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断意连谈过片 陈宗辉
历代词论家很少结合具体词作论述过片,但大都强调一点就是不粘不脱,词断而意连。一般地说,过片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但怎样承接才能像茎断丝连的莲藕那样,语词宕开而意蕴仍旧延续呢? 一、连接两境,构成对比。宋代词人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上阕回忆去年灯节情人团圆的欢欣,下阕另起一境,写灯与月依旧的今年灯节,人却不能相聚的孤独伤怀。歇拍是“人约黄昏后”,下片没有续写约会的具体情景,而是纵开一笔,另写今年灯节,从表面上看去年灯节的欢欣已经写完了,看到词的结尾“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后,才发现过片跳到今年灯节达到了词断而意不断的效果,使上下阕构成鲜明对比,互为衬托。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上阕写战后扬州的荒凉破败景象,遍地野草,成了一座空城。下阕凭借杜牧诗意推想风流逸兴的诗人“重到须惊”。上阕歇拍的“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是实写眼前景,过片“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侧面虚写昔日的繁华景象,这样构成了扬州城的今昔对比,从而表现了词人忆昔伤今的无限感慨。 二、情景转换,虚实一体。柳永的名作《雨铃霖》,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暮色苍茫,寒蝉凄切,泪眼相看,执手语咽,歇拍“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境界扩大,苍凉悲慨。面对广阔的阴沉空间,过片异军突起,“多情自古伤离别”,从时间的旷古久远发抒感慨,与歇拍的景象相对峙。从语词上看,从景转到了情,但上阕写景是下阕写情的暗示,下阕写情正是上阕写景的深化。虽然词语转换了,而内在的意义却延续不断,达到了不粘不脱的效果,正如刘体仁所说的“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全粘”(《七颂堂词绎》)。 辛弃疾的《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致道留守》在情景的转换上与此相反,先抒情后写事怀古。上阕写登楼时兴亡满目的深沉感慨,下阕明写谢安巧用子辈破贼和善处君臣之间的往事,表现对主战派史致道的推重和期待。歇拍“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悲凉的笛声勾起忧国感叹。过片“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这个过片从悲凉的忧思跳跃到风流人物的追忆,使兴亡感慨哀而不怨,令人振作,看到希望。 三、推出特写,由面到点。北宋潘阆的《酒泉子》:“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上阕极写观潮时的阔大场面,涛为空海聚浪,响是万鼓同声。过片为壮观的观潮场面推出一个特写,由面切换到点:“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个过片的特写令人目眩神迷,胆战心惊!上阕自然力的惊心动魄为下阕弄潮儿的人力惊心动魄作衬托。 与此相似,著名词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赤壁雄浑阔大的景象抒发怀古之情,歇拍不禁赞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过片“遥望公瑾当年”推出东吴将军的特写,由“一时多少豪杰”到力主抗战的周瑜,既是由面跳跃到点,同时也点出了作者内心向往已久的英雄,江山依旧,英雄不在,从而引出自己内心的功业慨叹。 四、宕开一笔,制造波澜。李清照的名作《武陵春》,上阕极写日暮花残之凄清,欲语难言之悲苦,过片“闻说双溪春尚好”宕开一笔,也拟泛舟双溪游春,但纵使双溪阳春美景,也丝毫不能减却愁思,未行便先恐,结句“载不动许多愁”,更把愁思推到了极致。在词中这种用法比较普遍。苏轼的悼亡名作《江城子》,歇拍用透过句“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无缘相见,更不能话凄凉。过片宕开写梦里还乡,相顾无言泪如雨,把痛悼之情推向深广之处。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上片写湖光山色之美,“妙处难与君说”,过片“应念岭海经年”宕开,结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不知是天上还是人间的忘我脱俗之情,比歇拍悠悠心会的难言之妙更加提高了一步。 五、扩展空间,深化感情。前人推崇的姜夔《齐天乐》,便是典型之例。歇拍“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无眠思妇,听蟋蟀之声如闻诗、私语、机杼声。诗声和儿女私语都反衬了思妇彻夜未眠之苦,过片再用“西窗又吹暗雨”,用夜雨敲窗声以及砧杵声、琴声,更进一步刻画怨思之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李清照的《声声慢》上片写得已够凄清悲苦。歇拍“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鸿雁传书,勾起对往事的痛苦回忆。过片“黄花满地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引向更为触目伤心的满地落花,更为寂寞的昏黑小窗,更为焦心的雨打梧桐枯叶。这凄凉悲苦仿佛击碎了女词人的心,真真切切不是一个“愁”字可以囊括! 宛敏灏说:“片与片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在词的章法上也就必须做到若断若续的有机联系,彼此才能密切配合。”(《词学概论》)词学家多如此说。但在创作实践中没有做到若断若续的过片绝不是少数。这对讲究时空跳跃和留白艺术的诗词来说,至少是个小小的不足。
|
|