, 夫差表现出了妇人之仁, 并不采纳伍子胥的建议 (不然也不会有以后的卧薪尝胆)。 这时吴国的太宰伯嚭, 受越国贿赂, 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还信了, 赐宝剑给伍子胥。 以伍子胥的脾气性格, 自杀是情理之中了。 伍子胥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 令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 这种说法来自东汉的传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 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 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这种说法源自东汉时期蔡邕《琴操》。 ………… 关于端午起源的说法有很多, 但有三点是可以确定的。 一是端午节是个古老的节日,至少迄今两千多年。 二是端午节是从古代吴越一带(长江下游)起源的。 三是端午节的起源有气候时令因素,也有图腾和名人等文化因素。 端午节的名字也和其起源一样丰富 端午节还被叫做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 据说有二十多个名字…… 别只傻傻吃粽子——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有很多习俗, 大家习以为常的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我给大家列举几种不常见的。 回娘家躲端午 是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 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 这个习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 《嘉靖隆庆志》也记载:'已嫁之女召还过节'。 《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雄黄酒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说是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 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 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习俗,比如挂钟馗像,迎鬼船、帖午叶符,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放风筝,吃五毒饼等等。 香囊 祖传节日不能丢——端午节的传承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不止我国有端午节。 一些东方文化圈里的国家, 比如日本、韩国。 其中韩国还喜欢干这种抢人'文化'的事情 2005年前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好在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 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这事就要说说了,端午节在我国起源那会儿, 你韩国还是'箕子朝鲜'呢。 箕子朝鲜是箕子带人从中国过去建立的。 箕子还是商纣王的叔父。 就算那会已经有了端午节, 那也是起源于中国。 这件事从侧面也给我们中国人敲响了警钟, 像端午这样的'祖传'节日还有很多, 我们如果不传承发扬这样文化习俗, 就面临失去文化竞争力的风险。 我国是个文化大国, 但文化软实力的构建确实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加强, 我们要更好的传承这些文化底蕴, 让底蕴变成实力。 |
|
来自: 老刘tdrhg > 《五十一、民族/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