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理與觀人術》

 陈识123 2018-06-14

《繫辭下傳第十二章》看周易觀人之術

林文钦教授

《繫辭下傳第十二章》最後六句,【原文】

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分享顺序

【白話】

【本段旨意】

【先賢說法】

【解析】

【綜論】〈易理與觀人術〉

《繫辭下傳第十二章》最後六句,也就是《繫辭下傳第十二章》最後一節。

【原文】

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白話】

將要叛變的人,他講起話來一定是心虛的,所以說話時流露出心虛與慚愧;

內心多疑的人,,說話毫無條理,像樹枝一樣分散雜亂,說話就很囉嗦;

吉祥善良的人,話少而且話好,因為他心裡面沒有什麼,所以很鎮定;他的言辭一定簡單樸實。

性情浮躁的人,他的言辭一定滔滔不絕,說個不休,話很多而且雜亂;

誣害善良的人,「遊」就是吞吞吐吐,言辭飄忽不定,閃爍其辭。

失去操守的人,言辭表現出理虧,說起話來不能理直氣壯。

【本段旨意】

本段是《周易》的觀人之術,以言辭觀察人心的方法。

【先賢說法】

俞琰《周易集說》:

厚齋馮氏(宋.馮椅)曰:六辭與易全不相關,恐斷簡錯見於此。王介甫郭子和蓋嘗疑之,或曰:此指尚占命筮之辭。」《上傳》曰: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此六辭恐是占者所問之言,蓋言者心聲也,有諸中則必形諸外也。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

此章言天道易中有險,地道箇中有阻,人須研究此種現象,方能占其吉凶。《易經》能告人以吉凶,但吉凶在于人之才德及人與人之關係。末言人之心術不同,則其辭不同,聽其言可以知其人。 

金景芳《周易全解》:

這六句話講得極有道理,但是與《易》之辭不相干,很可能是後世人竄入,不是《易傳》原文。

慙同慚;「將叛者其辭慙」,違背事實和良心的人,心中有愧,其辭必慚。枝,分歧;「中心疑者其辭枝」,心中猶豫而無定見的人,心存惑亂,蔓衍不根,其辭必枝,往往自相矛盾。「吉人之辭寡」,有吉德之人自知為善不足,非不得已不講話,故其辭寡。「躁人之辭多」,躁兢好勝之人,急於自售,故其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誣謗人善之人,講人家壞話又不敢明言直說,總想在謗言外面加一層掩飾,故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進據失守、不知所措的人,內無所主,外不明義,故其辭屈。

黃壽祺《周易譯註》

末援舉「人情」印證《周易》的「物情」,從六種人的言辭特徵辨析其心理狀態,頗可視為《繫辭傳》作者樸素直感的「心理學」觀點。當然,作者強調「辨情」的宗旨,是為了揭示《周易》一書可以用於「盡情偽」、明得失、察事機,故以此收結全文。《學易記》引引單沨曰:「《易》之書所以盡情偽而明得失」,「情偽之生,必見乎其辭,故聖人又言之於終,使人察而知事之幾也。」

余敦康《周易現代解讀》: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說話言辭的外部表現觀察到人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特征,在讀《易》的過程中,也可以通過卦爻辭表達的語句領會其內在的深意。

王振復《周易精讀》:

大凡《周易》所說的種種爻位、卦時的實際,應當成親比、相應關係的卻未有比、應,那麼,占筮結果便不是凶應就是咎害;不是錯悔就是遺憾。將要凡是背實失信的,躲躲閃閃,閃爍其詞;心中疑貳有鬼的,說話無所適從,不得要領;逢凶化吉而有善德的人,因內心篤實而少言寡語;內心浮躁煩急,就喋喋不休;妄稱有善美性德的,內心虛偽,他的話虛誇不實;喪失操守的,持理不真,便不能做到言正辭嚴。

近,此指每卦六爻之間的爻位、卦時的應、比等關係。近而不相得則凶,《周易集解》:「《易》之情,剛柔相摩,變動相逼者也。近而不相得,必有乖違之患也。或有相違而無患者,得其應也。相須而偕凶,乖于時也。」將叛者其辭慚:《周易集解》引侯果云:「凡心不相得,將懷叛逆者,辭必慚恧。」又引侯果之說,以「中心疑貳,則失得無從,故枝分不一也」釋「中心疑者其辭枝」。又稱,「躁人煩急,故。辭多」。引崔憬云:「妄稱有善,故自敘其美,而辭必浮游不實。」又云:「失守則沮辱而不申,故『其辭詘()』也。」《周易淺述》卷七從項安世《周易玩辭》:「『叛』非叛逆,背實失信皆是,言與實背故慚。」慚,慚恧。枝,《周易正義》:「其辭分散若間枝也。」焦循釋為「歧」,亦通。吉,《說文解字》:「善也。」屈,《周易正義》:「其辭屈撓不能申也。」「其辭屈」,《周易集解》作「其辭詘」。

這裡,所論主題為前文所述「吉凶以情遷」。情,情實,實際。

【解析】

將叛者其辭慚

將要叛變的人,他講起話來一定是心虛的,所以說話時流露出心虛與慚愧。

孔穎達《周易正義》

「將叛者其辭慚」者,此已下說人情不同,其辭各異。將欲違叛己者,貌雖相親,辭不以實,故其辭慚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

【將叛者,其辭慚。】

虞翻曰:坎人之辭也。近而不相得,故叛。坎為隱伏,將叛。坎為心,故慚也。

侯果曰:凡心不相得,將懷叛逆者,辭必慚恧。

楊萬里《誠齋易傳》

孟子曰我知言,蓋得乎此。大抵歉於中者,必愧於外。秦武陽色變,而荊軻為之辭謝是也,故曰將叛者其辭慙。

俞琰《周易集說》

《上繫》鋪敘易道之廣大而至於德行之成,自博而約也;《下繫》指示爻象之精要而極於辭情之辨,自本而末也。誠齋楊氏曰:此言學易而有得者,可以知言矣。孟子曰我知言,蓋得乎此。大抵歉於中者必愧於外,秦舞陽色變而荊軻為之辭謝是也,故曰將叛者其辭慙。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

【將叛者,其辭慙】

慙即慚字。亨按慙當讀為漸。漸,詐也。此言將叛者,其辭詐偽,故誓忠誠,以掩其陰私也,舊注多釋為愧,非也。

金景芳《周易全解》

慙同慚;「將叛者其辭慙」,違背事實和良心的人,心中有愧,其辭必慚。

南懷瑾《易經繫辭傳別講》

一個人將要背叛你的時候,聽他講話的聲音就知道了。他的話盡管講得好聽,但語氣裏頭一定有許多歉然,隨時都有慚愧之意流露出來。古人說:「心不負人,面無慚色。「他要想背叛你的時候,言行都有虧歉之意,無論如何都掩飾不了的。

余敦康《周易現代解讀》

「將叛者,其辭慚」,將要背叛的人,由于違反承諾,不守信義,說話會有慚愧的表情。

中心疑者其辭枝

內心多疑的人,,說話毫無條理,像樹枝一樣分散雜亂,說話就很囉嗦。

孔穎達《周易正義》

「中心疑者其辭枝」者,枝,謂樹枝也。中心於事疑惑,則其心不定,其辭分散若閒枝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

【中心疑者,其辭枝。】

虞翻曰:離人之辭也。火性枝分,故枝疑也。

侯果曰:中心疑貳,則失得无從,故枝分不一也。

楊萬里《誠齋易傳》

將有言於人,而逆疑其不售也。必左右其說以嘗之,此不有售焉,則彼必售矣。商鞅之說孝公是也。故曰中心疑者其辭枝。

俞琰《周易集說》

將有言於人而逆疑其不售也,必左右其說以嘗之,此不有售焉,則彼必售矣。商鞅之說孝公是也。故曰中心疑者其辭枝。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

【中心疑者,其辭枝】

枝當讀為歧,分歧也。中心疑者,對于事物不敢論定孰是孰非,模稜兩可,故其辭分歧。

金景芳《周易全解》

枝,分歧;「中心疑者其辭枝」,心中猶豫而無定見的人,心存惑亂,蔓衍不根,其辭必枝,往往自相矛盾。

南懷瑾《易經繫辭傳別講》

 「中心疑者其辭枝」。這個叫心相,不是面相,不是看鼻子眼睛的,由心而發的,便叫心相。中心有疑惑的人,他講的話是「枝」,就是不談正題,說了半天,講了很多理由,事情結果如何?沒有說,永遠不作正面回答,這就是「中心疑者其辭枝」。

余敦康《周易現代解讀》

「中心疑者,其辭枝」,內心疑惑的人,由于拿不定主意,猶豫不決,說話會是支吾其詞。

吉人之辭寡

吉祥善良的人,話少而且話好,因為他心裡面沒有什麼,所以很鎮定;他的言辭一定簡單樸實。

孔穎達《周易正義》

「吉人之辭寡」者,以其吉善辭直,故辭寡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

【吉人之辭寡,】

虞翻曰:艮人之辭也。艮其輔,言有序,故辭寡。

俞琰《周易集說》

直情無所煩言,至正無所揣摩,申公之對武帝是也。故曰吉人之辭寡。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

【吉人之辭寡】

《說文》:「吉,善也。」

金景芳《周易全解》

「吉人之辭寡」,有吉德之人自知為善不足,非不得已不講話,故其辭寡。

南懷瑾《易經繫辭傳別講》

 「吉人之辭寡」。凡是大英雄大豪傑,成大功的人都不會亂說話的,一個共通的特點,都是「沉默寡言」四個字。話多的人,唧唧喳喳的人,不管他的命多好,也已經被他唧喳完啦!所以成功的人一定是沉默寡言的,很少講話,要講話一定簡單明了,就是「吉人之辭寡」。

 南老師的話很有意思

南老師已說得很明白

凡是大英雄大豪傑,成大功的人都不會亂說話的,一個共通的特點,都是「沉默寡言」四個字。話多的人,唧唧喳喳的人,不管他的命多好,也已經被他唧喳完啦

余敦康《周易現代解讀》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吉善之人說話少,浮躁之人說話多。

躁人之辭多

性情浮躁的人,,他的言辭一定滔滔不絕,說個不休。話很多而且雜亂。

孔穎達《周易正義》

「躁人之辭多」者,以其煩躁,故其辭多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

【躁人之辭多。】

虞翻曰:震人之辭也。震為決躁,恐懼虩虩,笑言啞啞,故多辭。

侯果曰:躁人煩急,故辭多。

楊萬里《誠齋易傳》

躁競也,人而躁兢則危言以眩世,而无所忌,強聒以撼人,而不能已,能令人厭,亦能令人喜。厭者其空空,而喜者意其有挾也。淳于髡之見梁惠王,連語三日三夜是也,故曰躁人之辭多。

有人明知故問,躁也.

俞琰《周易集說》

人惟無躁競也,人而躁競則巵言以眩世而無所忌,強聒以撼人而不能已,能令人厭亦能令人喜,厭者察其空空而喜者亦其有挾也。淳于髡之見梁惠王連語三日三夜是也,故曰躁人之辭多。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

【躁人之辭多】

躁,浮躁也。

金景芳《周易全解》

「躁人之辭多」,躁兢好勝之人,急於自售,故其辭多。

南懷瑾《易經繫辭傳別講》

「躁人之辭多」。粗躁的人話就多啦!時常聽他唧唧喳喳半天,不曉得他到底說的是什麽,永遠沒有中心思想。

余敦康《周易現代解讀》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吉善之人說話少,浮躁之人說話多。

誣善之人其辭游

誣害善良的人,「遊」就是吞吞吐吐,言辭飄忽不定,閃爍其辭。

孔穎達《周易正義》

「誣善之人其辭游」者,游,謂浮游。誣罔善人,其辭虛漫,故言其辭浮游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

【誣善之人,其辭游。】

荀爽曰:游,逸之屬也。

虞翻曰:兌人之辭也。兌為口舌,誣乾。乾為善人也。

崔憬曰:妄稱有善,故自敍其美,而辭必浮游不實。

楊萬里《誠齋易傳》

小人之疾君子也,而欲毀君子也,必深匿其毀之之迹。疾之愈甚則毀之愈緩,或顯譽其人,而陰寓其忮,或泛為之說,以旁見其意,故毀行而人不悟。公孫弘之譖仲舒、汲黯是也,故曰誣善之人其辭游。

俞琰《周易集說》

小人之疾君子而欲毀君子也,必深匿其毀之之迹,疾之愈甚則毀之愈緩,或顯譽其人而陰寓其忮,或泛為之說以旁見其意,故毀行而人不悟,公孫弘之譖仲舒汲黯是也,故曰誣善之人其辭游。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

【誣善之人,其辭游】

誣蔑善人之人,捏造事實,不敢堅定言之,故其辭游移。

金景芳《周易全解》

「誣善之人其辭游」,誣謗人善之人,講人家壞話又不敢明言直說,總想在謗言外面加一層掩飾,故其辭游。

南懷瑾《易經繫辭傳別講》

「誣善之人其辭遊」。誣陷人家時,他講的話遊移不定,多在兩可之間。你問他是真的嗎?他會說我聽人家這麽說的,你說靠不住,他又說不過、但是、恐怕、說不定……一大堆。總之,似是面非,似非面是,欲加人罪而不負責的遊移其辭。

余敦康《周易現代解讀》

「誣善之人,其辭游」,誣陷善良的人,由于找不到事實根据,說話常常游移不定。

失其守者其辭屈。

失去操守的人,言辭表現出理虧,說起話來不能理直氣壯。

孔穎達《周易正義》

「失其守者其辭屈」者,居不值時,失其所守之志,故其辭屈橈不能申也。凡此辭者,皆論《易經》之中有此六種之辭,謂作《易》之人,述此六人之意,各準望其意而制其辭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

【失其守者,其辭屈。】

荀爽曰:謂泰上六城復于隍之屬也。

侯果曰:失守則沮,辱而不申,故其辭屈也。爻有此象,故占辭亦從矣。

虞翻曰:巽人之辭也。巽詰詘,陽在初守巽,初陽入伏陰下,故其辭詘。此六子也。離上坎下,震起艮止,兌見巽伏。上經終坎離,則下經終既濟未濟。上系終乾坤,則下系終六子。此易之大義者也。

楊萬里《誠齋易傳》

人之心未有无所主者,所主者義乎?攻之者愈眾,而主之者愈堅。所主者不義乎?外必周為之防,而內必深窒其隙。幸而遇庸人,雖欲攻之,莫知其所以攻之者;不幸而遇智者,先得其隙而入之,逆奪其防而據之,則一語而折。夷之之見孟子是也,故曰失其守者其辭屈。

俞琰《周易集說》

人之心未有無所主者,所主者義乎,攻之者愈眾,而主之者愈堅,所主者不義乎,外必周為之防而內必深窒其隙,幸而遇庸人,雖遇攻之,莫知所以攻之者不幸而遇智者先得其隙而入之,逆奪其防而據之,則一語而折,夷之之見孟子是也,故曰失其守者其辭屈。

高亨《周易大傳今注》

【失其守者,其辭屈】

失其操守之人,附聲附和,不敢堅持己見,故其辭屈服。

金景芳《周易全解》

「失其守者其辭屈」,進據失守、不知所措的人,內無所主,外不明義,故其辭屈。

南懷瑾《易經繫辭傳別講》

「失其守者其辭屈」。「失其守者」,就是離開了他的本位,放棄了他的立場,放棄了他的職守。你問他話時,他總是支支吾吾的。「其辭屈」,理不直、氣不壯,唯唯諾諾的樣子。

余敦康《周易現代解讀》

「失其守者,其辭屈」,失去操守的人,由于方寸已亂,說話會變得理屈詞窮。

余敦康《周易現代解讀》

「失其守者,其辭屈」,失去操守的人,由于方寸已亂,說話會變得理屈詞窮。

【綜論】

林文欽:〈易理與觀人術〉

一.前言:

相人之術在「左傳」「國語」中,有許多的記載。從「左傳」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專從形體外貌以論人之吉凶稱為「相人」不稱「相術」。

為人看相稱為「相人」,可能因為相人只是當時諸多相法中的一種,其他尚有相狗、相馬、相刀劍……等相術。(史記:日者列傳有相豬、相牛、相馬)(莊子:徐無鬼有相狗說)(荀子:儒效篇有相雞狗)故特言「相人」以與其他的相法區別。「相術」一詞最早出現於《三國志:方技》:「朱建平……善相術……又善相馬。」陳壽所說的「相術」即「相人」,也就是看相。

戰國時代養士之風大行其道,各國君王莫不爭相徵拔人才,為了應付這種需求便出現了不少考察人物的專書。如:《逸周書》《大戴禮》《六韜》《呂氏春秋》,這些書中條列了觀人術之準則,但亦摻雜了許多由形貌論人的方法。如:《六韜》〈選將〉提出知人八徵,《呂氏春秋》〈論人〉中所謂的八觀六驗。這兩部書觀人的專著,完全就個人日常生活的行為舉止去考察一個人。

在「易經」裡,對人的觀察,最只要區分兩個類型:一是「君子」,一是「小人」。這種區分根據甚麼?一是「爻位」,一是「卦體」。

余敦康亦有此論,見前

從「爻位」來看,凡屬陽爻得位,而產生作用,便是君子。凡屬陰爻得位,而產生作用的,便是小人。

陽爻的作用,是剛健的,是向外發揮的,具有創造的熱力。

陰爻的作用,是柔順的,是向內收殮的,沒有創造的熱力。

將陰陽的作用應用到人的方面:

一個人不屈不撓,心存濟世,設想的很遠,而見解超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當然是君子。

相反,一個人思路很短,只看見自己,遇利則趨,遇害則避,做事軟弱施展不開,這當然是小人。

就「卦體」來講:卦體在人事上,就是所處的環境。如:否卦是不通的時代,坎卦是進退兩難的時代,同人卦是講人際關係的卦,因此要進才能突破困境。再如乾卦六爻便是代表不同環境,所處環境不同應對也不同。我們一切進退,應該合乎自己所處的環境。可以進則進,可以退則退,而不失為君子。

又如一個富有資財的人,對於社會公益,比起貧窮的人還要計較。而一個不明事理的人,人情事理很生疏,動則放言高論,惟恐天下不亂,而成為小人。

「爻位」是指人的身心氣質,身心氣質屬於內在的,應該從人的神態和體貌來觀察。

「卦體」是指人的行為表現,行為表現是屬於外在的,應該從人的言辭和舉動來觀察。

自古以來,對於觀人之術的研究,就非常重視,相傳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之亂,選才用人便用了一部相人之術的書「冰鑑」。曾國藩用人均以其慧眼(相人之道)觀照,處事則步步為營,深懼功高震主,故以漢人事異族,仍能全身而退,其智慧之高令人嘆服!雖然相人術的流很多,然溯其源,都是淵源於易經的觀人之道,而作為觀察的重點不外是:神態、體貌、言辭、舉動。

 二.從神態觀人:

(一)《人物志》(三國、魏、劉邵撰。內容是用道德規範,來對人的品行、才能,分別等第,並進行分析。):「心質亮直,其儀勁固。」凡神態不勁固,頃刻間,可以表情為喜,隨即可以表情為憂。其內心必有蘊藏隱曲,以致情無所守,這便近乎邪。

(二)《人物志》:「心直平理,其儀安閒。」凡神態不安閒,顯出一副急進的模樣,人在此而神在彼,精光閃動,看起來好像很有氣概,顧盼自雄,輕事而敢為,這便近乎妄。

(三)晏子:「夫藏大不誠於中者,必謹小誠於外。」凡神態專在細微末節上用工夫,特別在意別人平常不注意的小動作,從這些小動作建立起自己的信譽,而矜持矯飾,惟恐被人識破,這便近乎奸。

(四)荀悅:「未必合道而取悅於己者,必佞人也。」凡神態只圖取悅於人,而不顧及得體不得體,或是未語先笑,一臉的諛巧,殷勤過度以示親暱,而超出常情的恭謹,這便近乎佞。

(五)凡一個人的神態,處在利誘之中,並不見得眷顧;處在威逼之中,並不見得畏怯;處在紛亂之中,並不見得慌張;處在喜怒的當中,並不見得激動。這便是有為有守,而近乎賢良中正。

(六)孟子:「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掩其惡。」(離婁)可以從眼睛觀察判斷這個人是正是邪,是好是壞。而眼睛要看眼神,陽氣充滿則眼神強而有力,炯炯有光;若陰氣充滿則眼神弱而無力,沒精打彩的樣子。前者必然精神充沛,觀念積極,做事勤奮,因此運勢好成功率高;後者精神散漫,振作無力,不是健康有問題,便是困難重重,運氣不佳。

(七)皮膚繃緊者,局量不大而有我無人。眼小有神,心計必多;眼大無光,思維必鈍;眼長瞟者,心術不正;眼如醉者,見地不明;眼珠深藏而光聚,負於理想,但又多餘;眼珠外露而光浮,情緒不寧,常有衝動。《說卦傳》:「巽,多白眼。」白眼有二白、三白、四白之分,其斷亦不同。何況三白更有上下之分,其義亦不同。

《說卦傳》中有很多相人術的內容

三.從體貌觀人:

 

(一)體過胖者,陰必虛,不能作深入的思考;體過瘦者,陽必弱,不能負艱鉅的責任。

看氣色在清晨未洗臉漱口進飲食之前看,比較正確。一般論氣色,以印堂為最重要,其次鼻準及前額的正中。中國人幾乎都會看一點相,看相的方法和各種學問一樣,都是人類累積的智慧。相傳佛教達摩禪師、白峰禪師都有論眼神的相法。而密宗對面相亦有獨門相法,他們把人分成十種樣子,稱「十字面形圖」,並編成一首歌謠便於記憶:「由甲申田同,王圓目用風,能明十字理,造化在其中。」

四.從言詞觀人:

《繫辭傳》:「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游,失其守者其辭屈。」

「辭慚」:吞吞吐吐,措辭有失常態,這表示心藏反側,而有內歉。

「辭枝」:沒頭沒尾,聽不出重點所在,這表示事理不明,或是意圖探測。

「辭寡」:要言不煩,句句中肯,這表示所見者真,修養有素。

「辭多」:勢如潮湧,一句接一句,這表示急於自鳴,秉性操切。

「辭游」:含沙射影,避免正面立言,這等於表示為了要中傷他人,而掩蔽自己。

「辭屈」:語多牽強,只是搪塞敷衍,這等於表示缺乏中心主宰,而自知理短。

除此之外,尤應注意:

(一)求證說話聲音:聲音尖銳,其人失之苛細。聲音沈散,其人失之粗疏。聲音如豺狼,其人必然鄙俗暴戾。聲音溫潤安和,其人必然慈惠端謹。

(二)求證說話情色:說話很平實,很誠懇,但情色迷離不符,此人是偽裝忠厚,決不可靠。說話有參差,有漏洞,而情色真切可信,其人是拙於口才,尚屬可交。

(三)從話中加以反面透視:如特別誇張自己的勇敢,其人難免怯懦;特別誇張自己的忠實,其人難免奸詐;特別誇張自己仁慈,其人難免刻薄;因人之常情,對自己的短處,總是在盡量的迴護。

五.從舉動觀人: 

(一)坐立不穩者浮躁,手足無著者拘謹,仰頭而行者妄越,低頭而行者深沈,行常回顧者猜忌,步不聞聲者輕飄。

(二)眉常緊縐者,器局必小;腿常搖動者,心思必亂;指東畫西者,野而不馴;搖頭擺腦者,迂而不達;動作太緩,固嫌廢弛;動作太快,尤防草率。

(三)對錢財豪縱奢侈,操守必不嚴緊;對服飾用品,喜新厭舊者,意志決難持久。

(四)飲食不節而起居無時,縱有才華,不堪大用。群居謹行而獨居亂德,如授權位,必定是大奸。

六.結論:

無論是神態體貌,或是言辭舉動,觀察的方法,都從易經上「爻位」和「卦體」之理所產生。然於實際運用中,應綜合在一起,不可以偏害全,僅執著某一部分,而置其他部分於不顧,便貿然斷定,如前面所說「面色青白居心較狹」,如果其他配合的好,就不能成立,反而是智慧高的象徵。

如運用上述方法以後,所得的觀察結果,還有些不明白,那就可採用考驗的方法,以補觀察方法之不足。莊子曰:「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智,急與之期而觀期信。」

位高權重,當以曾國藩為鑑;用人當以知人為重;害人之心不可以有,防人之心亦不能無;所用之人有所求,亦為常態,不足以為怪。相學雖小道,其相人雖不中亦不遠矣!善用之,可以無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